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晏婴是怎么死的?关于晏婴的故事
Posted 春秋
篇首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晏婴是怎么死的?关于晏婴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晏婴是怎么死的?关于晏婴的故事
一天,齐人公孙丑问鲁人孟轲:“若让你在齐国当权,能创建管子、晏子那样的功业吗?”
“你真是个齐国人,”孟轲道,“就知道管、晏!”
管子,名夷吾,字平仲,辅佐桓公治理齐国,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晏子,名婴,字平仲,辅弼景公,使齐名重乎诸侯。齐自姜尚建国,中经田氏夺权,至秦将王贲灭齐,漫漫800余载,最为杰出的大臣,首推管、晏,齐人奉为神明,望尘莫及。司马迁在他的皇皇巨著《史记》中特辟《管晏列传》,简述了管晏的业绩后,他大发感叹,道:“若夫晏子在世,我甘愿为之马下执鞭!”
一
晏婴是夷潍(今山东高密)人。晏婴的父亲晏弱在齐国做大夫,历事齐顷公、齐灵公,颇受信任。灵公十六年(前566)十一月,晏弱率大军长驱直入,直下莱都,莱亡,齐国版图增加一倍以上。11年后,晏弱寿终正寝,晏婴袭爵,成为齐国一名年轻的大夫。
这时的齐国,霸主地位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积弊丛生,经济衰颓不振,政治更是一团糟,国君昏庸无能,卿大夫们明争暗斗,国无宁日。坐在君主位上的灵公不自量力,妄想重温霸主旧梦,穷兵黩武,连年对外用兵。结果,旧梦难圆,危机却进一步加剧。不过,从当时各国的情形来看,齐仍不失为泱泱大国,足以与任何一国相抗衡,只要君臣励精图治,还是能够重振雄风的。可悲的是,齐国没有这样的明君,也缺少这样的贤臣。
晏婴就在这种时局下步入仕途。
就在晏婴袭封大夫这年冬十月,晋、宋等11国联军大举攻齐。晋军主力强渡黄河,向纵深推进,齐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布防,灵公亲临前线督战。晋军大将范宣子遣人对齐臣析文子进行军事讹诈:“我了解您,不敢隐瞒实情。鲁国人、莒国人都请求派战车千乘来参战,我们已经答应了。若突破了贵军的防线,贵国的君主势将丧国,您何不趁早自谋出路?”析文子向灵公作了如实地汇报,原本就信心不足的灵公惊慌失措。晏婴闻知,责怪析文子此举实属不该:“国君本来就缺乏勇气,听到这些话还能长久坚持吗?”果然,灵公弃军而逃,晏婴谏阻,灵公不听。联军长驱直入,进围临淄,焚毁了廓城才撤走。年轻的晏婴初涉政坛便显示出非凡的胆识。
翌年五月二十九日,灵公一命呜呼,大夫崔杼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太子姜牙,拥立姜光为君,是为庄公。
庄公崇尚勇力,置仁义道德于不顾,力士蛮夫得宠,肆行无忌。眼见庄公如此,宗室权贵却一个个装聋作哑,近臣侍人也一个个孰视无睹。唯独晏婴不肯坐视,上书劝谏。起初,庄公还听得进去,并不无感激地赐他官爵、采邑。但为时不久,就不耐烦了,晏婴每次晋见,庄公便收回一些官爵、采邑,直到把先前赐与的都收回。晏婴退朝,蹬上车子,长吁短叹,转而又笑了。车夫见他这副喜怒无常的样子,大惑不解,晏婴解释说:“我叹息,是哀悯君主恐难逃祸患;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不必陪君主去死了!”
庄公真的大祸临头了。他不肯听权臣崔杼摆布,崔杼为此大为光火,更让他愤恨的,是庄公竟将他的第二任夫人、美貌倾城的东郭姜勾引到手。崔杼决心废除庄公,于是趁庄公去他家幽会东郭姜之际,把庄公杀死在院内。
晏婴闻讯赶去,崔府大门紧闭,晏婴在门前停了下来。何去何从?他心里盘算着。随从见状,问:“您准备殉死吗?”
