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桃花诗中的故事
Posted 唐朝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桃花诗中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桃花诗中的故事
桃花诗中的故事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熟练地背诵几首唐诗。流传至今的唐诗有四五万首,这在唐代所产生的诗歌中其实还只是很小一部分。
这么多的唐诗,作者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这其中有很多应酬诗,不必深究;还有一些是感怀身世之作,就需要对诗人的生平有一些了解;还有一些诗,本身就是诗人的一个故事,只有和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才能明白诗中说的是什么。下面是两个和唐诗有关的故事,很巧的是它们都和桃花有关,不过主题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唐代诗人崔护年轻的时候,人长得很不错,也很有才华,但是他为人比较内向,不太跟人交往。这一年,他到京城长安准备考进士。到了清明这一天,人们都成群结伴出去郊游,崔护因为少与人往来,所以就自己一个人出去闲逛。他没有往人多的地方去,而是去到了都城南边。一路上没什么人,走着走着,他感到口渴,这时正好看到旁边有一户人家,便想去讨口水喝。
这是一个一亩大小的院子,里面种着花草,但是静悄悄的不像有人。他敲了半天门,才有一个年轻女子开了一条门缝,问道:“是谁呀?”崔护答道:“小生崔护,今日出来郊游,走了多时,口中干渴,想要讨点水喝。”那位女子听了这话,转身入内,端出一碗水来,并找了把凳子,让崔护在院子里坐下,自己则靠在院中桃树的斜枝上。古时候,女子待字闺中,不能和外面的男人接触,所以她听到敲门后半天才开门。按照礼法,一个女子独自在家,是不能让男子入内的。这时她面对崔护,又是害羞,又是好奇,不停地拿眼睛打量他。她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年轻男子,心中不由有些欢喜。崔护看那女子,长得很秀美,尤其在桃花的映衬下,娇羞的神态,十分让人动心。崔护本是个实诚人,这时也有些心猿意马,就找些话题和这个女子聊,这位女子低着头,并不回话。崔护喝完了水,告辞离去,那位女子把他送到门口,像是很不舍的样子。崔护出了门往回走,心中也一直迷迷糊糊的。
回到住处之后,崔护每天仍是读书,准备应考,可是那位女子的身影却总是挥之不去。崔护几次想再去找她,但总觉得过于唐突。很快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清明,崔护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感情,前往都城南边寻找那处院落。院子还是老样子,不过门上挂着锁,这次是真的没人在家。崔护有些失望,便提起笔来,在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想了想,崔护又在下面题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失落地回去了。
崔护回去之后,心中还是有些不舍,过了几天,他再次来到那处院子。这次他听到里面传出哭声,见家中有人,崔护赶忙敲门。开门的是一个老头,脸上泪痕未干。崔护问他为何哭泣,老头上下打量了崔护,问道:“你难不成就是那个崔护?”崔护见老人知道他,便道:“是啊,不知老先生有何指教?”老头听了他的话,又哭了起来:“唉呀,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啊!”崔护一下子不知所措,心想:“这是怎么回事?”那位老头说道:“我的女儿刚刚到了婚配的年龄,她知书达理,我总想找一个和她匹配的君子,所以一直还未定下人家。从去年开始,她忽然变得心不在焉,像失了魂似的。我见这样总不是办法,于是清明那天带她出去散散心,不想回来的时候见到你题在门上的那首诗。我的女儿自从见了那首诗就卧床不起,这几天粒米未进,到今天已经咽气了。我就这么一个女儿,还指望她能嫁个好人家,我老来也有个依靠,可现在她却平白地死了,难道不是你给害的?”说完抓住崔护大哭了起来。崔护也悲从心生,不想多作解释。他把老人扶进屋中,见那女子的尸身还躺在床上,上次见时那红润的脸庞如今却是一片惨白。崔护上前捧起她的头,放声哭道:“我来晚了啊!我在这里啊,你睁开眼瞧瞧我!”哭着哭着,忽然觉得怀中的人动了,低头看时,却见那女子睁开了眼睛,正看着他呢。崔护见她又活了过来,高兴得不得了。那位老头连忙端了一些粥过来,那女子吃了些东西,精神好多了。崔护不再犹豫,当即跪下,请老头将女儿嫁给他。老头见女儿重新醒了过来,又见崔护是个志诚君子,哪还有不愿意的?两个互相爱慕的年轻人终于结成了眷侣。
后来,崔护考中了进士,做过京兆尹、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等官。他写的那首诗,后来题为《题都城南庄》,其中“人面桃花”的典故广为流传,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而“桃花”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姻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桃花运”。
第二个唐诗故事有关大诗人刘禹锡的身世。
刘禹锡,字梦得,是和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同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陋室铭》、《乌衣巷》为人们所熟知。公元805年,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伓等人开始革新,但却遭到了太监和藩镇的阻挠,被触犯利益的太监俱文珍等人胁迫顺宗退位,拥立太子李纯为帝(即唐宪宗),这次革新仅进行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随着革新的失败,王叔文、王伓受到打击自不必说,支持革新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视为同党,也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司马是州一级的军事长官,位在将军之下,当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而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这些地方当时还很落后,一般人肯定很失落,好在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有修养的人,工作之余,他们通过游山玩水、写作诗文来舒解自己的心情,柳宗元的很多散文名篇如《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都是在这段时期完成的。
