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唐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怎么回事
Posted 司马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唐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唐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怎么回事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所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而藩镇之乱,也此起彼伏,迄无宁日。公元783(建中四年)十月,泾原兵奉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主,大举造反,德宗被迫出奔奉天,转走梁州,直到公元784年(兴元元年)七月,才得以重返长安。此后,长安又屡遭藩镇围困,有如一座危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王八司马事件”其内容主要为: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
宦官专权。安史乱后,君主不信朝臣,宦官得以干政。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以宦官执掌兵符,权力更大。德宗出奔奉天,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为制度。此后,宦官以军权在手,无所顾忌,干政益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也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公元805年(贞元21年)在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团掌权,以韦执谊为宰相,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革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进展较为顺利。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为了统一事权,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团特别注意掌握财权和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乃以与刘禹锡有联系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王叔文为副使,韩晔、陈谏、刘禹锡、凌准判案,李谅为巡官,程异为扬子院留后。其中西川节度使韦皋妄图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以扩大地盘的阴谋也未能得逞。王叔文乘势命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其行军司马前去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又以与凌准有联系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便夺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神策军兵权。但因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抵制,夺兵权计画未能实现。
不久,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而王叔文因为母亲死了,按例要告假回家守丧,王伾也突然患了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策动神策军将官拒绝范希朝接权,又暗中策划宫廷政变;宦官俱文珍等遂和外藩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联合反对改革派。并乘机纷纷上表,胁迫顺宗禅位。先于三月迫使顺宗立李淳(后改名纯)为太子,顺宗久病失语,又遭宦官与藩镇激烈反抗,八月被迫禅位,并改元“永贞”。第二年的正月,顺宗李诵便因病去世了。唐顺宗在位仅8个月。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永贞”,故又称这次政治革新运动为“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46天。
宦官得势以后,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伓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八月,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李纯。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八司马”以外,陆质先已病死;李景俭守丧,吕温出使吐蕃未还,没有参加革新运动,未遭贬谪;在王叔文集团中地位比较次要的李谅、李位,稍后也被赶出朝廷。
相关参考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
“永贞革新”是王叔文主导的为其一百四十六天的一次改革运动,最终王叔文赐死、王伾病死,其余相关八人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故而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王叔文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唐顺宗永贞
唐朝后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在外、宦官专权在内的局面,政治非常腐败黑暗。民间土地兼并激烈,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以王叔文、王0、柳宗元、刘禹锡等为代表的改革
唐顺宗李诵,唐德宗李适长子。上位以后,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
唐宪宗李纯(778~820)唐朝第十二代皇帝。唐顺宗李诵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顺宗即位,重用王□、王叔文、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进行政治改革,抑损宦官势力。宦官俱文珍等对此大为不满...
韦执谊自幼聪慧,颇有才气,后考中进士,授为右拾遗,二十余岁便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深受唐德宗宠信。他常与唐德宗以诗歌唱和,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出入禁宫,以备顾问。后因母丧离职,期满后起复为南宫郎。
李诵,唐朝史上唯一一位因中风而残疾的皇帝,但是,唐顺宗身残志坚,并且对唐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据悉,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唐顺宗简介唐顺宗是唐朝的第
李诵,唐朝史上唯一一位因中风而残疾的皇帝,但是,唐顺宗身残志坚,并且对唐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据悉,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唐顺宗简介唐顺宗是唐朝的第
韦执谊韦执谊进士及第出身,历任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等职,与王叔文交好,曾协助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韦执谊与王叔文等人均被贬谪,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韦执谊二王八司马>韦执
李诵,唐朝史上唯一一位因中风而残疾的皇帝,但是,唐顺宗身残志坚,并且对唐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据悉,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唐顺宗简介唐顺宗是唐朝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