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Posted 屯田

篇首语: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前言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绵竹,逼近成都,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远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曹魏与蜀汉经过四十多年的博弈,各有胜负,为何曹魏能够一举消灭宿敌蜀汉呢? 曹魏经过数十年的屯田,大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尤其是邓艾屯田,成效显著。然而,蜀汉姜维也曾屯田,为何蜀汉却积贫积弱,最后被曹魏所灭呢?下面从邓艾和姜维屯田,深度剖析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邓艾屯田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魏为解决对东吴作战的后勤问题,特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蓄军粮。邓艾奉命前往视察,他从陈、项二县出发,一直到了寿春。经过这次实地考察,邓艾提出两个可行性建议:第一,兴修水利,第二,实行军屯。 为此,邓艾还编著《济河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导如何「 ”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他认为开挖河渠,引水灌溉良田,还能通过水路,运输粮草。 兴修水利是进行屯田的基础,只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屯田也会事半功倍。如现在,在淮北有常住军2万人,淮南有常住军3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两岸常驻四万大军,「 ”且田且守”,风调雨顺时,实现大丰收,扣除屯田费用,每年仍然有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如此积累六、七年,淮南会有三千万斛军资储备粮。凭着这些储备粮,曹魏面对劲敌东吴「 ”进可攻,退可守”。 《三国志·邓艾传》: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以上是邓艾给上司司马懿的调研报告,从中我们可知,如果按照邓艾的构想,实现屯田,曹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曹魏东南边境对北方腹地运输粮草的依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淮南一带屯田,曹魏与东吴边界既有兵,又有粮,即使在战争最激烈状态,也不需要太忧愁粮草不足的问题了。 姜维屯田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发动最后一次伐魏战争,从汉中出发,进入曹魏境内,惜败于劲敌邓艾之手,损失惨重,退守沓中。此次伐魏失利,宦官黄皓抓住把柄,想要夺取姜维兵权,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掌兵。姜维害怕回到成都,被奸臣黄皓所害,因此不敢回去,滞留于沓中。 《三国志·姜维传》: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又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非常厌恶黄皓擅权,向后主刘禅上奏,想要除掉奸佞黄皓。后主曰:「 ”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根深蒂固,又得刘禅信任,自己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因此,他知道自己失言,得罪黄皓,便辞别刘禅。后刘禅又下旨让黄皓给姜维道歉,想要缓和关系,姜维知道自己除掉黄皓不现实,便上表,请求「 ”沓中种麦”,为下一次伐魏筹集粮草,实则为躲避黄皓,以求自保。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屯田制是什么? 屯田制,顾名思义,是朝廷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开垦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邓艾和姜维屯田,都属于军屯,都是为解决军粮不足和长途运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早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有效管理西域等边疆,曾实行西域屯田。由此可见,军屯历史悠久。 那么邓艾和姜维,都曾屯田,他们两位有哪些不同点呢? 第一,出生不同 邓艾,出生于南阳新野,他自幼丧父,和刘皇叔一样,崛起于草莽之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收服荆州后,为有效治理荆州,曾强行将荆州老百姓北迁屯田。大量百姓迁移,邓艾一家人也在其中,迁到了汝南,成为屯田民。他年幼时,就是一个普通的「 ”放牛娃”,但他信奉陈胜、吴广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时刻想要改变命运,跨入士族阶层。 《三国志·邓艾传》: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姜维,天水郡冀县人,也是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他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遇到羌、戎少数民族叛乱,战死在战场。曹魏为体恤姜维家,封姜维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 从以上两人的出身,可知邓艾本身就是一个屯田民,从小知道屯田民众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屯田。而姜维却是出身于将门,继承他的父亲职业,成为了天水郡参军。一个有屯田经验,一个没有,自然是有经验的邓艾更加善于屯田,将曹魏的淮南治理得丰衣足食。 第二,目的不同 邓艾向司马懿提出淮南屯田,是为了解决边境军队的粮草问题。他奉命沿途考察,为此还编著了《济河论》,提出「 ”要想屯田,先要开渠”的主张。司马懿看了邓艾的调研报告,非常满意,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军屯,不出数年,粮草充足。邓艾的种种主张,使淮南地区风调雨顺,大大地增强了曹魏的国力,为以后的灭蜀吞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短短几年,「 ”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邓艾不是简单的实行军屯,而是促进了当地的农耕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使淮南繁荣富庶。 又据《晋书·食货志》:「 ”郡国例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姜维,在沓中屯田,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躲避黄皓,怕受到黄皓的迫害,第二个目的才是为下一次伐魏做准备,囤积粮草。至于兴修水利,发展当地经济,姜维未曾过多考虑。 第三,范围不同 淮南、淮北地带,属于南方,土地肥沃,尤其是在开凿河渠后,水利发达,十年九丰收,数年间,积累了大量储备军粮。曹魏屯田范围「 ”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州郡例置田官负责屯田,颇有成效。 沓中呢?它的地理位置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而舟曲县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相对富饶的淮南来说,它是贫瘠的。姜维当时被邓艾击败,不敢回成都,退守沓中,「 ”沓中屯田”。沓中,既没姜维兴修水利的记载,也没他实地考察的记录,因此他在沓中屯田,效果不太理想。沓中也相对狭小,无法和曹魏的屯田范围相比。 第四,历史不同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兖州刺史曹操迎奉汉献帝,迁都许昌,并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进行屯田,第一年就获得「 ”谷百万斛”。曹操将这一措施推广到各州郡,招募流民屯田,并免除他们的兵役和徭役,这就是三国最早的屯田,称之为「 ”民屯”。 《三国志》: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蜀汉的屯田记录,要追溯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他总结了前几次伐魏因粮草不继,功败垂成,这次准备分出部分军队,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与魏民一同生产,增加军粮储备,解决从蜀中运粮不便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蜀汉诸葛亮在渭、滨屯田,属于军屯,为了解决伐魏粮草不足问题,没有将其作为国策。蜀汉在刘备时期,也鲜有屯田记录。因此,蜀汉屯田历史不如曹魏悠久,贯彻力度也不如曹魏。邓艾和姜维屯田有上述四个不同点,得出以下结果 曹魏国力蒸蒸日上,具体表现在曹魏人口的增长上 在灭蜀前,曹魏有66万户,人口443万(《文献通考·卷十》),灭蜀后,曹魏和蜀汉共计94万户,人口537万(《后汉书·志十九》)。而依据路遇,腾泽之的《中国人口通史》,如果算上未纳入的屯户、兵户、吏户、隐户、佃客、部曲等人群,曹魏有1300万人。 那么在东汉末年有多少人口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正史上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东汉末年人口,但曹操的《蒿里行》形象地描述了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大量百姓流亡,千里无人烟,百无余一。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已经无法考证曹魏初期有多少人口了,只有累累白骨,十室九空。 曹魏通过屯田,人口迅速恢复,40多年增加到443万,这说明曹魏屯田颇有成效,人口恢复很快,国力蒸蒸日上。 蜀汉国力提高有限,具体表现在人口增长上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蜀汉有20万户,人口90万(《晋书·卷十四》),而蜀亡时(公元263年),蜀汉有28万户,人口108万,其中「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三国志·卷三十三》)。而依据路遇,腾泽之《中国人口通史》,将未纳入户口统计的兵籍、吏籍、漏籍、荫户、佃客及少数民族等统计的人群算上,蜀汉约有400万人。 蜀汉从立国,到亡国,40多年,仅仅增加了8万户,18万人,远低于曹魏人口,国力提高非常有限。 而我国古代,一个国家是否繁荣强盛,是否有生命力,首要看的便是人口。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口是战略资源,如诸葛亮第一次伐魏,丢失街亭,撤退时,将大量天水、南安、安定居民迁徙到蜀汉。 总结: 曹魏屯田可以追溯到曹操时期,曹操还注重保护耕地,他曾「 ”割发代首”。邓艾出生于屯民,了解民屯,他先沿途实地考察,又开凿河渠,兴修水利,还得到上司司马懿的大力支持,才卓有成效。曹魏不但军屯,还实行大范围的民屯,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而蜀汉屯田历史相对短,范围不如曹魏之广,仅在前线(渭、滨、沓中)军屯,为了解军粮不继的燃眉之急。姜维屯田的首要目的为了避祸,和邓艾屯田相比,成效不大。 因此,邓艾和姜维同样是屯田,曹魏越来越强盛,国力日益强大,而蜀汉却连年发动战争,劳民伤财,国力提高有限,此消彼长之下,曹魏于公元263年灭亡蜀汉。 部分参考资料: 《三国志》 《华阳国志》 《文献通考》 《后汉书》 《晋书》 《中国人口通史》

