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该怎样评价东吴的张昭呢

Posted 三国

篇首语:愿所行皆坦途,愿所求皆如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该怎样评价东吴的张昭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该怎样评价东吴的张昭呢

该怎样评价张昭呢?张昭这个人实在是不好说,甚至有的时候看他的人格都有些冲突,《三国演义》里面对张昭的描写也并不是完全的丑化与杜撰。  

先看看张昭这个人吧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比孙策大19岁。年少知名,为陶谦所推崇,与王朗关系不错,极富才气,擅长隶书。东汉末年避乱江南。孙策创业,张昭跟随孙策鞍前马后,出谋划策,为孙策敬重。  

顾命大臣,却没拜相  

张昭在孙策在世时,就已经德高望重,孙策还与其登堂拜母。大小之事,一概委任。甚至将其比喻成了自己的管仲。孙策临终将孙权托付于张昭一人(没有什么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孙策去世之后,张昭率领百官参见孙权,为孙权稳固统治,创立了和谐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位肱骨之臣,在孙邵去世后,百官举荐张昭为相,结果被孙权以脾气刚直不适合而压下去了,改用顾雍为相。  

脾气火爆却主和  

在赤壁之战之前,张昭以:曹操以朝廷为名义,如果我们抵抗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况且曹操实力太大,江东不要抵抗了,投降算了。不知道张昭是怎么想的,张昭是孙策创业的伙伴啊,是顾命大臣啊,别人都可以投降,张昭怎么可以轻言投降呢?死后怎么好意思见孙策。  

在孙吴内部脾气火爆,遇到外人就怂了,看来张昭实在不合适为相。  

身为谋臣,力主内部和谐,却非议鲁肃  

孙权继位之后,张昭一直在朝中辅政,充当谋士。按理说,这个职位应该人品贵重,知人善任。其实,张昭自己认为自己做到了,很多时候不给孙权面子,据理力争。但是在面对鲁肃的时候,张昭认为鲁肃谦下不足,以“年少粗疏,未可用”为理由,力主不用鲁肃。还好孙权没有采纳张昭的意见。不得不说孙权确实厉害。  

见惯了大阵仗,却十分胆小  

在《三国志·甘宁传》中,在讨论进攻黄祖的时候,张昭阻拦道: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甘宁对张昭做了如下评价: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甘宁真是武将啊,说话直来直去,孙吴以萧何看待张昭,你张昭却不称职。还好,孙吴有孙权在。孙权对甘宁说:兴霸(甘宁),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黄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孙权真是知人善任啊,生子当如孙仲谋,果然不错。  

我就一直怀疑张昭是怎样得到战神孙策的赏识的呢?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人,怎能入得了孙策的法眼的呢?  

张昭去世是81岁,薄葬。

相关参考

孙权为何不用影响力最大又忠心的张昭为相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孙策、孙权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孙权为何不用影响力最大又忠心的张昭为相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孙策、孙权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对孙吴两代君主忠心耿耿的张昭为何不受待见?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

对孙吴两代君主忠心耿耿的张昭为何不受待见?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昭囚...

张辽合肥大败孙权主因是东吴内斗

孙策临终之时,曾经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赤壁之战胜利后,曾经立主投降的张昭一派在朝中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已经被取消了发言权。之后的许多年,每当张昭一派想要对抗君权,孙权都会打出张昭曾

也谈孙权与张昭之间的相处

《三国演义》中的张昭,给人的印象无非就是:目光短浅、为人可笑,十足的一个小丑。有网民曾经辛辣地说过:孙权是不是没脑子啊?张昭这种货色也给他那么高的地位,看来东吴也不过如此,怪不得所有人都吵不过一个诸葛

历史人物 孙权为什么烧张昭家大门?张昭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国时期的东吴,从无到有,再到后来的发展延续,其中最出名的可能就是最开始的父子三人,孙坚和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孙权。而他们是主君,跟随他们的同样也有一些老臣,张昭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孙策临终之前任命的托孤大

历史人物 张昭主张投降曹操,为什么江东却如此敬仰他?

不管站在哪一方来说,如果自己的队伍里出了一个主张投降的人,自己一方怎么都不会对他有什么好脸色。然而凡事却总会存在一些例外,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张昭,在赤壁之战之时主张投降曹操,不仅没有人鄙视他,反而有很

托孤大臣张昭既没有被杀也并没有得到重用

帝王死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

托孤大臣张昭既没有被杀也并没有得到重用

帝王死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