“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别人不殉死,我为什么要殉死?”晏婴道。
“那么逃跑吧?”随从又问。
“难道是我的罪过吗?”晏婴道,“我为什么要逃亡?”
随从复问:“那么回家去吗?”
“我们的君主死了,回哪里去呢?”晏婴又沮丧起来,继而又愤愤地说:“作为君主,难道仅会高高在上、欺凌百姓?应是治理国家。给君主做臣子的,难道是为了那份俸禄?是为了佐理国务。所以,若君主是为国家而死,臣子就为他殉死;若君主是为国家而逃亡,臣子就为他而逃亡。如果不是这样,谁肯与他共患难?”说完,进了崔家,脱掉袖子露出胳膊,摘掉帽子,把血肉模糊的庄公放在大腿上,抚尸痛哭,然后,站起来,跳了三下,转身走了。他是按臣子之礼祭奠庄公。崔杼的心腹劝主子把晏婴杀了,免留后患。而崔杼则另有打算,道:“他是百姓敬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国不可一日无君。崔杼把庄公的异母弟姜杵臼扶上君位,是为景公。崔杼出任右相,让他的政治盟友庆封做左相,二人把持朝政。他们担心众臣不服,遂胁迫众臣到齐国开国君主姜尚的祠庙中歃血盟誓。崔、庆想用歃血盟誓的法子牵制群臣。在祠庙旁边,筑起了两丈多高的祭坛,坛下挖了个深坑,1000名荷戟仗剑的士兵把祭坛团团围住。谁人不肯歃血、宣誓效忠崔、庆,便用戟扎他的脖子,拿剑刺他的心脏,然后,扔进坑中。崔、庆指名道姓,要一个大臣歃血盟誓,此人不肯,被杀了,第二个、第三个直至第十个,都宁死不屈。轮到晏婴了,他仰天叹道:“我晏婴若不亲附忠君利国的人,有天帝做证!”说完,歃血结盟。他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又没违背自己的良心:我效命的是忠君利国的人,仅此而已!崔、庆虽然挟君主以令百官,但表面上还得装出一副忠君爱民的样子,晏婴如是说,也不好怪罪。
崔、庆同盟没有维持多久便破裂了。景公二年(前546)九月,庆封除掉了崔杼,独霸朝政,进位相国。但不到一年,庆封也倒台,出逃鲁国,后又奔吴。
庆封逃命后,景公任命晏婴为相,襄理国务。晏婴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
经历了“崔庆之乱”后,齐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身为国相,职任辅弼,如何重整江山、再造齐国?对此,晏婴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归纳起来,他的治国思想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把国家与君主分开,明确指出国家重于君主。君乃一国之主,无不视国家为他一人之国家,所谓“朕即国家”;臣为君主之臣,为臣者皆以忠君为己任。晏婴却不这么看,他把国家和君主分开,说国家重于君主;臣子不只是效忠君主,更重要的是要把国家治理好。晏婴是这么看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崔庆之乱”中,他不为庄公殉死,便是出于这种观念。在“忠”字当头的古代社会,晏婴如此说且如此做,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第二,注重官僚队伍建设,选贤任能。君主一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治国理民主要靠百官,官吏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基于这种看法,晏婴特别重视官僚队伍建设,选拔、任用贤才。
一日,景公问晏婴:“治国理民,能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怎样的?”
“提拔贤而有德的人来治理国家,让有才能的人去管理黎民。如此而已。”晏婴道。
“即使有这样的人,我怎能知道?”景公问。
晏婴道:“君主不去寻求,又怎能知道?”
