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之争 解读城濮之战
Posted 城濮之战
篇首语: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强者之争 解读城濮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强者之争 解读城濮之战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制霸,占领主导地位几乎是每个诸侯王梦寐以求的,但是纷争时代强者为尊,没有实力谈什么称雄争霸?当然不自量力者亦有之,如宋襄公。泓水之战楚军势力强盛,即便没有宋襄公的“仁义”,楚军想要获胜也并不难。面对晋国就不一样,势均力敌,弄不好就会两败俱伤。但是楚军的结果却是惨败?这是为什么呢?
战争并不是两军对垒那么简单,跟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息息相关。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进行了一场关键性决战。在晋文公的带领下国力复兴的晋国,出奇制胜赢了势如破竹的楚国,奠定了晋国百年霸权地位。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这场强者之争的胜负呢?
首先从内部情况来看。
晋文公的御下能力要比楚成王出色。晋文公擅长收拢人心,继位后一系列的政策都是维稳民心,很快就站住了政权。随后对于处于对外关系,都非常谨慎,人才济济,出谋划策,上下一心,政治基础非常牢固。
反观楚国,君臣意见不一,楚成王心知晋国强大,不愿直面争锋,但是楚军统帅却非战不可,甚至不听君王劝诫。这里之所以不说是君王号令,主要在于楚成王退兵的意愿其实并不果决。犹犹豫豫,国君对一场战役的态度竟然是抱着侥幸心理,这也是导致楚军惨败的一大原因。
其次从外交手段上看。
晋文公很显然是长袖善舞型的。晋楚之间必有一争,但是晋却把自己的位子摆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晋军是打着救宋国的旗号伐楚的。按今天的说法就是,站在了舆论有利的一面。
本来楚国就被中原列国视作蛮夷,中原人民难免排外,如今还被人打到家门口,是可忍孰不可忍。晋国出征就是扛起捍卫中原列国颜面的大旗,有着如此光明正大的借口,晋国自然就趁机开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也为晋文公后来称霸奠定了基础。
晋文公老谋深算,深知楚军强大,跟楚军并不直面相碰,而是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矛盾,拉拢盟友,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又接着实现“退避三舍”承诺的借口,一直示弱,一面诱敌深入,一面使自己处在占理的一方,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主动。
而楚国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后援难济,还陷入联盟瓦解的状态,即便如此了,统帅都没有清醒过来,刚愎自用,以为晋军畏惧,一味追击。
最后,从城濮之战的战略方针上看。
终于前期该铺垫好的都铺垫好了,晋军也不再退让了,两军在城濮交锋,大战一触即发。
这个时候就看出晋军先前铺垫的作用了。“退避三舍”让楚军轻敌,而且长途追击,楚军已经有些疲倦了,那么这个时候彼竭我盈,晋军占得先机。
城濮决战时,晋军依然选择避其锋芒的策略,先攻楚军右师,而后以佯装溃败诱敌深入,反击楚军左师,最后两翼尽师,楚军不得不匆忙收兵。
城濮之战,可以看出晋军战略严谨,战前指挥有方,前线配合有度,从一开始就如一支利箭,指哪儿打哪儿。而楚军明明察觉到晋军退却是以逸待劳,却仍然轻敌中计,决战之时,左右回援不及,指挥失当,被敌军各个击破,最终落得全面溃败的结局。在这场战役中,有两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晋文公,一个是楚成王。
尽管城濮之战有诸多以上的因素,但是这场战役中人的影响力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晋军一方的领袖,晋文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严谨的。多年的流亡生活让晋文公为人处世十分灵活,并不讲究虚无的面子,该退就退,该示弱就示弱。同时非常懂得知人善任,身边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将,上下一心,协同作战,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楚军这边,的确统帅尹子玉要为这场战争的惨败负责,骄傲轻敌,视战争如儿戏般随意,想打就打,刚愎自用成为了战事失利的祸根。
但是个人认为楚成王才是这场战争失利的主因。作为一个想要争霸的君主,不应该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这一点楚成王做到了,所以才会有“知难而退”的想法,但是对子玉的出战不坚决加以制止,处事轻率,首鼠两端。对待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竟然是抱着侥幸心理参战的,这将前线将士的生死置于何地?
从国家实力上看,晋楚都是十分强盛的国家,但是领导人的水平高低在影响城濮之战胜负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决定了此后百年的霸权地位该由谁占据。晋之胜利与楚之失败,都值得后人深思。
相关参考
城濮之战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晋文公在春秋时期是五霸之一,也是最少争议的一个五霸,这就是传说中的“齐桓晋文”。不过,晋文公却也干了一件不太符合霸主道德规范的事,那就是骗了楚成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取得大胜,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问鼎中原。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
城濮之战是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爆发的战争,晋军利用楚军左右两翼兵力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左右侧,再攻打中军的策略,楚军不堪一击,溃败而逃。 城濮之战双方兵力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
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
城濮之战中,晋军赢得了胜利,楚军却落败而逃。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指挥的人物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从晋国的国君到臣子都是有智慧和胆识的,但楚国却不能相提并论了。先来说下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晋文公年轻时经历长期流亡
城濮之战,这场影响春秋时期的大战最终以晋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不可一世的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了称霸中原的机会。而反观晋国,除了拖住楚军主力的下将之外其他的兵力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是真正意
城濮之战,这场影响春秋时期的大战最终以晋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不可一世的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了称霸中原的机会。而反观晋国,除了拖住楚军主力的下将之外其他的兵力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是真正意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也比喻退让河回避,避免发生冲突。晋文公继位以后,整顿内政,大力发展晋国,使得晋国渐渐地强大起来。楚国这时候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此次率领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的战争,最终晋国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城濮之战也成就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谁赢了? 楚国攻打宋国,把宋国的国都包围了起来。宋成公命人来向晋国求救,胫骨的大夫都认为这
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