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刘备三顾茅庐背景是怎样的

Posted 茅庐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析刘备三顾茅庐背景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解析刘备三顾茅庐背景是怎样的

2、解析诸葛亮献《隆中对》给刘备有何意图

解析刘备三顾茅庐背景是怎样的

三顾茅庐背景

在向刘禅提出北伐建议的书中,诸葛亮曾提到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自己的事情。刘备身为一方的君主,能降低自己的身份以求能人相助自己,不论是谁,都会为之所动容,诸葛亮也不例外。刘备这份虚心求贤才的诚意,怕是拥有万千军队的曹操所不能及的,也是孔明先生愿意倾尽全力襄助刘备,甚至于在日后扶助刘禅。

三顾茅庐像

史料上对于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多多少少有着些许的记载,从这些史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三顾茅庐发生时的历史背景。三顾茅庐发生在东汉末年之时,准确的说法应是发生在公元二零七年至公元二零八年之间,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会跨年呢,难道是记载有误。其实是因为刘备在最后一次拜访孔明时是在次年的昔年后,因此才有如此记载。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因不敌曹操麾下大军,大败于官渡,不得不投靠刘表。然而更令刘备丧气的是,自己有力的谋士徐庶不得不离开自己,自己的身边忽无一人可用。后来从他人口中,刘备悉知了孔明这一能人,为了求得孔明的相助,刘备便有了三顾茅庐这一举措,这也是三顾茅庐发生的背景的由来。

正是因为当时的背景以及刘备的虚心,这才使得孔明助得刘备取得一席之地,终成三国之势。现今仍有不少后人仍在继续研究三顾茅庐发生时的背景,也是因为有环境造就人和决策这一说法。

三顾茅庐时刘备多大

忘年之交的意思是指年纪有一定差距的人称为了好朋友,好知己。历史上有过不少忘年之交的记载,有的是亦师亦友,有的是亦君亦友,三国时期的刘备与卧龙先生便是一对忘年之交,他们的相识开始于“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像

当时刘备处于一个战争纷乱的年代,胸中的一腔抱负难以实现,曹操的大军将刘备的军队大败于官渡,刘备一路颓败,最后只能先行投靠刘表再另谋他计。不料祸事的发生接二连三,谋士徐庶因为自己母亲的性命掌握在旁人之手,不得已离刘备而去,离去时告诉刘备可以去找寻卧龙先生。为此,刘备为了能重整旗鼓,也为了汉室的兴亡,他亲自起身前往找寻卧龙先生。

刘备,字玄德,出生于公元一百六十一年,而三顾茅庐的事情则发生在公元二百零七年至公元二百零八年之间,也就是说三顾茅庐发生时,刘玄德正好满四十七岁,古人常以“不惑”来形容四十岁之人,而以“知天命”来形容五十岁之人,玄德的年纪正好位于两者之间。然而刘备却没有多加在意自己的事情,他以百姓为先,以国家为重,在最后一次拜访卧龙先生之时,卧龙先生对于刘备的多次拜访心存感激,更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可以相扶的明主。一位是礼贤下士的君主,一位是智谋过人的谋士,两人的年龄差距此刻显得无关重要,在蜀国时,两人的关系亦君亦友,结成了忘年之交。

刘备顾茅庐的事情已成为后人乐道的典故之一,刘备的年纪并没有阻拦刘备实现天下一统的决心,他也为当时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顾茅庐刘备的特点

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告诉了后人这样一个道理,做事情不能半途退缩,而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而从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刘备这位君主的特点。

刘备像

刘备从他人口中得知卧龙先生的大名之后,便在次日一早前往卧龙先生居住的茅屋拜访卧龙先生,然而不巧的是,卧龙先生有事正好外出,只留下一个小书童看家,刘备众人不得已离去。可是首次来到卧龙先生居住的地方刘备却有不同的发现,因为卧龙先生教会了此处的劳动人民一些知识,刘备心生佩服之心。从首次拜访卧龙先生可以看出刘备虚心受教,对他人的才能不嫉妒的特点。

三天后,刘备又再次精心准备了一番后前往拜访,不料又是扑了一次空,并没有如愿地遇到卧龙先生,此刻一同前去的张飞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气,可刘备却只是一言带过,又携着众人离去。从这次拜访卧龙先生可以看出刘备不急躁,不莽撞,遇事沉着的特点。