“那么怎样去寻求?”景公复问。
“通过他交往哪些人来观察他,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来评价他。”晏婴道,“不要根据他的言辞华丽、谈吐不凡来判定他的行为,也不要根据别人对他的诋毁或赞誉来判定他的为人。这样,世人就不会沽名钓誉,就不会掩盖私欲以欺世盗名。所以,官位显赫的,就观察他推举哪些人做官;官运不好的,就观察他不干哪些事;富裕的,就观察他是否分钱财给别人;贫穷的,就观察他是否贪图财物。”
晏婴还一再告诫景公,选用人才切不可求全责备。他举例说,土壤的性能不同,应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作物;若让不同性能的土地生长同一种植物,那是不行的。人无全才,有他所擅长的,也有其不擅长的,应扬长避短。
第三,把君臣关系看作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君主宰执国命,臣子佐理政事,君臣关系在晏婴看来是一种互补关系,相辅相成。他反对一味地顺从国君,甚至当着景公的面指斥唯命是从者。
盛夏的一天,景公出游,晏婴侍从,远远地望见有人驾着六匹马的车子急驶而来。
“这人是谁呀?”景公问。
“梁丘据!”晏婴没好气地说。
这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景公颇为宠爱。晏婴极鄙夷他的为人,看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人、马、车都离得很远,仅能看见个大体轮廓,怎知车上的人便是梁丘据?景公不信。晏婴道:“盛夏酷暑,催马狂奔,马不死即伤,若非梁丘据,谁人敢如此!”
见晏婴一副愤愤的样子,景公面色不悦,道:“梁丘据可是跟我很和得来的!”
“那叫相同,可不是和谐!”晏婴说:“所谓和谐,拿味道来说吧,君主若是甜的,那么臣子就应是酸的;君主若是淡的,那么臣子就应是咸的。可梁丘据呢?君主是甜的,他也是甜的!”
景公忿然作色,晏婴视而不见。
唯命是从,阿谀奉承,误国祸民,而为害最烈者,是像梁丘据这等在国君身边的奸臣小人,晏婴把他们目为“社鼠”——寄居在社坛下的老鼠。社坛,是祭祀地神的场所,环植以树,住在那里的老鼠,用烟熏,怕烧了树;用水灌,怕毁了墙。国君身边的那些个奸佞,狐假虎威,为非作歹,却又奈何不得他们。时间一长,社坛将毁于社中鼠,国家则将毁于君侧臣。
第四,恪守职责,是官吏的本份。晏婴说,一个优秀的官吏,应恪守职责,既不推诿应负的责任,亦不越俎代庖,越权行事。一天,晏婴陪伴景公身旁。天有些冷,景公吩咐:“请给我拿些热饭和衣服来。”晏婴端坐不动,道:“我不是进膳送饭的,不敢从命。”
“那请给我去拿件裘衣来。”
“我也并非供奉裘衣的,也难从命!”
景公火了,“那么,请问先生,您是干什么的?”
“社稷之臣。”晏婴道。
“什么是社稷之臣?”景公责问。
晏婴朗声曰:“就是稳定国家,使上下有别,贵贱有等,让每个人都合乎他们的名份;规定百官的品等、职责,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职;厘定法令,有效地加以推行。”
第五,体察民情,知民疾苦。晏婴认为,作为治民之臣,必须善于了解民情,知民疾苦,才能有的放矢,举措得当,获得万民拥戴。晏婴身为国相,不放过任何一个接近民众、体察民情的机会。他的住宅毗邻市集,低湿狭窄,人声噪杂,尘土飞扬,景公要给他换栋豪华的房子,换个静谧的地方,晏婴不肯,说:“靠近市集,一早一晚都能听到想要听的事情,这对臣体察民情是有利的。”
景公笑了,“既然如此,那你知道什么贵什么贱吗?”
“假脚贵,鞋子贱!”晏婴道。
景公蓦然变色。当时,刑律严酷,科条繁多,民动辄触禁,被处以刖刑的人日多,故市集上假脚价格暴涨,而鞋价却跌落了。这是对景公滥用刑罚的莫大讽刺!在晏婴的谏说下,景公不得不约法省禁。晏婴还要求自己的家臣及时地提出他们对国家大政的看法,以集思广议。这是他给家臣规定的三条家规中的一条。不遵守这条家规的,禄位难保。
三
由崔杼扶上君位的景公是个昏愦之君,作为国相的晏婴,不得不把匡失救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每当景公举措有失,他总是直言极谏,哪怕是犯颜忤君,也无所畏惧。
景公迷信,惧神怕鬼,每有蠢举,晏婴辄加规谏。
一年,齐国大旱,景公欲祷神求雨,诏问群臣:“久不下雨,百姓遭殃,我让人占卜,说是高山大河做祟,我想减少开支,用省下来的钱财去祭祀灵山,可以吗?”
