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定都”秣陵是张一锤定音 对其言听计从

Posted 太守

篇首语: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权“定都”秣陵是张一锤定音 对其言听计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孙权“定都”秣陵是张一锤定音 对其言听计从

2、历史人物 杨宇霆是好是坏 为什么张作霖对杨宇霆言听计从历史名人

孙权“定都”秣陵是张一锤定音 对其言听计从

张对孙策纵论天下大势,思想也是前卫的。他说:北方豪杰太多,有所作为不容易,不如到南方去,闯出一片新天地。我将与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张劝孙策到南方发展

当时的能人基本都集中在北方。周、秦、汉的都城在长安、洛阳,英雄豪杰们的思维定势就是:全国的中心地区在黄河流域,问鼎中原才是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南方是蛮荒之地,如果派到长江以南做官,那定是在中央混不下去了,或是被贬、或被流放,万般无奈带着惆怅和失意才踏上南方路途。所以能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观念:攻打南方本身就是件丢人的事,打下来更是个鸡肋。

但孙策一经张点拨,却是想通了。只有在普通人前面发现商机,才能大把大把地赚到钱。北方竞争太惨烈,孙坚那么骁勇也难有作为。南方倚凭长江天险,一样能闯出广阔天地,成就霸业。孙策终于看到了光明的曙光,心中非常感激,决定扫平江东前,为免去后顾之忧,把家人全都托付给了张。

孙策一到南方,虽然也遇到强手,但相比北方袁绍、吕布等,还是太弱了,不堪一击,孙策狠狠捞了一把。等别人发现时,制高点已被孙家占据,孙策得以大展宏图。

当他试图另立门户和袁术绝交时,想想总要在朝廷找个依靠,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就派张向汉廷贡献礼物,其实就是想和曹操拉关系。曹操也想要利用孙策安定江东,挖袁术的墙脚,于是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但曹操也是爱才的人,把张留了下来,担任侍御史,这个职位办事比较杂,比如举劾非法、出去办案等等。

这对于孙家来说是有祸有福。祸就是:张曾一再劝说孙策不要轻率行动,要注意安全。张一走,孙策更没人劝了,结果被刺杀。

福就是:孙策死的时候,曹操想趁机攻打东吴,张立即劝曹操,说乘人丧事用兵是不道德的。还不如和东吴结成盟好,东吴会永远感激你。曹操还真听了他的意见,上表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可见张是另一个徐庶,身在曹营心在吴。不久张又回到东吴,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他为会稽东部都尉,这个官职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统领本部的军队,太守是大领导,他是具体执行人。回来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曹操想派他回来做间谍,安插到孙权身边,在孙权耳边吹吹风,劝他投降。还一种说法是,他自己想回来的,因为心念旧主。

孙权非常信任张

反正他回到江东后,孙权是大喜过望,非常器重他,所有东吴对内外公布的文书,基本上都是他起草的。因为他文采很好,当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看到他的文章,感叹自己是“小巫见大巫”。

张没有张昭名气大,可能与他低调有关。每次立了功,从来不会到处炫耀,总是说自己的不足,到处作检讨。不像张昭自认是老资格,总是摆出老师的姿态。孙权对群臣大多数是直接喊他们的名字,唯独称张昭为张公,称张为东部,因为他任会稽东部都尉,可见孙权对这两人的器重。孙权后来厌恶张昭,对张却更加尊重。

孙权也喜欢打仗冲在第一线,张就劝他那只是匹夫之勇,不是统帅之勇;孙权喜欢用兵,张则说治理国家既要文治,也要武功,但武功要因时而动,现在应当暂且隐伏,偃息军队、开垦农耕、任贤使能、以德治国。于是孙权便停止了军事行动。

孙权对他言听计从,所以孙权把政权中心移到秣陵,也是由于张一锤定音。那么张是怎么劝说孙权的呢?

历史人物 杨宇霆是好是坏 为什么张作霖对杨宇霆言听计从历史名人

  少帅中杨宇霆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身着军装的杨宇霆,眉宇间透露着英气与傲气,神情淡漠而富有意味,有点神秘又让人捉摸不透,作为奉军最年轻的总参谋长,杨宇霆可谓是张作霖的左右手,杨宇霆是把利刃,在张作霖手里是张作霖的得力武器,张作霖一死,掌控他的主人没有人,这把宝剑就从利刃变成了威胁到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的一把匕首,是要留着匕首还是让自己丧命,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

  历史上的杨宇霆是内政、军事上的肱骨之臣,文韬武略戎马一生,其功过得失也备受争议。杨宇霆,字凌阁,后改邻葛,系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祖籍河北滦州戴家岭,清末,其祖父携全家逃荒至关外法库门蛇山沟村落户。他生于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十岁入本村毛兆麟先生私塾,天资聪颖,记忆过人,颇受毛先生喜爱。因为聪慧,16岁便考中秀才,但是杨宇霆很不幸没有赶上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班车,即使高中秀才,他也没有任何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后来在一位堂兄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到日本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看看杨宇霆交往的人士,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咖,杨宇霆本身就极其的聪明,出国留学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一帮牛人,他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自然就比普通人要略高一些,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个智者的形象。

  一九一一年,毕业后回国,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杨宇霆秀才出身,当年考入奉天学堂做高年级的插班生,学校开设的数理化、英语等课程,他从来都没接触过,但毕业考试时,成绩却名列前茅,这说明杨宇霆是读书的材料,这在过去只会读书的穷酸书生,是迂腐又不招人待见的。杨宇霆不一样,在众多的人才中,它能够脱颖而出,找到门路,走上为官的道路,这可不简单,一个穷书生没关系、没权势、没钱财,却能有朝一日当了大军阀。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恐怕都要对他另眼相看。