两人在南方待了10年后,被调回京城长安。回到长安的两人也并不如意,当时朝廷里很多官员都是他们走后新提拔上来的,和他们并不合。当时正值春天,新到长安的刘禹锡听到很多人谈论玄都观里有道士种植的桃树,盛开的桃花如红霞一般。这些桃树都是刘禹锡走后栽的,所以他并未见过。在朋友的邀请下,刘禹锡来到玄都观,赏花之后写下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明是写花,但实际上却是写朝廷新得势的那些权贵,流露出对他们的不屑。
刘禹锡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他的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那些官员读了这首诗,对刘禹锡的态度自然是明了的。于是有人上书宪宗,说刘禹锡对朝廷有所不满。宪宗很生气,把刘禹锡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在现在的贵州遵义,比朗州更远,更荒凉。刘禹锡有八十多岁的老母,需要人照顾,可是播州那么远,老人家怎么受得了?此时的柳宗元也被外放,任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他了解到刘禹锡的难处,就上书请求和禹锡对调,让刘禹锡去柳州,自己去播州。当时裴度也向宪宗求情,于是刘禹锡被改派到连州(今广东连县)。
刘禹锡到连州后,又被调任过几个地方,直到14年后,才又调回长安,担任主客郎中(属六部中的礼部,主管少数民族和外国宾客接待)。这个时候又是春天,刘禹锡想起玄都观,想重游一番。可到那儿一看,原来的桃树已经都没有了,只有一些兔葵燕麦在风中摇摆。刘禹锡有感于心,又写了一首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这首诗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句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刘禹锡当时确也有这样一种意思,所以当时有人觉得刘禹锡不够厚道。其实,刘禹锡被贬在外二十余年,朝政更迭,昔日的新贵如今都销声匿迹了,一直坚信自己见解的刘禹锡,把这种变化视为自己坚持的一种胜利,所以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才写下这样畅快的句子。
两首诗道尽了刘禹锡二十余年的生涯,真可以说是他个人的“史诗”了。
相关参考
小小的故事,可以蕴涵深刻的道理;寥寥数语的唐诗,可以藏隐一个王朝的雄浑与神秘。诗与时代相融,博大、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已经让人分不清是唐中诗还是诗中唐
但凡翻阅过一点中国历史书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桃花运,对于皇帝而言,简直是家常便饭,尽可以随意享用。即使有大臣反对,也完全可以拿“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不予采纳。更何况,像第二次桃花运,有那么多大
王维生在唐朝时期,注定了他这平生都要与梵学结下不解之缘。王维,字摩诘,摩诘这个称号恰是与佛互相关注,也是佛家用语。王维的诗词水平在整个唐朝甚至古代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以后人尊称他为“诗佛”,他
王维生在唐朝时期,注定了他这平生都要与梵学结下不解之缘。王维,字摩诘,摩诘这个称号恰是与佛互相关注,也是佛家用语。王维的诗词水平在整个唐朝甚至古代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以后人尊称他为“诗佛”,他
在世界文學歷史上,塑造一個不存在的理想國是常見的題材。而這個理想國給人們帶來嚮往的同時都會給你一種鬼氣森森的傳奇色彩,可謂是厭世文學的特色,《桃花源記》自然也在此列。再比如英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
人面桃花 《崔护。题都城南庄》 唐朝时候,有一位有名的诗人—崔护。有一年清明节,独自一人到城南踏青。无意间看到一座村舍,四面围着盛开的桃花,环境美丽如画。不禁引起了好奇心,想去拜访一下这屋子的主人
(一)息妫据说春秋四美之一的息妫很美,美得能够“亡二国,强一国”,亡国并不稀罕,因为自古红颜多祸水么,然而强国就有些古怪,为探究原因,就不得不讲讲她怎样与四个强势男人周旋的故事了。这四个强势男人是:姐
(一)息妫据说春秋四美之一的息妫很美,美得能够“亡二国,强一国”,亡国并不稀罕,因为自古红颜多祸水么,然而强国就有些古怪,为探究原因,就不得不讲讲她怎样与四个强势男人周旋的故事了。这四个强势男人是:姐
桃花夫人是春秋时代息国国君的夫人妫氏。>>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见于经传的约有一百七十余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兼并,中原一带,更是扰攘不安;自从晋国与楚国“城濮之战”以后,形成南北两大壁垒,其余小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里面暗含了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但是我中华可是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怎么可能就这么几个美女,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美女,她叫息妫。 息妫是陈国国君陈庄公的女儿,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