相关参考

姜维为避祸不在军事重地汉中屯田导致蜀汉迅速灭亡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兵分四路,意欲灭蜀。千钧一发之际,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姜维并不在军事重镇汉中,却身在遥远的甘肃沓中。主将不在,兵分两处,仓促之间,无法救急,终于,汉中被钟会轻轻松松突破了,被逼无

三国一牛人,轻松干掉邓艾、钟会及姜维,却被一丑女玩死

三国后期,司马家族掌控了曹魏政权,并开始出兵伐蜀。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大将姜维率兵将钟会阻挡在剑阁,而邓艾则率精兵偷度阴平,直达蜀汉都城成都,后主

姜维有钟会的支持,为什么还是没能恢复蜀汉呢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对于蜀汉来说,虽然竭力抵抗,但是,邓艾的大军突降,还

姜维多次大胜魏军,独力擎天扛起蜀汉,为何不能入选武庙

姜维姜伯约,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的军事统帅。他连年征战,力抗邓艾、陈泰、郭淮等曹魏名将,称得上战功赫赫,独力擎天。事实上,三分天下魏蜀吴只是片面认识,北方的曹魏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二,十分天下有其七,

姜维屯田避祸典故,姜维避祸有何深层含义

姜维避祸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姜维避祸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

魏延和姜维有什么关系

魏延和姜维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在三国蜀汉时期,大将军姜维排行第九,有人可能会疑惑,魏延为何排在姜维之下,二人又到底有何关系?难道真如外人所言不和吗?姜维像魏延,字文长,生年

姜维屯田的“沓中”是什么地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姜维屯田的“沓中”是什么地方?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自从蜀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第六次北伐惨遭失败后,姜维又兴师动众组织了几次北伐,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反倒在蜀汉景耀五年(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 曹魏与东吴以及蜀汉谁才是正统

【剧照曹丕】文/纪年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腐朽无能,宦官外戚内斗不止,百姓民不聊生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继而引发黄巾起义:张角率先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农民起义使得本来就百孔千疮的汉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 曹魏与东吴以及蜀汉谁才是正统

【剧照曹丕】文/纪年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腐朽无能,宦官外戚内斗不止,百姓民不聊生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继而引发黄巾起义:张角率先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农民起义使得本来就百孔千疮的汉

曹魏灭蜀有三位统帅,钟会邓艾先后被杀,另外一人命运如何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