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因有个致命的软肋 更和姜维脱不了干系
Posted 姜维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蜀国灭亡因有个致命的软肋 更和姜维脱不了干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蜀国灭亡因有个致命的软肋 更和姜维脱不了干系
中国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三国,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
在一本历史地图集中找到了一组数据,是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蜀国最少,只有94万人;吴国次之,230万人;魏国最多,约443.3万人。
首先谈一下蜀国人口数据来源,史书中记载的蜀国人口,有前期和后期两组数据,前期(221年)有20万户人家,合计90万人口,而后期灭亡时期(263年)有28万户人家,合计人口94万,士兵10万人,官吏4万人。
至于吴国的人口数量,是比较难翔实的。有史书记载,242年,吴国有12万户人家,240万人口。另一本史书记载了灭亡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与242年的数据相差无几,这样看来,很可能是后来并没有重新统计人口数量,直接将之前的数据上报了。
西晋时期所著的一本书籍记载,263年,算上之前的蜀国人口,共94.3万户人家,537.3万口人,而另一本史书记载的人口数量也是吻合的。算下来,魏国大概就有66.3万户人家,合计443.3万口人。
根据以上数据,大概也能从中粗略判别出国家实力强弱,毕竟在劳动生产全靠人力的年代,人口多少就意味着国家实力强弱。蜀国人口最少,实力也是最弱的。而恰恰蜀国也缺乏能够把羊羔训练成老虎的将领,所以相较其他两个国家,处处落了下风。其实就蜀国的得力干将来看,个个都不弱,可关键是别人家的得力干将也不弱啊,两相比较,蜀国的得力干将并不比其他两家占优势。
这一点,后期主政的费伟洞若观火,每当姜维想大肆举兵北伐的时候,费伟都不会批准,即便批准了,兵马也不会超过一万,他还经常劝说姜维:“论才干谋略,我们比起丞相差远了,他都不能做到的,我们又怎么能成功呢!还不如好好地保家为民,何必老想着要跟他们决一生死呢。”
蜀国实力最差,想要统一天下那只能找一个国家来合作。诸葛亮在这一点很机智,为了联合吴国,他老早就制定了一份瓜分魏国的计划。不过两国虽然一直联盟,隔阂还是很大,在不同的立场下,制定的攻魏计划从未成功过。
浮沉几十年,姜维看在眼里,也都明白实力悬殊,可他偏偏等到蜀国灭亡之前,才幡然明白过来,可惜已经迟了。
在蜀国灭亡的事情上,姜维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一个用兵太频繁,另一个是放弃了险要的关隘。
关于频繁用兵,廖化劝过他:“打仗时智谋不如对方,兵力也不如对方,这样打仗怎么行呢!况且战争连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何必去做这种无益处还劳民伤财的事情呢?”可不是嘛,从221年到蜀国灭亡,蜀国百姓户数增加了大约40%,而人口数增加只有4%,这可不就是穷兵黩武的危害吗?
