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丁魁楚是怎么死的 以身殉国力战而死

Posted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丁魁楚是怎么死的 以身殉国力战而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丁魁楚是怎么死的 以身殉国力战而死

丁魁楚是南明首辅大臣,也是明末清初一个重要人物,清兵南下后他带着财产投奔清将李成栋,最终于1647年被开膛破肚折磨而死。不过关于其死因历史上说法不一,大概有殉国说、降清说、战死说这几种说法。 殉国说在丁魁楚故居地永城马牧丁老家丁氏族人中一直传说丁魁楚被清军所逼,背着小朝廷投海殉国,其忠心气节日月可鉴,极为壮烈。此种说法代表着丁氏族人对先辈的美化,带有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据史料记载,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由丁魁楚拥立在肇庆称帝,由于清军的步步紧逼,后逃至梧州,辗转流落至缅甸境内,后被缅甸王俘虏,献给吴三桂,被吴杀于昆明。>降清说>此种说法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在《明史》中有明确的记载,说丁魁楚“善事权要”,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思抵抗,在岑溪挖石制砚,大敌当前,为自保投降清将李成栋,后为李成栋所杀。清魏源 《圣武记.》亦有记载: “丁魁楚降於成栋 , 成栋杀之而有其孥贿”。此说疑点有二:其一是《明史》是清代学者张廷玉主编,体现清代统治者思想,当然是对明朝遗臣丁魁楚存有偏见,极尽侮辱构陷之能事,与其他材料上记载丁魁楚勤政爱民,肃贪平冤相悖。其二是既然丁魁楚已经降清,为何还杀之,屠戮全家,于情不合。>战死说>清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一》载:“三月,丁魁楚败死于大藤峡”。《永历实录·丁魁楚传》载:“魁楚独与其宠将苏聘率标兵千余人,据岑溪县。清兵至,战不胜,魁楚见杀”。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载:“丁魁楚屯兵岑溪,虏招之,不听,乃水陆设伏,战于藤江。魁楚中箭死”。《台湾外记·卷六》载:“瞿式耜请建都设御,令丁魁楚屯兵岑溪。成栋遣人招之,不肯降;乃伏兵与战,矫败退藤江;伏起,魁楚中箭死”。以上材料明确说明丁魁楚没有投降,而是战死。

相关参考

丁魁楚是谁?丁魁楚是怎么死的?

  丁魁楚是明朝末年大臣,明朝万历年间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明朝灭亡之后,又为南明大臣效力,到永历朝之时,已经大权在握,成为南明肱骨大臣。然而可惜的是,丁魁楚并不是一个好官,对于永历朝抗击清兵并无益处

历史人物 丁魁楚是谁

  丁魁楚是明朝末年大臣,明朝万历年间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明朝灭亡之后,又为南明大臣效力,到永历朝之时,已经大权在握,成为南明肱骨大臣。然而可惜的是,丁魁楚并不是一个好官,对于永历朝抗击清兵并无益处

历史人物 丁魁楚简介 丁魁楚的故事

丁魁楚丁魁楚是明末清初时期官员,在明朝灭亡后他与吕大器、瞿式耜等人拥立朱由榔称帝、维持明朝正朔,之后投降清朝将领李成栋,最终被杀,家人不得幸免,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孙子,且其死后财产全被李成栋夺走。丁魁楚

历史人物 关于丁魁楚死因的说法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评价及轶事是什么样的

丁魁楚(?—1647年5月8日),字中翘,号光三,河南永城马牧乡丁老家人,明末大臣。>历史评价>温睿临:“以区区之粤,而柄国者宝赂如是,不以之佐国用,而以之资敌,且抢扰之秘,而弃君营私,其杀身夷家,不

并非以身殉国

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

世界历史 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以身殉国的丁汝昌丁汝昌(1836~1895),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丁家坎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出外帮工,后来到一家豆腐店做学徒。太平天国西征军攻克庐江。丁汝昌入伍被编入程学启的队伍。后程学

历史人物 坚持民族大义,以身殉国

从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明代崇祯皇帝在北京景山古槐上自缢身亡,宣告了明朝的结束。吴三桂为红颜一怒引清兵入关,大清王朝建都北京,实现了明、清的朝代更替。但历史远非这么简单,明代皇帝的后裔

历史百科 写在拉莫内达宫的英雄篇章——阿连德以身殉国

写在拉莫内达宫的英雄篇章——阿连德以身殉国1973年9月11日,智利总统府门前枪声大作:以皮诺切特将军为首的包括陆、海、空三军司令和智利警察司令组成的政变部队,同智利总统阿连德率领的总统卫队和忠于总统

历史人物 良禽择木栖,战国士子就是如此,为何屈原、王燭会以身殉国

良禽择木栖,战国士子就是如此,为何屈原、王燭会以身殉国?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春秋时活跃在华夏大地上的国家有上百个,通过兼并和攻伐,到了战国时期也有三十多

甲午惨败后,丁汝昌以身殉国,却被挖坟鞭尸!

甲午海战是北洋水师打得最惨烈的一战,不光数艘军舰被击毁沉海,连北洋精良将领丁汝昌等人,也是以丧命。然而令人愤慨的是,自杀殉国的丁汝昌并没有获得其时清当局的尊敬,反而在身后仍不得安谧,棺椁被加上了三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