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

Posted 良知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

作为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儒家代表人物,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龙场悟道所悟何道?阳明心学对当下有何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如何认识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关系?记者就此专访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善蒙。

构建“心即理”的基础体系

当代贵州:龙场悟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龙场悟道期间,王阳明究竟悟到了什么?

何善蒙:从王阳明一生的际遇来看,龙场悟道是他实现自我突破的人生转机。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就确立了与朱熹完全不一样风格的思想。这个不一样的风格具体表现在:王阳明当年在学习朱子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心和理是析而为二,难以获得一个圆融的解释,而在龙场悟道期间,王阳明实现的第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心和理的一致化,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心即理”。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研究心学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源头也是在龙场悟道。回到在龙场艰苦生活的境遇,王阳明只有依靠自身行为方式才能改变当时的处境。王阳明的生活经验极大程度就是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总结来看,龙场悟道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重大发现,使王阳明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其思想风格也因此得以确立。

当代贵州:有人将“心即理”当作阳明思想的基石,对此您怎样看?

何善蒙:“心即理”是王阳明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

“心即理”是王阳明在龙场时实现的对朱熹思想的突破。需要注意的是,朱熹也讲“心即理”,但二者是有所差别的。朱熹的“心即理”是指,心和理虽然是不同的,当我们的心不断去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达到与“理”的一致,这中间是需要一个学习即格物的过程。而王阳明讲的“心即理”是指心就是理,人心本具众理,无需向外格物致知。

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不仅能够视听言动,而且能够分辨善恶、能够感知外物,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如果没有这一“本心”,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基本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从“心即理”的思想出发,王阳明确立的是整个心学思想传统的基础、意义及他与朱熹的分离。

“心之良知是谓圣”

当代贵州:“良知”是阳明学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最终格局的确定。有人说,王阳明只有讲“良知”的时候,阳明学才能称之为“阳明学”,你怎样理解?

何善蒙:王阳明的思想被概括为心学,心学最重要的指向就是人心。孟子曾提到“正人心,息邪说”,对王阳明思想有深远影响,因此阳明心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改变世道人心。王阳明提出“良知”实际上是改变世道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想法。其中“知”就是道德,“良知”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判断而普遍存在的。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之间关于“满街都是圣人”的两个故事:一天,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出游回来,王阳明问他:“你出游看见了什么?”王艮回答:“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听了不是很高兴,便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又一天,王阳明的另一个弟子董�V出游回来,对王阳明说:“今日在街上看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听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两个故事道出了同一个主题,即王阳明对圣人的看法――“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在王阳明看来,虽然良知人人本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是现实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之间重要的方式就是“致”――扩充本具的良知,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阳明对于弟子关于“满街都是圣人”的同样说法有不同的回应。

当然,如果王阳明的思想一直是停留在圣人的基础上,那么他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会被削弱。圣人作为最崇高的理想,对普通人来讲难以实现。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并且良知的意义完全可以被实现。也就是说,普通人对于自我的意义就是存在于良知,在良知的意义上,普通人具有了对其平凡生活超越的可能。然而,如果人在生活中不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事,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放弃。

当代贵州:程朱理学提倡“知先行后”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知轻行、知行分离的学风,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有何现实意义?

何善蒙:传统当中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有很多的论述,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将“知”理解成朱熹经验性的知识,知行就很容易产生分离的结果。王阳明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知行分离的原因在于“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传习录》)。

很多人谈“知行合一”,仅仅是从知识经验的意思来谈,而不是从德行道德的意思来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不得不说留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不能把传统文化仅仅当作一种知识来学,而是要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日程生活中实现出来,这才叫“知行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特质,唯有如此,才会对当下复兴传统文化产生切实的利益和效果。

文化复兴需借助阳明学

当代贵州: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心学作为儒学的一个流派,长期被误读为“主观唯心主义”。如何看待心学传统对当下的作用和影响?

何善蒙:人心的问题古今大体相同,都是源于人心的欲望与功利。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的过程就是人与欲望不断斗争的过程。因此,在今天看来,王阳明提的“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其揭示出现代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人心,或者说是人心被欲望所蛊惑的结果。我们在追求各种美好事物的时候,追求各种欲望满足的时候,时常忘记一点: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们容易忘记自我的意义在哪里。今天的我们可能关心了很多事情,但恰恰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此,心学还能帮助个体确立自我。

因此,人生的意义不是由外在的东西决定,而是由内心的根本所决定,由人本身来实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有的意义都是由“心”赋予的,而意义实际上由“我”这个主体构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总是在不断地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其实就是自我赋义的过程。而对今天的每个人来说,大体上都需要一个寻找本心的过程。所以心学的力量、心学的说法在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力量和影响。

当代贵州:阳明学对当下中国文化复兴有何意义?

何善蒙:所有的复兴都必须找到一个扎实的点,如果我们的传统的价值不能真正在现代人的生活上得以实现,那么对于传统的复兴很大意义上讲就是一句口号。因此,我们不能够把传统仅仅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习,而应当作与我们生活有密切相关的智慧来领会。从阳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给当今文化的复兴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本身去寻找意义,而不是抽象世界中寻找意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才能安定心性,儒学对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阳明学代表着心性儒学的巅峰,有其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王阳明的心学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吴震,1957年6月生于上海,江苏丹阳人。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朱子学会常

浅谈墨学在清末的复兴,以谭嗣同对“墨侠精神”的认知和推崇为例

学过历史的就应该知道,墨学与儒学、道学、法学等诸子百家都曾在礼崩乐坏和征伐频频的战国时代大放异彩,但自秦以后便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直至晚清时墨学才因再度被世人重视而得以复兴。胡适、章太炎、梁启超等名流

明朝历史 明朝王守仁——明朝第一牛人

 明朝王守仁——明朝第一牛人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明朝历史 阳明学对日本的影响是什么

阳明学。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

明朝历史 《阳明学说对日本之影响》

《阳明学说对日本之影响》内容介绍:王守仁(1472年-1529年),人称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

中国文化复兴在全球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潮流

视频: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敦和基金会理事长沈旭欣致辞敦和基金会理事长沈旭欣出席“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并发表现场致辞>11月18日,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

明朝历史 朱宸濠之乱王阳明

读《王阳明全集》悟管理之道007职业化管理涉及个人职业化、团队职业化和组织职业化。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物、明朝时代的王阳明先生在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用37天平定了宁王之乱。被后人称之为奇迹

超级家族促生文艺复兴,曹操等帝王催发中国文化的繁荣,如今呢

听余秋雨讲《中国文化必修课》,无意中提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他说这场复兴的源头,之所以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其实是美第奇家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强大的资金支持,通天的

明朝历史 日本阳明学内幕详解

东乡平八郎那个“一生伏首拜阳明”的印章是不是段子?不见得,19世纪中日的关系远远不是20世纪的状态,儒家的地位和作用也远远不是今人想象的那样。具体到东乡这个不知道,但是十有是真的。明治维新的核心之一萨

明朝历史 王阳明先生简介及一生事迹,王守仁的思想与成就介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