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此人谋略连周瑜也服气

Posted 太守

篇首语:学新温故,学以致用,总结提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此人谋略连周瑜也服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此人谋略连周瑜也服气

《三国演义》中,周瑜曾向踌躇满志的孙策推荐“江东二张”,说此二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在正史中,似乎寻觅不见“江东二张”的名头,但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确乎位处孙吴诸文臣前列,是孙氏立业的基础班底,也一度为孙氏立国呕心沥血。《三国志 张纮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曾提及“初,(孙)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可见二张在孙吴的地位。而这段记载,在笔者看来亦可看作小说中“江东二张”称号的来源。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多数人对张昭并不陌生,而张纮的存在感好像远不如张昭。但事实上,张纮对孙氏所作出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张昭,二张亦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张昭素来内外刚直,而张纮秉性亦正,但外显柔韧。>一、往来周旋,心念孙氏>二张虽都为文臣,但二者的分工却各有不同,《三国志 张纮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从张纮初任正议校尉、“从讨丹杨”的经历以及张纮本传的其他记载中,可以推断张纮常跟随孙氏征讨在外。除此之外,张纮亦曾任江东使臣出使许都,史载“建安四年,(孙)策遣纮奉章至许宫”,可见,张纮为孙氏东奔西走,颇负辛劳。由于张纮少有才名,出使许都后,被“留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曹操也颇为礼遇张纮,《吴书》记载“时曹公为司空,欲加恩厚,以悦远人,至乃优文褒崇,改号加封,辟纮为掾,举高第,补侍御吏,后以纮为九江太守”。作为一代名士,此时张纮没有随行就市、见异思迁,相反,张纮始终牢记自己出行的使命,“与在朝公卿及知旧述策材略绝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诚,乃心王室”,积极宣传孙氏的正面形象。>同时,张纮在出使期间还妥善维护许都和江东的关系。孙策因中伏不幸身亡,曹操欲借机伐吴,张纮劝阻曹操“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最后,“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张纮的举动,保障了江东的暂时稳定,为孙吴权力的顺利交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表现出了杰出的交涉才能,更突显了其对孙氏的深厚感情。《吴书》记载,张纮虽然在许都长期停留,但“心恋旧恩,思还反命”,最终推辞了曹操给予的高官厚禄,毅然返回孙吴。> >二、劝谏的艺术>正史上,张昭有不少劝谏孙权的片段,每每孙权意气风发、忘乎所以时,张昭总会站出来给孙权泼一泼冷水,因此孙权对张昭不免有些畏惧,同时对张昭提出的意见也没能很好地接受和采纳。与张昭相同,张纮本传中也记载了诸多张纮劝谏孙权的片段,但不同的是,张纮的劝谏效果似乎比张昭要好得多,每次张纮提出的建议,孙权总能够接受并采纳。>张纮本传中有三次张纮对孙权的劝谏。第一次是孙权攻打合肥时,张纮见“(孙)权率轻骑将往突敌”,觉得并不妥当,便向孙权谏言道:“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结果,“(孙)权纳纮言而止”。第二次是孙权“将复出军”,张纮提醒孙权应当止战安民,张纮指出:“自古帝王受命之君,虽有皇灵佐于上,文德播于下,亦赖武功以昭其勋。然而贵于时动,乃后为威耳。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之功,宜且隐息师徒,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最终,孙权“于是遂止不行”。第三次张纮建议孙权“宜出都秣陵”,“权从之”。>在笔者看来,张纮的劝谏屡次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张纮劝谏孙权时屡屡站在维护孙氏基业的角度上,从孙氏创业不易的角度善意提醒孙权要冷静慎思。张纮熟知孙氏创业的轨迹,《吴书》记载“纮以破虏有破走董卓,扶持汉室之勋;讨逆平定江外,建立大业,宜有纪颂以昭公义”,其所草创表章书记都能够隐含孙氏立业的艰辛,以至于孙权看到这些都感慨:“君(张纮)真识孤家门阀阅也。”故而,在这样的同理心下,张纮的劝谏能够引起孙权的共鸣,达到相应的效果。第二,张纮劝谏时态度并不激切,而是谦和有理、引经据典、循循善诱,相比张昭“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当众给孙权训斥,张纮劝谏的方式更能让人接受。由此可见,张纮更具劝谏的艺术。>三、饱读诗书,颇有才具>除了优秀的交涉能力、出色的劝谏技巧,张纮的文化水平也出类拔萃。《吴书》记载:“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可见张纮年少时就涉猎广泛,年少时的求学经历奠定了其深厚的底蕴,以至在许都时能够为当时的名流孔融等人所亲善。>在艺术上,张纮的书法造诣颇深,“善楷篆”,其书法作品曾得到孔融的交口称赞。此外,张纮的文笔亦佳,成语“小巫见大巫”就和张纮颇有渊源。《吴书》载,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作武库赋、应机论,张纮阅读后“与琳书深叹美之”,陈琳回书答谢,提及:“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闲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以文章见长的陈琳都对自愧不如张纮的文笔,可见张纮文章之美。>作为孙氏立业的重要文臣,张纮不仅自身颇具才学,且秉性纯正,又不失谦和,此等人物在孙氏立业的道路上提供了诸多无形的力量。陈寿评价张纮“文理意正”,这四个字也恰恰突出了张纮的才具和品性。而在笔者看来,大抵亦是张纮温润的品行,使得其与个性强硬的张昭相比,稍逊耀眼,但张纮之才能、贡献,却丝毫不逊色于张昭。小说中的“江东二张”,在真实的历史中也似乎一刚一柔,代表着迥然不同的孙吴文臣,倒也相映成趣、颇为协调。