而他的另一个错误显然也是致命的,他认为传统的部队分散驻守是消极抵御的姿态,于是下令把兵力全部集中起来,驻守在汉寿和乐城两处,而这个措施,等同于直接抛弃了重中之重的汉中。
果然,魏国已经在商量着攻打蜀国的事宜了:“现在吴国难攻,不如先进攻蜀国,大概算了一下,蜀国有十万兵马,驻守他地的有四万多,剩下可以打仗的只有五万。现在我们又把姜维困在了杳中,他顾不过东边,我们现在抵达守卫空虚的骆谷,然后伺机袭击汉中,必定能够拿下蜀国。”
其实单纯论姜维的人品,那绝对是作风正派的君子,那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对臣僚同事谦恭有礼,吃穿用度都格外简朴,家里没有养着多余的妻妾和歌姬舞姬,可以说,像他这样勤奋好学清廉节俭的人,实在是这个时代的表率。”
尽管如此,他的高尚品格依然掩盖不了他犯下的错误,有人直接把蜀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他,其实这样说很偏激,即便没有姜维,风雨飘摇的蜀国最终灭亡也是注定的,只是他的错误将灭亡的速度加快了而已。(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蜀国后期无将才?他好比诸葛亮和姜维的合体
蜀国后期人才匮乏,所以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但细细看来,蜀国后期还是不乏优秀将领的,比如张嶷。张嶷是巴郡南充国人,他管辖的越巂郡自高定之后,一直动荡不安,名存实亡。张嶷出任太守后,怀威服远,剿灭叛贼,开通道路,名镇南中。
除了威猛,张嶷还特别机警,他第一次见到费祎时,见他博爱泛滥,尤其对新降的将领太好。张嶷劝他说:“过去岑彭和来歙都是被刺客所害,将军担任国家大事,应吸取教训,稍稍警觉一点。”后来费祎果然被曹魏刺客所杀。
张嶷还有料事如神的本领。诸葛恪独掌东吴权力的时候,准备大肆北伐。张嶷写信给诸葛瞻说:“孙权刚死,孙亮濡弱,诸葛恪受托孤重任,就是周公、霍光这样的先贤,依然费尽心力。何况孙权本无意于诸葛恪,临终才招诸葛恪接受顾命。诸葛恪一旦远离少主,必生变乱。请将这话转达给诸葛恪。”诸葛恪不顾良言,亲自远征,最后被杀。可见张嶷料算之准确。
张嶷镇守南方十五年。返回成都时,百姓和蛮夷拦马痛哭送行。抵达成都,风湿病发,扶着拐杖才能站起来。魏狄道长李简密投降,姜维准备出兵。百官认为张嶷病重,必然不能同去。张嶷抱病出发,写信给刘禅说:“我受陛下的大恩,常常担心病死成都,辜负陛下的恩遇。如果凉州可以攻克,我自然留守凉州。如果不然,愿以一死报答陛下。”刘禅见信流泪。到狄道后,张嶷和魏将徐质交锋,以寡敌众,苦战不退,临阵身亡。所以从正史来看,张嶷真有些演义里诸葛亮和姜维化身的感觉。
相关参考
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
蜀国后期人才匮乏,所以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但细细看来,蜀国后期还是不乏优秀将领的,比如张嶷。张嶷是巴郡南充国人,他管辖的越巂郡自高定之后,一直动荡不安,名存实亡。张嶷出任太守后,怀威服
蜀国后期人才匮乏,所以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但细细看来,蜀国后期还是不乏优秀将领的,比如张嶷。张嶷是巴郡南充国人,他管辖的越巂郡自高定之后,一直动荡不安,名存实亡。张嶷出任太守后,怀威服
邓艾和姜维在正史上真正的交锋有两次,但是姜维都是失败的。但是现在许多人讨论两人的关系时经常会提到《三国志》里面的姜维是被写低了,毕竟姜维是诸葛亮一手栽培的,在蜀国后期也算是顶梁柱了,不会比邓艾差。那么
邓艾和姜维在正史上真正的交锋有两次,但是姜维都是失败的。但是现在许多人讨论两人的关系时经常会提到《三国志》里面的姜维是被写低了,毕竟姜维是诸葛亮一手栽培的,在蜀国后期也算是顶梁柱了,不会比邓艾差。那么
蜀国的失败,与其说是输在军事上,不如说是输在人才上。有一句话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的就是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的局面。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无论政治、军事都不可为。再加上蜀国地小人稀,虽然有诸葛亮六
前言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绵竹,逼近成都,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远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曹魏与蜀汉经过四十多年的
他是秦末最重要的起义大将之一,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他打仗一生,从未有过败绩。但是,他屡次错过了称帝等机会,最终走向末路。分析其失败原因,发现他的内在性格除了问题,这决定了他最终灭亡,因为他有一致命缺陷。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