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集大成之作--《脉经》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集大成之作--《脉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集大成之作--《脉经》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杨培超。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著作,也是脉学的集大成之作,就算在今天它依然是中医学的基本教材之一。 >脉经 >脉学很早就在中国产生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切”就是指的切脉,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就经常给别人切脉诊断疾病。但是切脉只有一些名医才能够用的好,普通的医生是很难掌握怎样具体的切脉的,所以秦汉时期脉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魏晋时期医学家王叔和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一部系统完整的脉学著作——《脉经》。《脉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王叔和将人体的脉相分为24种,并且对于每一个脉相都有具体的描述,方便医生的诊断;其次,他发明了寸口诊脉法, 只需诊断手臂外侧的寸口脉就可以诊断人的疾病;最后,他认为诊脉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如年龄、性别、性格等等,不可机械的诊断。 >王叔和 >那么写出《脉经》的王叔和是什么样的人呢?中医界有这样一句话“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在这里,王叔和成为了医学著作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王叔和医技十分高超,留名后世。王叔和,名熙,叔和是他的字,他是以字行的。王叔和出生于东汉末年的贵族世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是他的同乡同族,后来因为战乱,避居荆州,家境开始衰落。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流行,人民死伤惨重,王叔和见此状况,发奋学医,他和名医张仲景的学生卫汛交谊深厚,有人推测王叔和可能也是张仲景的学生。王叔和的医术越来越高超,因此后来被魏国征辟,当了魏国的太医令。王叔和利用宫廷中丰富的医学藏书和自己平时的临床经验,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写出了《脉经》。同时他也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伤寒论》。 >《伤寒论》 >参考文献: >1.王叔和《脉经》 >2.张仲景《伤寒论》 >3.王旭东《王叔和及史实再探》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赵培文 王雪慧相关参考
本文爲陶立璠爲李耀宗《中華節日名典》所做的序耀宗先生的《中華節日名典》書稿置於我的案頭,縱觀要目,近5000條“名”目,上百萬字,兼收幷蓄經久流傳於中國各地區、各民族“鹹尊一統”之節日;又定“科學性、
针灸之祖———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脉学倡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
现存最早的博物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省南通市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这个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张謇是清末状元,也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事业家。1903年,他在日本
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依山傍水,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和宋代侍女像被称为“晋祠三绝”,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晋国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游春图》由隋朝展子虔创作。画面以贵族游春为主题,用抒情而又近似写实的手段展示了祖国江山的壮美。展子虔用浓重的青绿
1954年,新中国外交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1954年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
宋代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太子以其卓越的鉴赏眼光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梁以前的诗、辞、文、赋等三十几种文体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集成此书。从此,它成为古代文人学习文
现存最早和最长的水槽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水槽是在公元前19世纪时建造的,水槽全长50余千米。其中最著名而且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段是在法国尼木附近,架设在噶尔顿河上的噶尔渡槽,长达275米,高49米。噶尔渡槽是
主要成就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