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大礼议事件之前因后果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大礼议事件之前因后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大礼议事件之前因后果
突然想到前两天上模块一外国宪法课时,老师跟我们说的大礼议事件。当时老师说的模糊不清,恰好我还知道一点,所以就捋一捋这是怎么一回事……
要了解大礼议事件,首先介绍几个人,第一个人是明孝宗朱祐樘,第二个人是孝宗皇帝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第三个人是明武宗,就是那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第四个就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的皇帝世宗嘉靖,朱厚熜。第五个人是少年进士、朝廷首辅杨廷和。第六个人是杨廷和的儿子,状元郎、大才子杨慎。接下来就是张璁、桂萼等人……
了解了这些人之后,我们就来看看,大礼议事件是因何而起的。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一个原因,武宗没有儿子。这位顽童天子一辈子除了玩还是玩,后宫妃子不少,但就是没有留下子嗣。好吧,武宗玩够了,眼一闭,留个烂摊子,谁来接着摆摊?封建王朝,总不能在大街上逮着谁就谁来当皇帝吧,所以,以杨廷和为首的顾命大臣就商量着让宪宗之孙,孝宗之侄,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朱厚熜来继承大统。本来事情很简单啊,根据祖训,兄终弟及,朱厚熜继承堂兄朱厚照的帝位,然后改元,铸造新钱,大赦天下……一切顺风顺水,为什么会闹出这么大的风波呢?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其实就出在了这个“堂”上面,是的,武宗是朱厚熜的哥哥,可是却是堂哥哥。这就等于,他们各有各的爹娘。但是皇位是从武宗手里拿过来的,捡过来这么大一便宜,很自然你得付出代价啊,代价就是你不能认你亲生父母,只能认你伯伯为亲爹。这就是杨廷和他们的思维。
这下,嘉靖不干了,当个皇帝还没尝到甜头,首先就把自己爹娘给搭进去了!可是新皇帝登基,还是少年天子、藩王即位,那帮老谋深算的大臣岂容你烧那三把火?!于是双方开始你来我往,杨廷和这一方面一开始坚持要嘉靖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其实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不能喊亲爹亲娘了,以后爹娘就换人了,换成孝宗他们了。在嘉靖最痛苦、最无奈的时候,张璁带着自己的议礼文章出场了,文章写得太好了,再加上嘉靖以放弃皇位相要挟,杨廷和他们还是妥协了。
三年后,嘉靖帝位稳固后,他又打算给父亲母亲的尊号前加上一个“皇”字,遂而又起议礼之争……
这事太复杂,在古代都算一个棘手的专业问题。但是大礼议事件的影响确实十分深远的,表面上,杨廷和致仕退休了,
相关参考
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
大礼议大礼议事件发生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三年(1524)间,以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同张璁等新进士大夫之间围绕着当时“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所...大礼集议古籍简介《大礼集议》·五卷(
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不容挑衅。不过虽然君权独一,但若是做错了事情,臣子也可以进行规劝。想要留下一个好名声的皇帝,难免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想要追尊
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不容挑衅。不过虽然君权独一,但若是做错了事情,臣子也可以进行规劝。想要留下一个好名声的皇帝,难免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想要追尊
伯父?父亲?叔叔?即位后的第三天,嘉靖皇帝立即向大臣提出希望能迎接自己的母亲来北京母子团聚。明代以孝为所有品德之首,大臣们自然没什么反对的,只能派人前去迎接,不过当时已经尽量去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这位皇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24年(嘉靖三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朝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
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号。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
2011年2月,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既有研究不同的观点。笔者以大量一手史料为基础,指出武宗猝崩后,威名素著的张太后奉武宗遗命干预朝政。在空位期间,她选立世宗、收捕江彬、革除弊政,成功地避免
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明代廷争的激烈想必不用再多做描绘和渲染了,国初南北分榜之争、都燕论开廷争之滥觞,中期谏武宗南巡,大礼议,后期争三王并立,以致崇祯朝危机之时,还要议迁都并争论“君王死社
嘉靖初年,“大礼议”之争风波未息,又发生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此案牵涉到民间秘密宗教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纷争。因此,审理一波三折、几经反复。最后,主持终审的张璁、桂萼、方献夫三人秉承嘉靖帝意旨,置法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