历史秘闻 如何利用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Posted 爱国主义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如何利用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如何利用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比中学其他学科,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通过对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的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有三种,分别是显性的、隐性的和中性的,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家的事迹,是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历史事件、历史图片、历史遗迹,是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根据上述分类,我在历史教学中,对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对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挖掘的策略,对中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赋予情感的策略。
通过对历史教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倍增。
二、从历史文化遗迹中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为欠缺,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很难理解,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如我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威严雄壮的军阵中感受到秦国气吞山河、横扫六国的气势,从兵马俑栩栩如生的造型中体会了祖先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从旅途中感受到祖国的广阔和壮美,来自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的学生目睹了莽莽的黄土高原之后心胸也开阔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喊口号,它要有实际的内容,学生要从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参观历史遗迹为历史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三、从角色扮演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演讲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讲能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爱国主义的素材开展演讲活动,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组织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丰功伟绩,90后有何担当”为题的演讲活动,学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实,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自拟题目。
这次演讲活动很成果,学生不仅掌握和深化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而且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四、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讨论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义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方法。
如学完《洋务运动》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就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李鸿章是民族败类、卖国贼,并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证据,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中国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最终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有些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李鸿章是功臣,并以他领导洋务运动的史实证明,他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建中国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表现出一定的爱国性。
李鸿章创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力量,创办了一些军用、民用企业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经济的发展。
有的同学进一步补充说:李鸿章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属于个人行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恶应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鸿章来承担。
这一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申出一个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问题,同学们增强了证据意识,树立了全面的观点,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标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对李鸿章的爱与恨都是建立在对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基础之上的,完全抛开了自己的私利。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依靠学生集体的感染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关参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有。从我们古人留给我们那浩如烟海的爱国诗词中就是明证。2009年湛江日报报一则报道《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危机了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2004-11
1.首先要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热爱国旗、国徽、国歌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平时参加每周升旗礼时要严肃、认真,面向国旗肃立敬礼。在外国人面前更应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乃成功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乃成功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证据意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产生探究思维,善于去探究证明事物的真实性,辨别所需要史料的真伪,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河北省沧县李天木乡中学孙爱英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起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三国
有一句话论从史出,这句话的论就是结论,史就是历史证据。历史证据有这几种:1、考古挖掘,2、文献记载,3、影像资料及图片等。在初一第一节历史课堂里,为了尽快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图文并茂”。它不但做到了教材外在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图像与文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