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第十讲 唐诗里的唐朝
Posted 科举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第十讲 唐诗里的唐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第十讲 唐诗里的唐朝
小小的故事,可以蕴涵深刻的道理;寥寥数语的唐诗,可以藏隐一个王朝的雄浑与神秘。诗与时代相融,博大、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已经让人分不清是唐中诗还是诗中唐。 >唐诗与时政诗在关注人的自然本质时,关怀的是自然的人,是人的生命个体存在,此时,诗与时政无关,抒写的是生命体验;诗在关注人的社会本质时,关怀的是社会的人,是人的群体存在即社会存在,此时,诗的意义在于兴观群怨,在于发挥“美刺”功能。 君臣之间的诗来诗往大政治家多是大文豪,唐诗为什么那么引人注目?因为的诗不是很差,有他的提倡。的对联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因为的对 联作得很不错,他尽管没有读过书,却喜欢作对联。唐太宗诗好,他的臣子也多是大文学家,如魏徵等的诗就很好。那又为什么他们没有文名?因为在历史上,他们 的政业盖过了文学上的成就。其次,像的,他的诗很好,其文名也被他的政业盖过了。在中国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也多是大文学 家。我们祖上的那位老粗皇帝汉高祖,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换做是别人还未必可以作成这个样子,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大政治家一定 具备诗人的真挚情感。如西方人所说,一个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备出世的精神。而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领导 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淳厚,才能轻松愉快地为政。 >唐太宗是事实上的奠基者,武功 文治为中国帝王中第一人。史载唐太宗“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由于他的喜好与提倡,始开一代尊 崇诗歌的风气,其功不可没。他的臣子魏徵是青史流芳的诤臣,太宗从谏如流,这是历史上君臣际遇的极致,流传下来许多佳话。然而,这二人还有一段诗缘,极能 表现出这对君臣的凛然正气和优秀品质。 >一天,太宗设宴群臣,兴起时提议,各赋一诗咏一事。太宗先赋《尚书》:“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 典。夏康既逸预,商辛亦荒湎。恣请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有积善。”以夏康、商纣王荒淫亡国的史事来警醒自己,彰显了一代圣君的明智。其主 旨也意在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修德黜恶的警劝相通。随即魏徵赋《西汉》:“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 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咏汉高祖虽经长期征战在马上打下天下,但终靠的是制定礼仪制度,才获得了皇帝的尊严,而更重要的是汉朝的 统治据此才得以巩固。诗旨仍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劝君向善的诤臣本色。唐太宗听罢为此感叹说:“魏徵未尝不用礼来约束我啊!” >这对君臣的这两首诗虽为宴饮之作,但意关宏旨,内容雅正,以他们的至高地位,无疑对当时的诗风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两首诗艺术上无甚突出特色,有特色的是贤君和直臣的气度胸襟! >唐诗里不仅有君臣之间进谏纳谏的诗交诗谊,还有以诗讽谏的佳例。在诗的委婉与涵义中表现君臣之间的进退攻守。 《庚溪诗话》中有个薛令之,为东宫(太子宫)侍读,没有其他的吏职,俸禄不高,便题诗于墙壁:“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无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 绾,羹稀筋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后来被玄宗见到,索性拿笔续之“啄木觜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桑桂寒,任逐桑榆暖。”令之见到因惧而谢病归 乡,从此不再复用。 >薛令之,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官左补阙兼东宫侍读。因为阶低俸薄,久不升迁,遂 题壁以自悼。名为自悼,实为自嘲,出语诙谐,如同“打油”诗,倒也形象生动。试想盘中仅有几根苜蓿菜,饭匙自难将它勺起来;羹稀,插入筷子,自然有“宽 绰”之感。是不满下属这样的牢骚,有趣的是他未当面斥责(即常说的龙颜大怒),而是再题诗于壁予以讥讽。君以诗斥臣,称得上是文雅别致,非文网宽 松、政治清明的盛唐莫能有。当然,唐玄宗续诗口气也是颇为严厉的,斥薛令之不安于贫困如长嘴啄木鸟,不修其德如短羽之凤凰,暗讽他另择去处。“嘴长毛短” 今仍为关中一带俗语,喻人好吃懒做、道德不修。可知在唐时长安已流行这样的话语了。 >科举与诗赋以诗称著的,进士科最受士人青睐, 时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之说。