最后一次拜访卧龙先生,刘备选在了公元二百零八年新年过后,来到茅屋后,果真见到了卧龙先生,然而卧龙先生此时却在休息,为了不打扰他休息,刘备静静等着毫无一丝不满,也正因为刘备的真心诚意,卧龙先生最终成为了刘备的谋士。从最后一次拜访卧龙先生可以看出刘备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的特点。

从日常的小事及细节中可以看出每人的特点,而拜访卧龙先生这事中,不难看出刘备的特点是谦虚受教,坚持努力等的特点。

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帮忙三次拜访诸葛亮。但是对于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刘备并非无缘无故的得知诸葛亮这个人就去拜访他,这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诸葛亮剧照

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打败刘备。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打败战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本来战争就是有赢有输。刘备战败之后就去投靠了刘表,这也是刘备能伸能屈的一面。但是曹操似乎并不想这么轻易的放过刘备,他这个时候打算挖刘备的墙角。刘备有一个很厉害的谋士叫做徐庶,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生了重病,让徐庶赶紧去许都看望母亲,搞不好这已经是老母亲的最后一面了。徐庶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隐隐约约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又不能老母亲的安危于不顾,于是还是决定去许都看望母亲,他预感此去肯定会出事。于是他在临走之前就跟刘备说,南阳卧龙岗有一个奇才叫做诸葛亮,如果谁能得到他的帮助谁就的取得天下,刘备非常的心动。

于是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很多的礼物去拜访诸葛亮,但是非常的不巧诸葛亮刚好出游了,刘备的第一次拜访失败只能回来。第二次三人又冒着大学来拜访诸葛亮,不巧他又不在,等到第三次时才见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在哪里

位列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不论是情节还是在人物的刻画上都是成功的,得到大众认可,许多故事脍炙人口,流传百世。

三顾茅庐剧照

由《三国演义》衍生出的成语、谚语等都非常多,其中“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后来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以表达求贤若渴、诚意邀请等意思。“三顾茅庐”这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曾三次到过诸葛亮的草庐中诚意邀请他。

这一典故在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中亦得到验证。《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描写,在细节上将刘备这一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成功的塑造出了一个“伯乐”的形象。三顾茅庐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典故,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时,又有人心生疑虑?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茅庐在哪儿呢?根据《出师表》里的语句,茅庐在“南阳”,因而这一地名就令人疑惑了。古时的“南阳”是现在的哪里呢?有说法是“南阳”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因而部分学者认为诸葛亮的草庐应该在现在的河南。有另一种说法,“南阳”应该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是襄阳离荆州近,从距离上可以说得通,而且襄阳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三顾茅庐在哪里?根据记载分析,湖北襄阳处较为可信。但不论如何猜测,都可能与历史上的“南阳”不一致,毕竟在小说中有许多的东西是虚构的。不论茅庐在哪里,我们真正需要记住的不是那个地方,而是刘备身上的精神。

三顾茅庐是真的吗

对于很多事我们都感到怀疑,拿《三国演义》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三顾茅庐”来说吧,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在被刘备重用之前只是一个在南阳耕种的学者而已,怎么会受到刘备这样的大人物的三次邀请呢?或许这只是作者在写这篇作品时为了去美化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而编造的故事而已。也有人对这件事的真实感到深信不疑,因为这个故事曾经多次被人们引用而且历史资料中也有所提及。

三顾茅庐图片

关于三顾茅庐最早的记载,诸葛亮在出征之前所写的文章“出师表”,其中详细描述了刘备为邀请诸葛亮出山帮助其辅佐天下而三次到他所在的住处讨论此事。其次就是陈寿的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也是对三顾茅庐这一事件持肯定态度,同样认为此事是真的的还有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俩均在自己的诗中提及过三顾茅庐这一事件。

但在类似《魏略》、《九州春秋》等类似的史书中又有记载说是诸葛亮是自己推荐自己的,而并非是刘备三顾他于茅庐之中,甚至次数高达三次之多,因为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三次除了单指三次之外还有多次的意思,所以可能还不止三次。关于这一说法有些人确信无疑,他们觉得魏略之类的史书态度更严谨,史料更丰富所以对于三顾茅庐的真假问题到现在为止都是文人学士们争论的问题,也将是往后人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点所在。

解析诸葛亮献《隆中对》给刘备有何意图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后,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诸葛亮的考验。