相关参考

此人最早提出三分天下,谋略远超孔明周瑜,连关羽都要敬他三分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制造了大量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事情。比如说“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大多都是罗老师编撰的。而要说三国中被歪曲最严重的应该算是周瑜,

领导谋略 副职,重配合

副职,重配合副职领导是正职的助手,是协助正职统筹全盘而又负责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体工作的领导。选用副职主要是看其对正职的认知程度高不高,也就是对正职服不服气,有没有协调配合意识,如果连最基本的这一点都

政治谋略 周瑜诈死诱曹军——以死相诱,击溃敌军

周瑜诈死诱曹军——以死相诱,击溃敌军赤壁之战,蜀吴联合大败曹军,打了一场漂亮仗。吴国大将周瑜也想趁热打铁,巩固战果,于是率军北上,准备夺取曹操占领的南郡。当时,南郡由曹操手下的曹仁守备。曹仁早闻周瑜大

历史人物 赤壁之战周瑜出了哪些计谋?周瑜本想连刘备一起除掉

赤壁之战让周瑜闻名天下,但是周瑜的野心实际上要更大一些,当时打赢曹操后周瑜本想连刘备也一锅端。最早江东这块地就是靠孙策和周瑜打下来的,只是后来孙策意外死亡,导致孙权继任。好在周瑜没有把孙权给整下来,不

兵法谋略 风流将军周瑜声威远震

风流将军周瑜声威远震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郡舒(今庐江县西南)人,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出身于豪门士族,曾祖、祖父均为东汉显官,当过尚书令,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

谋略人物 真实的周瑜有多厉害--古今第一儒将

古今第一儒将——千古风流话周郎“既生瑜,何生亮!”病重的周瑜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溘然长逝。《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是个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人物,一生与诸葛亮斗智,最终被诸葛亮气死。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

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的人 三国鬼才贾诩

...的这些人全是他的手下败将。连诸葛亮都对他自愧不如,此人就是具有鬼才之称的贾羽。贾诩年少的时候并不是十分出名,但是当时有一位伯乐阎忠认为他智慧超群,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然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大败...

此人曾是王族,抗战中却当众刺杀日本天皇,连溥仪也险些被干掉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韩国抗日民族英雄中,最令中韩人士感到遗憾,莫过于曾经以一人之功同时行刺日本裕仁天皇和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的李奉昌了。李奉昌1901年8月10日出生

军事谋略 周瑜借刀杀二将——借他人之手,除心腹大患

周瑜借刀杀二将——借他人之手,除心腹大患公元208年,曹操出动二十万水陆大军攻打刘表。刘表去世后,刘表的儿子刘琮就投降曹操。曹操统率水陆大军可谓是一帆风顺,于是顺江陵东下,给孙权下了战书,说自己率领八

连项羽都要害怕! 此人勇猛赛过吕布和关羽

刘邦手下有一人叫做樊哙,此人力敌千钧,勇猛善战胜过吕布和关羽,就连项羽也要敬畏三分,乃是刘邦账下的名副其实的第一猛将。今天我们一起聊聊他的故事。项羽兵临城下,设下鸿门宴准备除掉刘邦。刘邦势单力薄,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