进士试诗赋之制在唐代社会营造了重视诗赋的氛围,南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以诗取 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明人王嗣在《管天笔记》外编《文学》中说:“唐人以诗取士,故无不工诗。竭一生经历,千奇百怪,何所不有?” >至开始,中国的官吏在选择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形式——科举。它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选出了如此长的政事当中的层层官员,管理着偌大一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一个官吏的网络体系。 在唐代,因其国力的强盛,各个方面都显示出高度发达的状态,包括科举在内。科举在唐代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在唐代人的心目当中占有的地位。唐《刘 宾客嘉话录》中就有一则记录充分显示出这种重要地位之所在。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苗给事的儿子苗瓒要去赶考,而偏偏这时苗给事因为中风卧病在床。等到考 试临近,他的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更重了。儿子苗瓒看到这种情况,便问父亲是否去参加考试。苗给事这时虽不能说话,却还能写字,当即写出两个字:‘入! 入!’其子苗瓒看到之后,便不顾病情危急的父亲,匆忙赶考去了。” >科举,其实就是设科取士的意思。即朝廷按照不同的行政管理的需要、 规定不同的考核内容、设置一定数量的科目,使地主阶级文人根据各个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志趣,分别选择一项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它最大的优点 是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它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有知识才能的人,无论你出生如何,年龄如 何,只要你能通过考试,就能够升入官吏网中,迈进豪门。这是科举相当开放性的一面。相关参考
唐诗一共有多少首?唐诗,顾名思义,就是唐代留下来的诗。唐代被公认为是诗的数量最为丰富的朝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俗话里也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虽然距今已经一千多年,很多唐诗在今天还是
唐朝历史 羁縻政策与和亲政策 唐诗中对“刘细君远嫁乌孙”的书写
汉代刘细君远嫁乌孙的故事在历史上颇有影响,成为后来众多文人反复吟咏的对象。唐诗中就有多首作品写及“乌孙公主”之事,或用以指斥当时的边疆与民族政策,或借乌孙公主寄托述怀。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乌孙公主的史料
桃花诗中的故事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熟练地背诵几首唐诗。流传至今的唐诗有四五万首,这在唐代所产生的诗歌中其实还只是很小一部分。这么多的唐诗,作者都是在什么样的
宽松的政策,开放的社会,使唐朝诞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星河灿烂的诗人,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全唐诗》就收录了2339名诗人4万多首唐诗,这些大诗人们活跃在唐朝的各个时期,独领绝代风骚,让现代人高山仰
历史秘闻 唐朝最懒诗人被公认超越李白杜甫 作品出现奥运开幕式
中国唐代是诗最风行的时代,《全唐诗》就收录了将近三千位诗人、近五万首的唐诗,「诗仙」李白以及「诗圣」杜甫,一个被公认创造浪漫主义高峰,一个被公认创造现实主义极致,在全唐诗裡面,李、杜的诗被后人朗朗上口
中国唐代是诗最风行的时代,《全唐诗》就收录了将近三千位诗人、近五万首的唐诗,「诗仙」李白以及「诗圣」杜甫,一个被公认创造浪漫主义高峰,一个被公认创造现实主义极致,在全唐诗裡面,李、杜的诗被后人朗朗上口
人物生平司马扎,大中时诗人。诗一卷。司马扎——(《唐诗品汇》作司马礼),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唐宣宗大中(847~858)前后在世。曾登进士第,有诗名,与储嗣宗友善。扎著有《司马先辈集》一卷,《全唐诗》编
王维的诗,被最著名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选中的有29首,数量上仅次于杜甫(39首)。比李白(26首)、李商隐(24首)、孟浩然(15首)、杜牧(10首)、白居易(6首)都要多。文学史家大致认为,王维
历史人物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简介,李忱为何没能挽救唐朝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的侍妾,李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
唐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简介丹阳公主丈夫是谁丹阳公主,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女,名讳不详,生母不祥。唐高祖李渊封她为丹阳公主,封地丹阳。后嫡兄长唐太宗把她嫁给了初唐名将薛万彻。薛万彻(?-6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