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斗智不斗力 刘邦胜项羽

Posted 项羽

篇首语:年轻只知学习营利,乃生命中最黯淡之时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斗智不斗力 刘邦胜项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斗智不斗力 刘邦胜项羽

 斗智不斗力 刘邦胜项羽

  项羽、刘邦起兵于秦末。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刘邦出身农民;项羽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是“战神”级人物,是“勇战派”代表;刘邦出身农民,武功平平;项羽自恃实力强大,瞧不起刘邦。可是后来项羽被刘邦打败,乌江自刎,而刘邦却成就了一代帝业,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何也?

  路遇始皇巡游立志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宣扬威德,经常巡游全国各地,护卫队、仪仗队大队人马相随,威风凛凛。项羽和刘邦都见到过始皇的巡游时的浩大场面,两人有何反应呢?

  项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

  两人看到始皇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项羽想“取而代之”,刘邦赞叹说是真正的英雄。可见项羽有雄心壮志,率真,霸气,自大妄为,充满杀气;而刘邦含蓄有谋略,有城府,有鸿鹄之志。

  传奇鸿门宴刘邦脱险

  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为自己辩护“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项伯同意调停。且看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樊哙怒斥项羽,“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项王未有以应,沛公起如厕,逃走,化险为夷。

  鸿门宴,刀光剑影,暗藏杀机,项羽坦率粗豪,感情用事,有勇无谋,“默然不应”“未有以应”优柔寡断;刘邦施展计谋,巧言辩解,拉拢项伯,能屈能伸,善于应变,脱离虎口。

  灭秦入咸阳:谁安民?谁扰民?

  刘邦先于项羽进入咸阳,看二人是如何做的。《资治通鉴》第九卷·汉纪一是这样记载的:

  刘邦: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逾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鸿门宴之后,“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刘邦不杀降王,与民约法三章,听从部下意见,暂避锋芒,还军霸上,大树亲民形象,老百姓呼声很高,“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杀降王,进行屠城,掳掠,坑卒,烧阿房宫,不是安民而是扰民,是一个战争狂人,老百姓对他是大大的失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比较受老百姓欢迎,项羽残酷暴戾,人民对他失望,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字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资治通鉴》第十二卷·汉纪四载: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两人都是不爱学习文化,可是性情不同,发展方向也不同:项羽心浮气躁,意气用事,好勇斗狠,凭着一身好力气和天才的军事才能,能征善战,神勇千古无二;刘邦能听别人意见,注意人际关系,有很好的人缘,所以长于用人,其麾下聚集了一批能人,帮其争夺天下:冲锋陷阵有韩信、彭越、英布,出谋划策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只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战死沙场的勇士;刘邦善用权谋,成就帝业的开国皇帝。

  胜利秘诀:斗智不斗力

  激烈楚汉相争,不分胜负,《史记·项羽本纪》载: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发出邀请,要跟刘邦单挑。刘邦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当然不会逞匹夫之勇,于是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在楚汉相争僵持难下的时候,不是凭力气与项羽正面决战赌输赢,而是主要采用战术,消耗项羽的战斗力,最后实力强大英武无比的项羽发出无奈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呼“天亡我也!”自刎垓下。

  是天亡项羽吗?“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刘邦提三尺剑,从布衣到皇帝,以弱胜强,面对强大的项羽,有一个智囊团,用智慧跟项羽周旋。“斗智不斗力”,这才是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徐杰,女,中学高级教师,临淄区教学能手,临淄区优秀教师、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历史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多篇。

相关参考

将领学《三国演义》用木筏火攻

无论做什么,斗智不斗力,是国人的传统。打仗也是这样的。蛮打的人,即使打赢了,人家也不佩服。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时打仗,似乎很喜欢用火攻。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对了,还有火烧连营。两军交

楚汉战争如果项羽胜了,项羽对上匈奴,会是什么结果

毫无疑问,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代战神,灭秦,伐汉,所向无敌,最英勇的时候,能用几千人打败刘邦十数万大军,甚至最后被困乌江的时候,还一个人在数千汉军中几进几出,杀死几百人后才自刎而亡。刘邦为了除掉他,赏千金

朱元璋黄巢为何都爱以菊花自比?本性狠毒阴柔

中国文化总是要势不可当地展现出自己阴柔的特性,不仅是审美方面,人们评价一个男性的美,总是以“状若好妇”来比喻,而在政治甚至战争中,往往推崇斗智不斗力的境界,狠毒配上阴柔,才是谋略的善之善者。走刚猛路线

朱元璋黄巢为何都爱以菊花自比?本性狠毒阴柔

中国文化总是要势不可当地展现出自己阴柔的特性,不仅是审美方面,人们评价一个男性的美,总是以“状若好妇”来比喻,而在政治甚至战争中,往往推崇斗智不斗力的境界,狠毒配上阴柔,才是谋略的善之善者。走刚猛路线

为何喜欢项羽的人多过喜欢刘邦的?因为很悲情

楚汉之争成为千年热议的话题,在这争霸中,两位英雄斗智斗勇,最终刘邦一统天下!而西楚霸王则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网络配图而自古以来,人们对失败者项羽没有鄙视和讨厌,反而更加推崇有加,李清照有这样一首诗:

项羽率领的虎狼之师,为何在楚汉之争关键时刻,战斗力突然下滑

如果说项羽依靠武力无法打赢刘邦,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项羽自起兵以来,身经百战,其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其兵马军队越来越庞大,其战斗力也越来越强悍,称为虎狼之师,不算过誉。然而,项羽率领的虎狼之师,

项羽率领的虎狼之师,为何在楚汉之争关键时刻,战斗力突然下滑

如果说项羽依靠武力无法打赢刘邦,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项羽自起兵以来,身经百战,其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其兵马军队越来越庞大,其战斗力也越来越强悍,称为虎狼之师,不算过誉。然而,项羽率领的虎狼之师,

刘邦的太子_刘邦为什么那么多人听他的

刘邦为什么那么多人听他的因为刘邦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而且心胸宽广,能容人。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这是因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

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为什么人却喜欢项羽而不是胜者刘邦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向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历史学家的笔墨下,更是将败者贬得一无是处,以此来提高胜者的威望。然而唯有一人不同——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

历史秘闻 战斗力比肩项羽,却被兄弟坑惨,最终被五马分尸

导读: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而西楚霸王项羽,则是公认的战胜,他若自称第二,则没有人敢称第一,自古就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孝,他的战斗力也非常惊人,与西楚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