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迅速蜕变张家军 “九一八”耻辱的根源

Posted 东北军

篇首语: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北军迅速蜕变张家军 “九一八”耻辱的根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北军迅速蜕变张家军 “九一八”耻辱的根源

我们知道,九一八事变是在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的策划下发动的。两万日本关东军将三十万中国东北军“包了饺子”,七个小时,东北军大营遂告失手。东北军战斗力之弱,令人瞠目。

而对手早就看出了东北军骨子里的孱弱,所以才敢以小博大,蛇吞象。当初,石原敢于策动九一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不起中国东北军,尤其对其统帅张学良不以为然。

据史料记载,在九一八事变打响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日本。因为力量对比悬殊。当时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只有10600人,而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则是448000人,拥有大量的捷克制机关枪和迫击炮,空军有60多架飞机,无论兵力还是火力上都构成对关东军的绝对优势。面对强大的中国东北军,甚至连日本国内许多人都嘲笑关东军的军刀不过是竹刀。石原莞尔对此不屑一顾:“对付张学良用竹刀就足够了。战争一旦打响,不要两天我就可以占领奉天!”

那么,东北军及少帅张学良为什么让日本人看不起呢?

石原自有他的依据。1929年7月,为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东北军和苏联军队爆发了一场长达五个月的军事冲突。东北军以多打少,却溃不成军。其战斗力和精神力涣散暴露无疑,而在这场战争中,主帅张学良竟连一次前线都敢没去过。

张学良,字汉卿,汉族,辽宁鞍山人。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学良”和“汉卿”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名字。尤其是“汉卿”,与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同名,又与“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汗青”谐音。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抱负很大。他给儿子起这个名,意在令其做“汉家骄子”,青史留名的人物,寄望不小。但继承父亲东北王大位之后,他也没“汉卿”,而是留下一堆风流韵事,以及瘾君子的传奇,最后在历史耻辱柱上留下重重一记国耻。

在提及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创下的这段耻辱史时,有史作者言,如果张作霖在,局面不会如此。他们认为张作霖不怕日本人,而是日本人怕张作霖。若张作霖守东北,东北不会丢。

我却以为,这也未免属于“精神胜利法”的内容。怕不怕不由表面的态度说话,而是应该用行动证实。

虽然作为中国军政府枭雄,曾当过中国一任“大总统”的张作霖,不是当傀儡的性格,具有桀骜不驯的“铁血”作风,但是在日本人面前,他充其量只能阳奉阴违、借力发力,从不敢直面抗衡。本来,他的实力就是日本培植起来的。北洋三系中,奉系最亲日,张作霖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代理人,几乎是公认的。所以,当老张不听日本的使唤时,就被关东军迅速干掉。日本人认为,张作霖是他们养大的狼。干掉他,是因为这匹狼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东北早晚归于国民政府,与其等着北南合流,不如先除掉日本征服中国东北的一个绊脚石。

其实,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说日本人此前有点高看了张家军。事实证明,不仅老张反不了日本人,老张的儿子小张比老子更怕日本人,九一八事变,30万东北军对2万日本关东军,结果让人家如探囊取物。依此战法,再退一步说话,即便张作霖活着,他敢不敢打是一回事,其战斗力能不能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以多败少,不战而降者甚多,使北方汉民族人再次蒙难,再度蒙羞。“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九一八之后的中国南方战场上,不少老兵唱着这首歌,一打听,大多是那时奉命不抵抗的“东北逃兵”,退至南方抗敌。他们思念故乡故土,盼望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南方将士闻听此曲,亦深感悲凉,对北人同胞颇多悲悯之情。“南方死战,北人不战”的历史在中国频频上演。民国时期的北人,又一次上演了蒙羞事件。但是,这北人之羞,难道是兵卒之过吗?

对于屡遭外敌屠杀与侮辱的民族而言,反复使用的手段往往是谴责。然而就“九一八”而言,即便是谴责,最无耻的首先不是野蛮的侵略者,而是不敢战斗的政府和军队。毋庸置疑,“九一八”的最大耻辱源在于“有汉血无汉魂”的汉儿——东北军变成了张家军,这支家丁部队的统帅将“保存家族实力”高悬于“民族大义”之上。

相关参考

九一八后关东军欲归还张家财产 张学良如何回应

核心提示: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军就强占了大帅府,并进行了肆意的劫掠与破坏。在封存了张家的财产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打算将这些财产还给张学良。但张学良拒绝接受这些财产。他让人告诉本庄繁:“要还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实力并不落后为何会沦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张学良所统领的奉系东北军在当时中国各地割据一方的地方军事集团当中,论其军事兵力、兵种配备、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现代化程度等军事实力,均已遥遥领先于各派军事力量,并大大强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实力并不落后为何会沦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张学良所统领的奉系东北军在当时中国各地割据一方的地方军事集团当中,论其军事兵力、兵种配备、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现代化程度等军事实力,均已遥遥领先于各派军事力量,并大大强

历史军事 九一八之后抗战十四年的抗日队伍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后的海满抗战之富拉尔基战役

示意图九一八后,东北军五个地方旅,在齐齐哈尔嫩江桥一带,重创日军第二师团。打响抗日战争第一仗,打醒了中国人,打怕了日本人。一时中外震惊。1.5万/3万,东北军以少战多,从容撤出。寡不敌众,总指挥马占山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的由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关东军借口南满铁路发生爆炸,突然炮击沈阳,造成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境沦陷。为了不忘国耻,中国定9月18日为“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历史人物 因九一八不抵抗而投奔八路军的东北名将

  ,字必之,辽宁海城县人,1905年1月4日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十七岁参加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精明强干,能读会写,被张学良选送东北讲武堂深造,三年后,被张学良召到身边担任少校副官。> 

九一八轰炸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

历史百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占中国东北而阴谋制造的一次大规模武装侵略行动。1931年9月18日深夜,驻扎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令其守备队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沟的南满

历史军事 细说九一八那一夜为何不抵抗

一轮弯月沉入高粱地,沈阳北郊文官屯南面的南满铁路,鬼影憧憧。这是日本关东军奉天独立守备队的河本守末中尉,率领的几个鬼子“巡视铁路”。秋虫在草丛中鸣叫,路东驻扎东北军7旅的北大营,土墙围裹着的军营寂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