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

Posted 华佗

篇首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

《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

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

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

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

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

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

《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相关参考

古代中医把喜脉是什么原理

在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大夫给女子把完脉之后说一句有喜了,更甚者在皇宫内不能触摸嫔妃直接用一根丝线来诊断,那古代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呢?怀孕的脉象在很多的传统医籍中都有记载,都是古人对怀孕后身体变化的

中国古代有手术

有的。中国古代中医公认最早的外科手术,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名医华佗,于公元三世纪在魏、蜀两国行医,发明让病患以酒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再施行“刮骨疗伤”、“剖肚清肠”等多种外科手术,在《三国志》与《后汉书》中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表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

护理学专业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代护理学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

中医界现在急需上工,更需要大师

为什么我会选择中医,不仅仅是因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因为中医有独特的疗效。不论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或是在别人的医疗实践中(跟诊、读书)学习得来,都觉得中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从

一起惊动了蒋介石的中医请愿事件

民国成立后,西方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占据了主流,中国传统中医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还有人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极端言论。在这种形势下,中医地位一落千丈,1929年,中医界推举代表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以科学、客观

香港中医发展历史

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称《唐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

老中医李青云简介 李青云真的活了256岁吗?

  长生不老是很多权贵的追求,特别是古代,就连皇帝也不例外。不过就现有历史来看,尽管许多皇帝为了长生什么奇葩事儿都干了,活的最久的也在百岁以内。  清末民初有一位奇人,活了256岁,娶了24位(也有说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推演家

刘基《烧饼歌》明·刘伯温《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据卦撰词,《烧饼歌》是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坏蛋是谁

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1)庆父:春秋时期鲁国贵族,鲁庄公的弟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了两个国君,后来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源于此。(2)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他与李斯逼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