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国内为何出现东渡日本留学热?
Posted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甲午战败后国内为何出现东渡日本留学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甲午战败后国内为何出现东渡日本留学热?
从甲午战争过后的1896年开始,自古以来就习惯于接受日本留学生前来学习的中国,第一次由大清朝廷选派13名学生赴日留学,由此拉开了清末中国人赴日留学热的序幕。
史料研究表明,由于受到甲午战争日本取胜中国惨败的客观形势影响,加之国内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高涨,当时朝野中的改革维新人物纷纷提出要向日本学习。于是,继清廷选派首批赴日留学生之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江南诸省相继制订了各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并迅速着手抓紧实施,其中以湖南、湖北两省居多,仅第一次就派遣赴日留学生200多名。
进入20世纪后,国内赴日留学热仍持续不减,各地派遣赴日留学生人数仍在继续不断增加。据史料记载,从1904至1905年,赴日留学生人数已从原来的3000人急剧增加到8000人以上,东渡日本留学热再度形成高潮。
在随后二三十年的历史演进中,国内各地青年学生赴日留学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总人数均保持在8000人至1万人之间,其中有60%左右为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各省政府出资官派,而国内民间赴日游学者也为数众多。
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因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赴日留学热才开始有所降温,但民间自发赴日留学者仍在连年不断。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东渡日本留学热的呢?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甲午战争后国内民族危机加深,在客观上刺激了留学日本热潮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因清廷战败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随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在中国抢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尤其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迫使清廷签订《辛丑条约》,更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大大刺激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极欲寻觅救国之道。这种急切的心情,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做出过于长远的打算,留学欧美固然不错,但远水不解近渴。相比之下,到学习西方颇见成效的日本取经,显然是一条最佳捷径。于是中国的爱国之士、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背负救国使命,“以强敌为师”,东渡日本,兴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
二是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留学日本热潮的升温。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廷迫于压力,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推行千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对于急于入仕求官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由于他们读书做官之途被堵塞,不得不另想办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清廷奖励留学的“新政”政策使他们重新看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希望。只是此“学”非彼“学”,须留学外国方能实现。鉴于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便利,经济费用负担较轻,因此大部分知识分子都选择了去日本留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三是一批革命先驱抢先东渡游学,在舆论环境上带动了留学日本热潮的高涨。
从1895年开始,孙中山曾先后三次去日本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带动培养了黄兴、陈天华、汪精卫等一批新人,在日本留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据史料记载,1903年,孙中山游欧抵日时,受到中国留日学生约1300人的热烈欢迎,体现出了一个优秀革命家的号召力。1904年黄兴谋划长沙起义失败后,与宋教仁一同亡命日本,追随者甚众。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正式成立。此后,革命运动愈演愈烈,日本俨然成为中国革命的舞台,大批志士青年受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家的吸引,纷纷前往日本留学,寻求革命真理。
回望甲午战败后国内出现的东渡日本留学热,人们不难发现,虽然有些留日学生是为了自己获取功名和社会地位而东渡扶桑的,但更多的是国内一批热血青年为了民族之振兴,在日本忍辱负重,刻苦学习,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绝大多数赴日留学生最终都选择了回国服务和发展,仅有极少数人留在日本长期定居、工作和生活。
正是这种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孜孜以求、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为近代中国磨练出了一大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军事政治人才,造就了一批爱国者和革命家,而且在清末民初那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为中国的近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方面意义深远,作用甚大。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甲午战败的分析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你觉得这句话对吗?清政府在甲午战败以后接受割地赔款的事实,也不愿意重新武装继续作战,这
位于朝鲜半岛以东的日本,和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恩怨情仇,自始皇帝派出徐福东渡起,两国就有了交往与维系。其中,上千年时间日本都是非常憧憬中华文化的,直到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战败,双方地位彻底倒置。那么日本是盲
丁汝昌的罪责丁汝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将领,在刘公岛保卫战中服毒殉国。之后丁汝昌的罪责被无限放大,成为甲午战败的替罪羊。对于丁汝昌的罪责,人们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人们认为那些不符合事情的指责应该
丁汝昌的罪责丁汝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将领,在刘公岛保卫战中服毒殉国。之后丁汝昌的罪责被无限放大,成为甲午战败的替罪羊。对于丁汝昌的罪责,人们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人们认为那些不符合事情的指责应该
成功的明治维新,失败的洋务运动日本真正崛起并对中国虎视眈眈,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目标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其勃勃野心展露无遗。在此之前,日本同样被欧美列强
日本战败后裕仁天皇为何最终没有退位 1945年,对日本领导人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的机构正在缓慢形成,起诉和逮捕在难以预料的时间一波波到来。9月11日,宣布了对第一批战犯嫌疑人的
日本战败后裕仁天皇为何最终没有退位 1945年,对日本领导人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的机构正在缓慢形成,起诉和逮捕在难以预料的时间一波波到来。9月11日,宣布了对第一批战犯嫌疑人的
甲午战败后清朝官员献计用短刀对付洋人军舰 近日看《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一书,读到一则趣事,甲午海战惨败后,清廷下诏书征集御敌良策,一时间志士仁人,愤青公知纷纷上书,献计献策,其中不乏有可行者,也不乏
中国的近代史,无疑是一部侵略与反抗的历史,列强一次次的入侵使得国内矛盾更加尖锐,同时带来了民族的觉醒。其中,有一场战争便是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一场战争。这便是中国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
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这也激励了日本变法图存、学习西方的高潮,日本派100多名官员到西方学习,促成了「”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船坚炮利的日本战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