群臣相视无语。晏婴见状,上前奏言:“不可以!祭祀灵山没有什么用处。灵山原本是以石为躯,以草木为毛发。久旱不雨,它的毛发被晒焦,身子被晒热,它难道就不盼望下雨吗?去求它有什么用处?”
“不祭灵山,去祀河神,行吗?”景公问。
“也不行。”晏婴道,“河神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久旱不雨,水位下降,川流干枯,它的国家将灭亡,百姓将灭绝,它难道就不期盼下雨吗?何必去求它?”
景公遂打消了祭山祀河的念头。
景公为君,草菅民命,滥杀无辜,晏婴屡加谏阻。
一次,景公得一匹骏马,命人喂养,马却死了。景公酷爱骏马,养马人把他心爱的马养死了,不禁大怒,当下便命人拿刀来,要活活肢解了那人。晏子在旁冷眼观看。刽子手准备动手,“且慢!”晏婴一声断喝,顾谓景公:“从前尧、舜肢解人,是从身体的哪一部位开始的?”景公幡然醒悟:尧、舜是不肢解人的,遂废止了肢解令,改判斩首。“这样斩了他,他不知自己的罪过。”晏婴说,“让臣来数说一下他的罪状,再处死他,也好让他知道是怎么死的。”“好吧。”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婴数说道:“你的死罪有三:君主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死在你手上的马,又是君主喜爱的马,此为第二条。让君主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怨恨;诸侯听了,一定鄙视。你养死了君主的马,让君主在百姓那里积下怨恨,让国家在邻邦那里遭到损害,此乃第三条。行了,把他送交狱吏治罪!”“放了他吧!”景公叹道:“不要因此而败坏了我的仁慈。”
景公罪罚无辜,赏赐亦滥,晏婴也常常劝谏。
一次,景公宴会百官,一时高兴,当场赏了万钟俸禄的官三个,千钟俸禄的官五个。可掌管财物的官吏却拒不给俸,景公罢了他的官,但职司罪罚的官吏却拒不执行。景公大怒,向晏婴发泄,晏婴道:“先王之所以设置奖赏制度,是为了激励吏民行善;之所以设立惩罚措施,是为了禁止吏民行凶。从前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对国家有利的人,君主就宠爱、奖赏;对国家有害的人,君主便厌恶、罪罚。明确了爱什么,赏什么,贤良的人就多了;知道了恨什么,罪什么,邪恶的人就灭迹了。”景公悔过,滥赏的俸禄,皆分三批收回。
景公赋敛无度,滥征民力,晏婴每每力谏。
眼见老之将至,景公尽情玩乐,春日打猎,夏天出游,每次出驾,皆兴师动众。又征发黎民修筑台阁。晏婴谏曰:“春夏滥征徭役,会影响农事。农业歉收,国库就亏空了,切不可这样。”“我听说国相贤明,国家就治理得好;臣子忠心,君主就可安逸。”景公道,“我的寿命没多久了,想在有生之年尽情去做喜欢的事情,你还是不要干涉吧。”晏婴并没有被景公的悲凄之情所打动,引经据典,劝景公爱惜民力,切勿滥征:“当年,周文王不敢享受游猎之乐,故国昌民安。楚灵王滥征民力,致使民叛。您若不悔改,国家便会危机,被天下耻笑!”见景公还是无动于衷,晏婴只得再施加压力:“臣听说忠谔之臣不怕死,劝谏君主不怕获罪。您若不听从臣的劝告,臣只好辞职了!”景公离不开晏婴,见他使出了杀手锏,只得依从。
晏婴劝谏景公,匡失救弊,不胜枚举。记晏婴言行的《晏子春秋》凡八篇,谏言便占两篇,计50桩事,在其它篇中,也夹杂一些劝谏方面的内容。晏婴的谏言,皆以理服人,且谏说巧妙,故景公虽然昏庸,总是听从。
四
晏婴身为国相,常常衔命出使。外交使节,非寻常差事能比,应付周旋,不侮国格,不辱身份,让对手折服,非有高度的警觉、灵敏的反应、雄辩的口才不可。晏婴不仅是名贤相,且是位杰出的外交家。
在使楚时,晏婴便有令人为之叫绝的表现。晏子矮小,不足六尺(约合今四尺多一点)。他出使雄居长江中游的楚国,楚国人不开大门,在门旁挖了个小洞,让他钻。晏婴拒绝,道,“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今晏婴出使楚国,不当从狗门入!”楚人只得打开大门。见了楚王,楚王乜斜着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婴说:“齐国没人了吗?”“齐国都城临淄有上万户人家,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怎么能没人呢!”晏婴道。“既然这样,”楚王说,“那为什么派阁下这等人物出使?”晏婴道:“齐国派遣使臣,各负自己的使命,那些有贤德的人,就让他们到有贤德的国家去,不肖的人,就派他们到不肖的国家去。晏婴最为不才,所以只有出使楚国了。”
楚王自讨没趣,设宴款待晏婴。觥筹交错之时,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楚王厉声喝问。
两吏道:“是个齐国的小偷!”
