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首席智囊荀因何事犯了忌讳
Posted 皇后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首席智囊荀因何事犯了忌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曹操首席智囊荀因何事犯了忌讳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才五十岁。
《三国志》认为荀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走了,之后以献帝的名义调整了荀的职务,由尚书令改任光禄大夫,尚书令的品秩只有一千石,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前者是司局级干部,后者是副部级。但是,尚书令相当于朝廷的秘书长,在目前情况下实际上替曹操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而光禄大夫是个闲差,荀表面上升了官,其实却被贬了。
如果再往前看,可以从荀反对九州制、五等爵制等问题上找到答案,荀已经从曹操的坚定支持者、亲密战友,转变成曹操政治上的绊脚石,荀的失宠是不难揣测的。有一本叫做《魏氏春秋》的书甚至认为荀死于自杀,说太祖馈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也许荀死得太过蹊跷,他死后各种传言都有,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直接导致他死的是伏皇后事件。
献帝刘协的董贵人和父亲董承被杀后,献帝的伏皇后出于对曹操的憎恶和恐惧,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伏完联络一些人除掉曹操。伏完也是高干子弟出身,又是桓帝刘志的女婿,对于曹操大权独揽早有不满,接到女儿的信,他还真的开始了行动,他也找到了荀,希望荀跟他一起对付曹操。但是,以荀的政治智慧很容易判断出这根本不可能成功,只能是自取灭亡,但他也不愿意检举揭发,史书记载:恶之,久隐而不言。
伏完的妻弟樊普也在被联络的人里,樊普害怕事后被株连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但曹操没有立即把事情挑明,装着不知道。荀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觉得曹操迟早会知道,于是就在想如何为自己解脱。荀最后主动从许县跑到邺县见曹操,劝曹操废掉伏皇后,改立自己已进宫为贵人的女儿为皇后。曹操约摸知道了荀的心思,但故意装着不解,问他为什么废掉伏皇后。荀说: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
荀想轻描淡写地把那件重要的事糊弄过去,谁知曹操很认真,他追问说怎么从来没有听你汇报过这件事。荀装着吃惊的样子说:昔已尝为公言也。哪知曹操仍穷追不舍,说绝对不会,这么重要的事说过怎么能忘呢。荀只好给自己打圆场,说可能是官渡之战最紧张的时候不想打扰您,所以没有说。曹操仍然不放过这件事,他说:官渡事后何以不言?,等于把荀逼进了死胡同,史书记载:无对,谢阙而已。
上述记载虽然未必足信,但可能性显然存在,如果荀确是被逼死的话,那恐怕背后一定藏有隐情,荀反对九州制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支持五等爵制也只是政见不合,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内情,曹操怎会向为自己建立了赫赫功勋、在士人中影响很大的荀下狠手?
