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换成真金白银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换成真金白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换成真金白银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青史留名的清官,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如包拯、海瑞。鲜为人知的是,在清朝时期,有这么一位大臣,不仅清正廉洁,且敢于直谏。为官几十载,却穷的一塌糊涂,晚年辞归故里,害怕亲朋友好笑话,就拉了两箱砖头回家。皇帝得知此事非常感动,命人将砖头换成百真金白银。

此人就是孙嘉淦,山西兴县人,康熙年间的进士,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雍正继位后,认为孙嘉淦为官清廉,敢于说真话,逐渐提拔重用。不久后,孙嘉淦就接连上写了多份奏折,主要是劝说皇帝三件事,即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对于后面两件事,雍正尚且能忍,但孙嘉淦居然敢指责他对兄弟下手太狠,别说是雍正了,换做谁都不会饶恕他。毫无疑问,雍正看到奏折后差点气吐血,立马要把孙嘉淦给斩了,幸亏是帝师朱轼劝说道:“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

如果换作一般人,日后肯定会收敛一些,绝不会再戳皇帝的痛处,但孙嘉淦就是个不怕死的主。没过多久,他又因为太过耿直得罪了皇帝,被刑部判处斩首,雍正念及孙嘉淦是个清官,就赦免了他的死罪,让他到户部工作,最终成为户部尚书。

乾隆登基称帝后,孙嘉淦依旧受到了重用,还先后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直隶总督,期间惩治贪官污吏、平反冤案,还带着百姓修筑河道。史书上这样评价孙嘉淦:“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

六十五岁的时候,孙嘉淦感觉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就想乾隆皇帝写了封辞职信,希望皇帝允许他告老还乡,得到皇帝的批准。古人讲究衣锦还乡,孙嘉淦做了三十多年的朝廷命官,却穷的只剩下几间破衣服,如果让邻居、亲友看到,肯定会笑话他。

于是,他就在两个大箱子里放入砖头,看起来好像是满箱的金银财宝。一段时间后,孙嘉淦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当地的县令看他的车辙印很深,认为车上的箱子里肯定都是孙嘉淦贪的金银,果断告他贪污。乾隆皇帝立马派人调查,得知真相后,感动的一塌糊涂,并赏赐他满满两箱子的金银财宝。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皇帝悄悄给他换成真金白银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作为朝廷“栋梁”,想要给自己谋点福利,简直就是轻而易举,起码老年养老是毫无问题,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不愿意蝇营狗苟,清正廉洁的官员也是大有人在,今天讲的便是一位清

历史秘闻 皇帝悄悄给他换成真金白银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作为朝廷“栋梁”,想要给自己谋点福利,简直就是轻而易举,起码老年养老是毫无问题,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不愿意蝇营狗苟,清正廉洁的官员也是大有人在,今天讲的便是一位清

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怎么空手套白狼的 如何用一张纸换出真金白银的

还不知道:朱元璋空手套白狼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往今来,空手套白狼的高手是谁?明太祖朱元璋一定是其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下令发行宝钞,即

清朝六部尚书都是从一品,为何还分贵贱高低

清朝六部尚书都是从一品,为何还分贵贱高低?六部中谁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话,装十多箱烂砖充门面,乾隆:给他换成真金白银。常看清宫剧的朋友,对于孙嘉淦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位孙老师是个有趣的人,他是康熙五十

历史人物 孛儿只斤·真金的故事 如何评价孛儿只斤·真金

孛儿只斤·真金自幼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相当崇尚儒学、尊重汉人学者,并作为汉法派之领袖与阿合马等理财派对立,最终因禅让事件抑郁而死。孛儿只斤·真金的故事礼遇许衡>真金自幼在汉儒的熏陶下成长,参与朝政后甚重

历史人物 元朝忽必烈之嫡长子真金简介,真金太子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习儒封王元世祖忽必烈共有12子(一说10子或11子),长子朵而只早卒,因此一般以真金为长子。1243年,真金生于漠北,此前忽必烈已于1242年召中原的海云禅师入漠北,询问佛法大意,此时忽必烈妻

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孛儿只斤·真金

孛儿只斤·真金自幼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相当崇尚儒学、尊重汉人学者,并作为汉法派之领袖与阿合马等理财派对立,最终因禅让事件抑郁而死。孛儿只斤·真金的故事礼遇许衡>真金自幼在汉儒的熏陶下成长,参与朝政后甚重

元朝 元裕宗真金皇后·伯蓝也怯赤

伯蓝也怯赤元裕宗真金皇后□□档案:姓名:伯蓝也怯赤生卒年:?~1300年籍贯:蒙古弘吉剌氏婚配:元裕宗真金封号:皇后谥号: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弘吉剌氏,元朝世祖忽必烈之子元裕宗真金的妻

历史人物 真金太子是怎么死的

还不知道真金太子受惊吓而死,妃传位给皇孙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至元二十二年(1285)发生的南台御史上奏要忽必烈禅位给皇太子的事件,不仅使真金太子因受惊吓而死,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