楚王瞧着晏婴,满脸鄙夷之色:“齐国人本来就善干此种事吧。”
“我听说过,橘生淮南为橘,逾淮则为枳,二者叶子相似,果实味道大不一样。”晏婴道,“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生长在齐国的人不偷盗,到了楚国却偷起东西来了,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然吧!”
楚王又是枉费心机,自讨没趣。
侍从献上一盘橘子,摆上剥橘子的刀。晏婴拿起橘子便吃起来——他是北方人,没吃过橘子。时机来了,楚王讥讽道:“吃橘子应当先剥去皮。”
“我听说过,在君主面前接受赏赐的东西,瓜桃不削皮,橘柚不剥皮。”晏婴煞有其事说,“大王为万乘之君,没有命令,我怎敢剥皮?否则,我难道不知吃橘子要剥皮吗?”
楚王机关算尽,倒头来却皆自受其辱。
晏婴使吴,也有不凡的表现。吴王早就知道晏婴善辞令,熟悉礼仪,但仍想显示一下高明,挫辱晏婴一番。他吩咐下去:“晏婴求见时,就说天子请他进去。”齐君没称王,位号仍为公。天子乃天下共主,公是天子的臣民。翌日,晏婴求见吴王,司仪官道:“天子请你进去。”晏婴显出不安的样子。司仪官又重复了一遍,晏婴还是一副不安的样子。司仪官再重述了一次,晏婴更加不安,说:“我奉齐君之命,出使吴国,糊里糊涂地迷了路,误入了天子的朝廷。我冒昧地问一句:吴王在什么地方?”过了一会儿,宫中传出话:“夫差请齐使进去会见。”①
晏婴杰出的外交才能倍受后人称颂。
五
齐以工商立国,经济发达,文化兴盛,皆为天下最。齐人生活水平较高,且嗜尚奢侈。与晏婴齐名的管仲,便是奢侈论的鼓吹者,《管子》中堂而皇之地写了《侈靡》一篇,甚至鼓动人们在鸡蛋画上图案后煮食,木柴雕刻上花纹然后再烧。管仲不光是大造舆论,还以身作则。当然,管仲不是单纯地追求奢靡生活,而是刺激消费以发展生产。
晏婴则反其道而行之,提倡节俭,贬斥奢侈。他认为奢靡使道德沦落、国家穷困,而俭能养德、节财,故大加倡导。
当时,景公犹有父祖侈靡遣风,穷奢极欲,他脚上的鞋子,以黄金为带,白银装饰,缀以珍珠,美玉做鞋头;他身上的衣服绣以花纹,饰以宝石;他住的宫殿,富丽堂皇,豪华无比;他嗜酒好饮,能连喝七天七夜。上行下效,他的嫔妃穿腻了女人服,竞为男儿装。
针对举国上下的奢侈之风,晏婴力行节俭。他身为国相,却只穿用普遍布做的衣服,饮食也很简单,菜肴以蔬菜为主,鸡蛋和肉是少见的美味。他每顿的饭菜都刚好饱腹。一次,他正在吃饭,景公派官来传达诏令,晏婴留他吃饭,一份饭二人分食,谁也没吃饱。那个官员回去报告了景公,景公大为嗟叹,赐给晏婴千金,晏婴谢绝。