荀之死或许可以警示我们,遇到重大事件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这一点很重要。荀未必想替伏完隐瞒,因为他后来还是主动向曹操报告了,差别在于荀对汉室一向抱有同情之心,造成了他当时的一犹豫,但就这一犹豫,他也失去了报告的最佳机会,结果成为埋给自己的一颗炸弹。
重大事项报告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取得领导信任、避免领导日后猜疑的重要前提。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隐瞒下去,否则事发后一点都不能犹豫,该报告的一定要果断报告,否则一旦积压到手里,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吞不下去也扔不掉。
曹操首席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
《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走了,之后以献帝的名义调整了荀彧的职务,由尚书令改任光禄大夫,尚书令的品秩只有一千石,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前者是“司局级”干部,后者是“副部级”。但是,尚书令相当于朝廷的秘书长,在目前情况下实际上替曹操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而光禄大夫是个闲差,荀彧表面上升了官,其实却被贬了。
如果再往前看,可以从荀彧反对九州制、五等爵制等问题上找到答案,荀彧已经从曹操的坚定支持者、亲密战友,转变成曹操政治上的绊脚石,荀彧的失宠是不难揣测的。有一本叫做《魏氏春秋》的书甚至认为荀彧死于自杀,说“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也许荀彧死得太过蹊跷,他死后各种传言都有,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直接导致他死的是伏皇后事件。
献帝刘协的董贵人和父亲董承被杀后,献帝的伏皇后出于对曹操的憎恶和恐惧,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伏完联络一些人除掉曹操。伏完也是高干子弟出身,又是桓帝刘志的女婿,对于曹操大权独揽早有不满,接到女儿的信,他还真的开始了行动,他也找到了荀彧,希望荀彧跟他一起对付曹操。但是,以荀彧的政治智慧很容易判断出这根本不可能成功,只能是自取灭亡,但他也不愿意检举揭发,史书记载:“彧恶之,久隐而不言。”
伏完的妻弟樊普也在被联络的人里,樊普害怕事后被株连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但曹操没有立即把事情挑明,装着不知道。荀彧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觉得曹操迟早会知道,于是就在想如何为自己解脱。荀彧最后主动从许县跑到邺县见曹操,劝曹操废掉伏皇后,改立自己已进宫为贵人的女儿为皇后。曹操约摸知道了荀彧的心思,但故意装着不解,问他为什么废掉伏皇后。荀彧说:“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
荀彧想轻描淡写地把那件重要的事糊弄过去,谁知曹操很认真,他追问说怎么从来没有听你汇报过这件事。荀彧装着吃惊的样子说:“昔已尝为公言也。”哪知曹操仍穷追不舍,说绝对不会,这么重要的事说过怎么能忘呢。荀彧只好给自己打圆场,说可能是官渡之战最紧张的时候不想打扰您,所以没有说。曹操仍然不放过这件事,他说:“官渡事后何以不言?”,等于把荀彧逼进了死胡同,史书记载:“彧无对,谢阙而已。”
上述记载虽然未必足信,但可能性显然存在,如果荀彧确是被逼死的话,那恐怕背后一定藏有隐情,荀彧反对九州制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支持五等爵制也只是政见不合,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内情,曹操怎会向为自己建立了赫赫功勋、在士人中影响很大的荀彧下狠手?
荀彧之死或许可以警示我们,遇到重大事件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这一点很重要。荀彧未必想替伏完隐瞒,因为他后来还是主动向曹操报告了,差别在于荀彧对汉室一向抱有同情之心,造成了他当时的一犹豫,但就这一犹豫,他也失去了报告的最佳机会,结果成为埋给自己的一颗炸弹。
重大事项报告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取得领导信任、避免领导日后猜疑的重要前提。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隐瞒下去,否则事发后一点都不能犹豫,该报告的一定要果断报告,否则一旦积压到手里,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吞不下去也扔不掉。
相关参考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
导读:古人不注重恋爱,更不注重自由恋爱,他们注重的是门当户对,注重的是家庭,是香火的延续,男人三妻四妾不说,还常常有婚外情,所以有很多悲剧故事,很多痴男怨女。就拿来说吧,这可是曹操的首席智囊,因功
据《三国志》和裴注的记载,粗略统计,曹操的智囊团有87人,其中骨干谋士8人。曹操的智囊团在官渡之战前夕已逐渐形成,骨干谋士都在这一阶段投效了曹操。公元191年曹操为东郡太守,荀或来归;公元192年
提到曹操手下的智囊团,那么荀彧就必须要说一说了。他跟随曹操二十余年,一直被认为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就连曹操极其信任的郭嘉也都是他推荐来的。在曹操看来,荀彧有着“王佐”级别的谋略智慧,对他的到来也是非常兴
中国古代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一些智囊人物,他们足智多谋、专门为别人出谋划策。《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记载:“樗里子滑稽多谋,秦人号曰‘智囊’。”《史记·晁错传》记载:“太子家号曰‘智囊’。”有一些在王朝
三国有很多令人深刻印象的人物,他们的才智和能力让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而这些人中便包括了曹操。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为世人所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特别是他的军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