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是不是长平之战最大败笔?

Posted 平阳

篇首语:只有忍得住寂寞,才能够见明日的繁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是不是长平之战最大败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是不是长平之战最大败笔?

长平之战,赵王把廉颇换走让善于进攻的赵括顶上,结果赵括带兵被秦军全歼,也是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次战役了。后人把赵国失败的原因对归结到了赵括的身上,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战术还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就拿出来用,导致了最后的失败。难道赵括真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败笔么?下面还是先帮大家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再来讨论讨论赵括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对赵国基本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赵国有蔺相如﹑廉颇这样的贤能之人。另外也是因为秦国强大后,觉得不需要贤能之士了,国内无贤能出谋划策,才使秦﹑赵间相持许久,直到范雎为秦相后,赵国的灾难才彻底降临。

秦昭王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消灭韩国这个心腹之患。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破韩国陉城(山西曲沃东北),杀韩军五万。次年,秦又攻占韩国南阳(河南北部王屋山以南)的太行山路,截断了韩太行山的通道。公元前262年,秦派白起攻取韩国野王(河南沁阳)。至此,韩国的上党地区孤立无援。

上党地区在今山西东南部,治所在祭长治市。上党东面是太行山,西为太岳山,北有五云山,南临丹朱岭和金泉山。其中间是众山脉围成的高台。秦军的下一步行动就是夺取上党,上党与赵国邻近。上党郡守冯亭对当地百姓说:“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国接纳后,秦国必会转而攻赵。”于是,冯亭派人告知赵王。赵孝成王召集大臣商议,平阳君说:“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阳君说:“白白地得到一个郡,不要白不要。”赵孝成王听取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了上党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利令智昏,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王龁攻占了上党地区,上党百姓都逃到了赵国。上党灭亡后,秦﹑赵就变成相邻的两个国家,秦国必然攻赵。赵派大将廉颇驻军长平(山西高平),成为上党百姓的保护神。四月,王龁先锋军与廉颇先锋军交战,赵军败,副将赵茄被秦军斩杀,廉颇坚守不出战。六月,秦军又乘机攻破赵军防线,夺取了两个城堡,抓了四个校尉。七月,赵军在加固防线的时候,遭秦军袭击,又丧失两校尉。赵军丢弃西部防线后撤,坚守不出。秦军多次挑战,赵军依然坚守不出,想以此和秦国打消耗战。结果赵王怕秦军终究会攻破赵军防守阵营,直赴邯郸。便派人多次命廉颇出战,廉颇为难。秦相范雎见秦军久攻不下廉颇阵营,便暗中派人带着千金去赵国收买人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那廉颇,太容易对付,他马上要投降秦国。”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战,损兵折将不满,而今又听信谣言,改派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认为天下无人能及。父亲赵奢连他谈论兵法,也不及儿子,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真有本领。赵括母亲问其故,赵奢说:“战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括却说的既随便又轻巧。赵国要是让他带兵打仗,必然失败。”赵孝成王任赵括为将时,赵奢已死。知子莫如母,赵括母亲对赵王说:“括不可使为将。”赵王问:“为什么?”括母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刚当上将军),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吾已决矣。”赵括母请求说:“那赵括以后一旦打了败仗,不要让我受牵连。”赵王答应。

秦国得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做了赵军主帅,就暗中任白起做主将,王龁改为副将。并令全军,谁要泄露白起为将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来到长平,便立即出兵与秦军交战,秦军佯装败退。赵军追击,白起暗中派两万五千人从中间截断赵军,将其分成前后两段,再派五千轻骑夺占赵军营垒,使其粮草与士兵分离。赵军追击至秦军的防御阵线前,无法突破,加之粮道断绝,只有等待援兵。秦王知赵军已断粮,喜出望外,乃亲临河内(河南﹑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以北),征调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到长平参战。“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不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不听。

至九月,赵军绝粮已四十六天,军心大乱。士兵相互残杀分吃人肉,赵括等不到援军,开始向秦军出击,将赵军分成四队,轮番突围。四次,都失败。第五次,赵括亲带精锐出战,身先士卒,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大军投降,人屠武安君白起考虑到:“之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设计将四十五万赵军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孩子,让其归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伤亡最大的一次兼并战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大战的次年,即公元前259年,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赵国邯郸城诞生。

相关参考

赵括纸上谈兵?赵国换将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

长平之战的名气如此之大,大约懂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一点,但大家只记住赵括的无能,白起的残忍和赵母的精明,很少有人想到,如果赵国赢得这场战役,会怎样的改变历史。在历史上,赵括与马谡都是言大而夸的人物,放在

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并非“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赵王因为国力不济,不能用廉颇的固守之计,只好以赵括既代廉颇。而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说赵括纸上谈兵什么意思?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导致后来秦国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赵王会用毫无经验的赵括换掉廉颇,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不足,难道赵王也不懂这个道理吗?实际上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在赵国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失败真的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解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一场著名的战役。赵括也因此战成为众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因他产生的“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也因此让人

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

赵括“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根源其实是出在赵孝成王的身上

长平之战,赵括失败,千年来被史书说成只会纸上谈兵。但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赵括输掉战争的原因很多,但和纸上谈兵没有半点关系。试想,若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别说统率四十多万大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