于是,第三次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本”。以往看《隆中对》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荆州、夺益州,联吴抗曹,然后攻取中原上面。其实,那都是远景规划——当时,持这个战略构想的人,其表达见于史册的,先后还有甘宁、鲁肃、周瑜和庞统,他们的意思大体相同,只是执行细节和执行主体有变化而已。在当时的荆州和江东,这是一种很流行的战略构想,不是诸葛亮独创的,而且,这个愿景有其重大漏洞:刘备兼有荆、益,势必威胁江东孙权,孙权不可能成全刘备恢复中原,统一天下;孙权要统一长江上下游,又必须从刘表(后来是刘备)头上踩过去,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设计出三国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对于一些急于建立功业的年轻士人们而言,总比被曹操一统天下,撤掉新人们的舞台要强。

刘备对这个规划,也不见得真信。但是,这是荆州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识,刘备首肯《隆中对》,才能让他们为己所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刘表没有远图,所以他们不跟刘表干。刘备必须表现得有远图,才能够吸引诸葛亮这样的士人加盟,才能够形成二人互相需要,并且成为“鱼水”关系的基础。

干大事,一定要有远大目标,这样才有凝聚力。《隆中对》后半部分的远景规划,只不过是先树立这么一个远大目标。目标是可以因势利导,加以调整的,关键是我们“现在怎么做”。

也许,罗本之中,孙权不用三顾也能得到凤雏,与刘备“三顾”得到孔明的对比显得太刺眼,所以到毛本之中,把庞统从孙权招纳的人才名单中删去了。

隆中对

《隆中对》下面孔明怎么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意思:要先招揽各方面的人才,地盘将来自然会有的,先后次序不要搞错。

紧接着,孔明拿出一幅图:西蜀五十四州之图,继续强调:“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出示“西蜀图”的意思,是看刘备有没有决心干掉占据益州的“宗室同姓”刘璋。至于荆州刘表,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在人世。”其实,哪里是夜观天象?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老刘得了老年性痴呆症、在家不时发作的事,孔明比刘备更有条件掌握——这就是“人谋”的厉害。

诸葛亮的战略主张,刘备全部接受。

小说中,这时候,孔明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

相关参考

刘备请诸葛亮歇后语解析

刘备请诸葛亮歇后语刘备请诸葛亮歇后语是什么呢?这是众所周知的,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关于刘备请诸葛亮的歇后语呢,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首先要了解三顾茅庐中,“顾”是指拜访的

解析诸葛亮献《隆中对》给刘备有何意图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后,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诸葛亮的考验。于是,第三次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隆中对《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

解析樊城之战徐晃赢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樊城之战背景樊城之战是指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国刘备手下关羽率兵围攻荆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阳(今湖北襄樊),史称樊城之战。那么,樊城之战背景是什么呢?为什么最后孙权倒戈曹操一起对付关羽有了这樊城之战的呢?...

“東光之戰”與“界橋之戰”的地緣背景解析

中央之國的形成[第8回]文: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8回幽冀風雲I幽州本部的並立格局劉虞在黃巾之亂前就曾擔任幽州刺史,在幽州享有很高的聲望。寬政、清廉是世人給他的評價,這也是袁紹等諸侯願意共推他為帝

瓦岗军起义的意义 解析瓦岗军起义背景

瓦岗军起义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611年到618年瓦岗起义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浴血奋战了八年之久,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直接威胁到了隋朝腐败的统治,并且对后来唐朝的统治者的统治产生了...

解析后梁皇帝朱友贞发动政变原因和历史背景

朱友珪的弟弟是朱友贞,朱友贞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913年到923年,在位十年。在开平元年,朱温称帝后封朱友贞为均王,任命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在凤历元年,朱友贞联合袁象先等...

解析三国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

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拒绝呢? 曹操三顾茅庐

曹操请诸葛亮的背景在刘备驻兵新野,任命徐庶为军师的时候,曹洪领十万来袭,却大败而归,曹操很恼火。这时谋士程煜替曹洪讲情,说徐庶是当世人杰,此败不怪曹将军,我愿推荐一人,处处都比徐庶高一筹,他就是水镜先

七日的王妃结局解析,《七日的王妃》结局是怎样的

《七日的王妃》结局是怎样的?://pan.baidu/wap/share/home?&view=album&uk=476094025#hy6dx我的羞涩,你的,把手给我。我们牵着手,挤

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刘备表现如何

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重视人才的典范,那么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到诸葛亮,为此不惜几次三番亲自前去邀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呢?刘备诸葛亮隆中对当时刘备投奔了荆州的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