他的住宅是先辈留下的老房子,低湿狭窄,景公觉得堂堂相府如此简陋,实在不像个样子,多次要给他换一座漂亮、豪华的住宅,皆被他拒绝。他的车子破旧不堪,驾车的马也是劣等货。景公见了,道:“嘿!先生的俸禄少吗?怎么坐这样的车子?”晏婴说:“靠了您的赏赐,臣得以供养家人、戚友,臣自己也吃得饱,穿得暖,有车坐,有匹马驾车,这就足够了!”不久,景公命人给晏婴送来了一辆新车、四匹骏马,晏婴辞谢不受,景公施加压力:“先生如果不接受,那么我也不乘坐了!”晏婴道:“您让臣治国理民,臣节衣缩食,欲为百姓表率,尽管如此,还是担心黎民奢侈浪费,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四匹马拉的大车,您作为君主乘坐,臣子身份的我也坐,那么,对那些奢侈妄僭的人,臣就无法禁止了!”尽管晏婴倡导节俭的做法在当时尤其是官僚阶层收效不大,但他那安贫乐道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仍为后人所称道。
六
一天,景公去晏婴家吃酒,酒酣,晏婴的夫人出来相见,景公惊讶地问:“这就是你的妻子吗?”“是的,就是她。”晏婴道。待晏妻入内,景公说:“嘿!她也太老太丑了。我有个女儿,年轻又漂亮,给你做夫人吧!”君无戏言,景公此话是真心的。晏婴离座施礼,道:“如今她确实又老又丑,臣与她生活多年了,她也有过年轻漂亮的时候。一个人,从青年托身于他人直到老年,从漂亮时托身于他人直至色衰。她托身于臣,而臣也已接受了。尽管您有心把公主下嫁给臣,可臣怎能辜负了她委身相托的情意!”
富贵易妻,在古时是司空见惯的,甚至是一种惯例。晏婴虽位极人臣,却是个重感情的人。
一次,大臣田无宇造访晏婴,看见一个妇人从屋里出来,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穿着粗布黑衣,就问:“哪是何人?”
“在下的妻子。”晏婴道。
“您官显爵高,封邑颇多,怎么还把她留在身边?”田无宇有些不解。“我听说过,离弃年老的,叫做惑乱;纳娶年轻的,叫做淫荡。况且,看见女色而忘却道义,位至富贵而丢掉伦理,是违背人性的。”晏婴道,“我岂可有惑乱淫荡的品行,不讲伦理,背叛自古以来的道德?”
晏婴还不时自省,检查自己是否有好色的言行流露出来。一天,有个工匠的女儿托人传话给晏婴:“我是东城的平民,愿意入先生家做个侍妾。”晏婴闻言自责曰:“从今以后我方知自己不贤啊!古时的执政大臣,让士、农、工、商四民分居,使男女有别不相往来,故男无邪僻之行,女无淫乱之事。现今我奉命主政,管理百姓,而这位女子却欲私奔到我这儿来,一定是我有贪恋女色的言行!”
七
穷舍身,富惜命。景公贪图富贵,惧怕死,晏婴却认为生死乃自然之常理,何惧之有?
