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

Posted 城濮之战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

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晋、楚之战势在难免。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过长,后方空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决定撤兵,自率部分楚军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但统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决不撤宋围。成王亦存侥幸取胜心理,又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子玉为寻找借口与晋决战,提出晋要曹、卫复国才解宋围的要求。晋文公不好公开拒绝,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必须以与楚断交为条件,同时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果然,子玉忿而北上,弃宋直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东北)的晋军驻地。晋文公下令全军“退避三舍”(一舍30里),以答谢自己过去流亡楚国时受到的礼遇和当时许下的诺言。这样既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又可靠拢齐、秦军队,便于声援。

子玉以为晋军畏惧,率军追至城濮。两军对垒,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二十一年四月初二,决战开始。晋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这时,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待其突出之时,晋元帅先轸指挥中军向其暴露翼侧攻击,断其退路,晋上军亦回头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两翼均败,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相关参考

城濮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对城濮之战的历史评价

  “兵者,诡道也”,兵法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灵活性极强。善于运用兵法的人,思维灵活,既能把握大局又能于细枝末节中抓住时机。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上下五千年,能够将兵法运用自如的

历史人物 城濮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对城濮之战的历史评价

  “兵者,诡道也”,兵法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灵活性极强。善于运用兵法的人,思维灵活,既能把握大局又能于细枝末节中抓住时机。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上下五千年,能够将兵法运用自如的人也不过寥寥数几而已。战

历史人物 城濮之战发生在什么时代

  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当属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发生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春秋时期,当时的晋国国君为晋文公重耳,楚国的国君为楚成王熊恽。晋国派先轸为帅,

城濮之战发生在什么时代?最后获胜的是谁?

  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当属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发生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春秋时期,当时的晋国国君为晋文公重耳,楚国的国君为楚成王熊恽。晋国派先轸为帅,

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关于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也比喻退让河回避,避免发生冲突。晋文公继位以后,整顿内政,大力发展晋国,使得晋国渐渐地强大起来。楚国这时候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此次率领

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关于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也比喻退让河回避,避免发生冲突。晋文公继位以后,整顿内政,大力发展晋国,使得晋国渐渐地强大起来。楚国这时候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此次率领...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有何影响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取得大胜,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问鼎中原。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

春秋战国 让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战

  小朋友,你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现在经常用它来比喻退让一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这个成语的出处,与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有着很深的联系。城濮是这次大战的关键地方,城濮之战也为称

城濮之战双方兵力 城濮之战伤亡人数

  城濮之战是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爆发的战争,晋军利用楚军左右两翼兵力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左右侧,再攻打中军的策略,楚军不堪一击,溃败而逃。  城濮之战双方兵力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

城濮之战意义有哪些 城濮之战中的人物分析

城濮之战中,晋军赢得了胜利,楚军却落败而逃。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指挥的人物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从晋国的国君到臣子都是有智慧和胆识的,但楚国却不能相提并论了。先来说下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晋文公年轻时经历长期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