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编钟的历史
Posted 音阶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编钟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编钟的历史
编钟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钟”组成,每一个钟体上都饰有简 单的兽面,内腔是空的。
编钟的编制有许多种类,东周时期的 编钟以九枚一组的居多;较大的编制以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 出土的编钟)为代表,共计六十四枚,分三层悬挂。
编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当时的钟多为陶制;商代以后的编钟多为铜制。
随着历史的发展,编钟从三枚一套演变到九枚、十二枚甚至更多。
不同的编钟可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
三件一组的编钟可发出一个完整的五音音阶,馆藏九枚一组的青铜编钟为合瓦形编钟,它可以发出的双音,音高取决编钟钟体的大小。
这套编钟可构成完整的七声音阶.具备了旋宫转调的能力。
当敲击正鼓音、侧鼓音时钟体通过有规律的振动发出优美的乐音。
正鼓音、侧鼓音发出的乐音相差三度。
编钟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
具有东方色彩,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相关参考
浅谈曾候乙编钟对中国音乐史的重大意义怎么写?急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
编钟的特点是形状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用途是用来演奏。来历是: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
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
说起金编钟的历史,还得追溯到乾隆年间。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了乾隆王朝,正是史称“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皇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国富兵强,它拥有东起库页岛、西至
湖北省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六十五件青铜编钟到武汉是一定要去省博物馆的。因为馆里藏着闻名于世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座落在东湖边的省博物馆,规模宏大,是仿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建筑。目前展出的主
曾侯乙墓于1978年发掘于湖北随州擂鼓墩,这是战国早期的一位姬姓曾国君主曾侯乙的墓葬。此墓在发掘之初即发现有古老的盗洞,似已被盗。然而,当人们揭开墓顶的盖板时,发现十多具棺材飘浮在满池的浊水之中,正是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属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现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清单中。曾侯乙编钟,重达五千多斤,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
乾隆皇帝风光无限,号称"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在他80大寿来临之时,世界各国使臣纷纷来京纳礼朝贡。为了显示皇朝的尊贵和富足,乾隆决意打造一套金编钟作为大寿庆典之用。这套皇宫御制的金编钟瑞兽为纽,两条
一九七七年九月,驻扎在湖北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城郊擂鼓墩的人民解放军在扩建营房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这是一个面积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六倍的「”超级古墓”。第二年五月,曾侯乙编钟的出土
·陈通陈通,声学家,评价室内音质的一种扩散指数的提出者之一。在环境声学方面,曾对点声源辐射球面声波在两种界面上的反射问题提出了声波波动方程式时间域的一种解法。在音乐声学方面,对传统编钟、拉弦乐器、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