一日,景公去山上游玩,远眺雄伟的国都,凄然泪下,道:“为什么要离开这泱泱大国而死呢?”梁丘据、艾孔两个侍臣陪着景公抽泣起来,而晏婴却一旁发笑。景公擦干眼泪,回头瞪着晏婴吼道:“我今日很悲伤,梁丘据、艾孔都陪我流了泪,你却独自发笑,是何道理?”晏婴不慌不忙地说:“假若贤德之君如太公、桓公永远守住国家,假如勇武之君若灵公、庄公与国永存,那么,您怎能成为国君?因为他们新陈代谢,轮流为君,方才传至您。可他们没有什么悲哀,唯您为此流泪,这不是圣贤君主之所为。臣看到了一位不圣贤的君主,又看见了两个阿谀谄媚的臣子,故此发笑。”
晏婴不仅劝谏景公正确对待生死,当死神降临他的头上时,他也能正确对待。景公四十八年(前500),晏婴罹病,多方医治不见起色,他及众人都明白,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了。他给儿子写好遗书,嘱咐儿子勤俭持家,礼贤下士。弥留之际,妻子问他:“先生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晏婴不怨天命不佑,没说一生是非,他唯一的担心,是他死后儿孙不肖,败坏了家风,嘱托妻子要严格训诫他们。
晏婴去了,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景公正在外面游玩,闻悉噩耗,慌忙上车返回。他催马急驰,还觉得慢,下车猛跑;跑了一阵没力气了,又上车,驱马狂奔;马跑累了,速度慢了下来,他便下车跑,跑累了再上车。待到达京城,他已四下四上。车驰入都城,望见晏婴那低矮破旧的小屋,景公放声大哭起来。到了晏家,他伏在晏婴的尸体上,边哭边说:“先生您时时刻刻规谏我的过失,一点儿也不遗漏。即使这样,我尚且放纵,不知收敛,积怨于百姓。现在上天降灾,没降在我这不肖之主身上,却降临在先生您的头上。齐国的江山危险了!今后有谁来劝谏我呢!”他亲自为晏婴大敛,把玉石放进晏婴的口中——这是大敛的一仪,古时谓之“饭含”。大臣弘章说他身为国君,不应给臣子大敛,景公道:“还讲什么礼仪?从前我和先生出去游玩,一天之中他就批评、谏正了我三次。现在谁还能这样做?我失去了先生就将毁灭,还要什么礼仪!”
晏婴被安葬在他的故宅后面。这是晏婴的遗愿,他曾说:“我活着的时候靠近市集,死后也不愿离开。”墓迄今犹存,位于今临淄齐都镇永顺村东南350米处,墓前立有石碑一座,上刻“齐相晏平仲之墓”。
晏婴虽死,英名垂千古。他的言行被编辑成《晏子春秋》,简称《晏子》,世代传颂。
注释
①《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晏婴会见的是吴王夫差,然晏婴死于景公四十八年(前500),五年后夫差才即王位。故晏婴会见的吴王决非夫差,当是馀昧、僚、阉闾中的一个。
相关参考
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
生平事迹晏子生活的时期是在春秋末年,正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作为朝廷的相大夫,他一直认真辅佐齐景公,一丝不苟。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晏子对外反
生平事迹晏子生活的时期是在春秋末年,正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作为朝廷的相大夫,他一直认真辅佐齐景公,一丝不苟。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晏子对外反...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辅佐君王处理朝政的晏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个政治上有远见,拥有外交能力的好臣子。最后,辅政数十年的晏婴怎么死的?历史上关于政治家晏婴。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辅佐君王处理
仁者长寿,和则养生“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
晏婴,齐之习词者也。历史上,这个能说会道的齐之习词者晏婴就是晏子。晏子是齐国自管仲以后,又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与管仲的不同是,管仲是个实干派,有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力求变革。而晏婴则更多的
晏婴,齐之习词者也。历史上,这个能说会道的齐之习词者晏婴就是晏子。晏子是齐国自管仲以后,又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与管仲的不同是,管仲是个实干派,有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力求变革。而晏婴则更多的是通
晏婴,齐之习词者也。历史上,这个能说会道的齐之习词者晏婴就是晏子。晏子是齐国自管仲以后,又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与管仲的不同是,管仲是个实干派,有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力求变革。而晏婴则更多的是通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辅佐君王处理朝政的晏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个政治上有远见,拥有外交能力的好臣子。最后,辅政数十年的晏婴怎么死的?历史上关于政治家晏婴。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辅佐君王处理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辅佐君王处理朝政的晏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个政治上有远见,拥有外交能力的好臣子。最后,辅政数十年的晏婴怎么死的?历史上关于政治家晏婴。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辅佐君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