  他在日本学的是现代军事科学,在国内又接受过传统的中式教育,像他这样年少成名,又能学贯中西的军事人才不多,所有的政治集团,这样的人才是炙手可热的,所以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扶摇直上、步履青云的阶梯,就摆在他面前,等他一步步攀登了。

  他从日本回国后,被派往长春陆军第三镇炮队任队官,不久就被调往东三省讲武堂任教官,民国成立后,1913年被调往北京陆军部任一等科员,当年即被派回奉天,任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不久即改为弹药队长,第二年就连续升为副厂长、厂长。在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十四年。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

  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智多星,杨宇霆是张作霖手里的宝贝,他的主意很多往往能使僵局有所改观。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他协助张作霖做了四件大事,从此让张作霖对杨宇霆言听计从。一是建立东北海军,使军队自成体系;二是制定田赋制度;三是修筑战备公路;最后一个是自制武器弹药装备军队。这几件事都办得很漂亮,张作霖很高兴,一路提拔,杨宇霆就跃升至高位。

  对杨宇霆的发迹,一般以为这主要是由于张作霖的提拔,杨宇霆从长春到沈阳,由沈阳到北京,再由北京回沈阳,职务一路飚升,都是徐树铮所为。徐树铮是谁?同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徐树铮,是袁世凯的陆军总长,深得袁世凯的赏识,又与段琪瑞交往亲密,徐树铮在民国的政坛上是个活跃的政客,多少人都想跟他搭上关系。

  张作霖之所以重用杨宇霆,这其中固然有杨宇霆个人的才智,但他更看中杨宇霆与徐树铮的这层关系,可以通过他和北京中央政府搭上钩子,这是张作霖最想要的。虽然杨宇霆很有才华,但是自恃功高,常常姿态傲慢。作为一个有才华又有些野心的大将,放在谁的身边都是一颗定时的炸弹。

  1928年7月17日晚,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遭日本人暗算身亡。杨宇霆的处境更为复杂。东北易帜,杨宇霆坚决反对,他认为不应该服从蒋介石,因此与张学良酿成新的矛盾。他经常以长辈的姿态规劝张学良,虽出好心,但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却不买他的账。日本人此时也趁机诽谤杨宇霆,暗示张学良,杨宇霆是他身边的隐患,要及早除掉,张学良也犹疑不决,最后是三次掷银元问卜,才下了杀心。可悲的杨宇霆,空有一身的胆略和谋略,命运竟被几个银元决定了,真是太可悲了。

  杨宇霆比张学良大十岁,他们的年龄差其实很尴尬,不像长辈也不像同辈。杨宇霆既不能与张学良善处,张学良也不能容忍这样一位尾大不掉的父执,所以是历史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这个结局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关参考

秦始皇斩断龙脉,结果王朝定都在此个个短命

城市改名,屡见不鲜的现象,现今如此,古代亦如此。如果要把古代改过名字城市做个排名,南京毫无疑问拔得头筹。看看南京城历史上的名字吧,冶城、越州、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秦

历史人物 少帅中杨宇霆是好是坏 为何张作霖对杨宇霆言听计从

  少帅中杨宇霆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身着军装的杨宇霆,眉宇间透露着英气与傲气,神情淡漠而富有意味,有点神秘又让人捉摸不透,作为奉军最年轻的总参谋长,杨宇霆可谓是张作霖的左右手,杨宇霆是把利刃,在张作霖手

历史人物 杨宇霆是好是坏 为什么张作霖对杨宇霆言听计从历史名人

  少帅中杨宇霆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身着军装的杨宇霆,眉宇间透露着英气与傲气,神情淡漠而富有意味,有点神秘又让人捉摸不透,作为奉军最年轻的总参谋长,杨宇霆可谓是张作霖的左右手,杨宇霆是把利刃,在张作霖手

是打仗的需要 孙权为何第一次“定都”选苏州

孙策留给孙权的是一笔丰厚的资产,但平静的浪涛下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掌舵人稍有不慎,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从孙策对张昭的遗言中可以看出他的忧心忡忡。孙权接手时有六个郡我们一般知道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托孤时

孙权弃刘备降曹操,为什么曹丕还要对其赶尽杀绝

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取荆州,东下伐吴,迫使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抵抗,从而展开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扬言要跟孙权“会猎于吴”,东吴群臣几乎都主张投降曹操。孙权在鲁肃、周瑜的支持下,断然决定抵抗曹

三国历史 孙权弃刘备降曹操,为什么曹丕还要对其赶尽杀绝

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取荆州,东下伐吴,迫使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抵抗,从而展开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扬言要跟孙权“会猎于吴”,东吴群臣几乎都主张投降曹操。孙权在鲁肃、周瑜的支持下,断然决定抵抗曹

历史人物 张纮简介_张纮为何劝孙权迁都_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_张子纲

本名:张纮别称:张子纲字号:子纲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主要成就: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官职:侍御史、长史张纮–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  张纮年轻时游学京都,曾曾跟博士韩宗学习易经和欧阳尚书,又到外黄跟濮

关于南京南京历史

一、【南京是历史上哪些朝代或国家的都城195年,孙策渡江占据丹阳、江乘、胡孰、秣陵等县.208年前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211年,孙权听从谋士张

张昭辅佐孙权成就帝业,为什么一生做不了丞相

张昭是东吴老臣,跟随孙策建立了东吴基业,孙策非常优待张昭,把军政大事都交于他处理。直至孙策遇刺,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在这种内忧外患,人心不稳之时,是张昭率先统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并辅佐孙权成就

历史秘闻 关于南京南京历史

一、【南京是历史上哪些朝代或国家的都城195年,孙策渡江占据丹阳、江乘、胡孰、秣陵等县.208年前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211年,孙权听从谋士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