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中华》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Posted 中华民族
篇首语: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中华》二字的涵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中华》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在古代,「中华」本为汉族自称。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乃中国做为国家共同体的一个国族概念,由于现代中国自晚清迄今的历史及政体更变,此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涵及争论,如孙中山革命时,关于满洲人是否为要驱逐的外族,还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一词的演进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来国族与民族主义的相关争议。「中华民族」其内涵是否为汉族还是指指国族,成为对汉本位、大汉族中心的主要疑虑。
因此,此词不同于「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等于有外显的种族及文化的象征,而是有外显政治象征,如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也反映了做为国家共同体的国族概念。
在清朝之前,虽然有华夷之分的观念,但几乎没有「中华民族」的观念存在、而「中国」的观念也和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观念差很多。
「中华民族」一词,乃由近代的梁启超首先提出。其意原只包括汉族,之后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大小族。
1912年,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说」:「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后,主张重提民族主义并扬弃五族的说法:「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相关参考
我们的祖国叫「”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民国时期,「”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那么,历史上,最先提到「”中国”二字的是在哪朝哪代呢
汽车社会的前提是大众可以普遍享受汽车文明。毫无疑问,汽车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汽车创造的社会财富和衍生文化比上一个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进入21世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智慧令人震惊,有很多「”穿越式”的发明创造,比如王莽卡尺(类似游标卡尺)、战国水晶杯、龙山文化的茶杯等,让现代人简直不敢相信眼睛,充分说明了古人智慧不比现代人差。本文所讲的是河南
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涵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一宗教的自由,也有另一宗教的自
名字,是一个物体或事物的文化符号。无论在哪个国家的文化体系里,对名字的考究都非常严格。尤其是国家的名字,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绝对马虎不得。从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
不息以来人们都常说: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故国感应骄傲。打倒了清当局建立了新政权起,就改了国家的称呼叫做中华,当局也称为中华国民当局。而到了新中国的建立,我们国家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中华二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一字王”和“二字王”区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简而言之,周王、吴王,纣王、楚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王”,再比如:常山王、成都王、渤海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字王。当然,
1.篆体字的历史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写篆体字篆体字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