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他得罪朝野上下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成年人的平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他得罪朝野上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他得罪朝野上下

 汉武帝为何整死忠于自己的酷吏:他得罪朝野上下

  在古代权力结构中,普通民众与官员之间还存在一个非官非民的“中介”,这就是胥吏。胥吏虽然不在官员行列,但却操纵着隐性的权力。明朝的一本书中就讲到一个胥吏如何利用隐性权力操纵官司骗钱的故事。

  酷吏是中国古代官场的特殊群体,酷吏的酷,是对犯法者动辄处以极刑,杀头无数的表现手法。在权力系统秩序井然的官场上,酷吏是一伙善于投机的人。在皇权遇到麻烦,需要酷吏站出来清除障碍的时候,也是酷吏迎来自己机会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将自己的“合法伤害权”升级换代,将这种伤害能力兑换成“政绩”以获得提拔。

  汉武帝元狩六年,汉武帝突发奇想决定制造白鹿皮币。白鹿皮币的提法,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刘彻迷信方术所致。古人经常以白鹿为祥瑞,白鹿出没,则与仙人为伴。下面我要说的这个人,叫颜异,时任大农令,也就相当于国家的农业部部长。作为部级干部的颜异很能干,也非常廉洁,从综合考评来看也算是一个好官。汉武帝对他还算器重,将他提拔到九卿的位置上。“九卿”是秦汉时期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称。汉武帝刘彻就征求颜异对造白鹿皮币的意见,颜异并不客气,明确表示反对。刘彻本来是想听好话的,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所以对颜异的言论很不满意。

  皇帝的心理反应是下面人揣摸的重点,有人就根据刘彻不高兴这一政治动向,给颜异“找茬儿”了。于是就有人站出来告发颜异,汉武帝就派长安吏张汤负责这个案子。善于捕捉政治风向的张汤本来就与颜异有旧怨,所以这正是一个将颜异整趴下的天赐良机。

  没有等到张汤亲自动手,就有人站出来告发颜异。告的是什么呢?很怪,只是一个表情。有人说:颜异与客人谈到缗钱(西汉时期出现的新税目)等法令时,他的表情不对。客人说这些法令制定得不符合国情,扰民。颜异当时一句话没说,只是微微撅了撅嘴唇。张汤就抓住这一微妙的动作,开始大做文章,向汉武帝上奏说:“颜异见法令有不恰当的地方,不到朝廷陈述,反而在心里非议,应判死刑。——罪名就叫“腹诽”。张汤这个人真是太有创意了,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他这一招要比一千二百年后整死岳飞的“莫须有”罪名,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张汤这种给人定罪的艺术,来自于他在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总结。他总结出的理论很有“后现代”气息,可以称为“政治上正确”的始祖。理论上并不算太高深,但实用性却非常强大。在张汤的一手操办下,汉武帝时期恢复了汉初废除的连坐法、族诛法、妖言诽谤罪等严刑峻法。张汤的闪亮登场,使得文景盛世宽厚之风荡然无存,西汉也由此进入了酷吏统治的恐怖时代。

  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张汤任侍御史专司刑法时处理的三个案子。

  第一个案子是“巫蛊”案。“金屋藏娇”中的那个陈阿娇成为皇后以后,帝后感情虽笃,遗憾的是陈皇后始终没能为汉武帝生下接班人。一次汉武帝巡游至姐姐平阳公主府邸,看中了平阳公主府上的歌女卫子夫,遂将其纳入宫中,因为怀孕生下皇子而三千宠爱集一身。陈皇后不甘心失宠,召女巫楚服为其祈祷,以图汉武帝能够回心转意。时间久了,引起武帝猜疑,就命张汤来调查这个案子。楚服仗着背后有皇后撑腰,并不买账,从而激怒了张汤。张汤一怒之下将楚服以“巫蛊”定罪,随之牵连到宫中300余人,均被处以死刑。此案办得快速利落,皇帝一高兴,张汤官也就做大了,不久擢为廷尉,成为最高司法长官。

  第二个案子是淮南王刘安谋反案,这个案子倒是证据确凿,张汤明白谋反大案都是皇帝最为忌恨的案子,从律令来说又是十恶不赦的,而且谋反案人少是反不起来的,所以,他办起来更是杀气腾腾,审讯时,所有能让人魂飞魄散的刑具全部搬上大堂。数百案犯,或鞭笞,或刀割,或签扎,或火烙,或烟熏,无所不用其极。此一案,就有2万多人被杀。

  张汤办的第三个大案仍旧是谋反案。在审理淮南王谋反案时,张汤已经侦得衡山王刘赐也参与同谋,但武帝不想牵连过多,就将此事压了下来。孰料3个月后,刘赐的儿子刘爽上了一个奏折,告他的弟弟刘孝与父妾通奸,并与父亲串通谋反。武帝下令张汤立即查办。刘赐自杀。此案也造成2万多人被杀。

  张汤这种动辄见血封喉的做法使权贵们感到威胁,为求自保,他们只好联合起来欲除之而后快。

  当时西汉和匈奴长年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危机,汉武帝又让张汤主管经济改革,策划国家与百姓争利,负责制造白金货币和五铢钱,实施盐铁专卖法案,到处张贴缉拿令,严刑打击豪强富贾,酷法压迫平民弱势,全国被搞得通货膨胀,骚动不堪。最终张汤沦落到万夫所指的地步,张汤的权势也快走到尽头了。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地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这次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恰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他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

  谁知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正准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与成语“请君入瓮”有神似之处)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的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还是非死不可了。

  于是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这个曾经为自己摆平一切违规者的战友。

 

  位居“三公”的张汤在权贵们的合力构陷下,被逼自尽,死后全部家产不过500金。这是他为官一生的俸禄加上皇帝的赏赐。下葬时,张家仅以牛车送至地头,有棺无椁,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其实张汤在这里做了冤大头,他捞取的酷吏恶名都是拜一人所赐,那就是他所效忠的皇帝。为了维护皇帝的颜面,张汤时时处处按照皇帝的指示精神在做人和办事。说到底,他不过是皇帝豢养的一条忠狗。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乾隆時比和珅更得寵的權臣,不愛錢不愛女人,朝野上下無人敢得罪

和珅可以說是乾隆年間最受恩寵的臣子了,朝中內外都要給和大人幾分面子,不過有這樣一個人,即便位極人臣的和珅對他也十分恭敬,他就是阿桂,大學士阿克敦之子,阿桂掌權期間,總領兵權,統帥滿族八旗,乾隆年間大大

乾隆時比和珅更得寵的權臣,不愛錢不愛女人,朝野上下無人敢得罪

和珅可以說是乾隆年間最受恩寵的臣子了,朝中內外都要給和大人幾分面子,不過有這樣一個人,即便位極人臣的和珅對他也十分恭敬,他就是阿桂,大學士阿克敦之子,阿桂掌權期間,總領兵權,統帥滿族八旗,乾隆年間大大

霍光家族的败亡,感悟上下级关系的微妙处理,懂了不走弯路

汉朝的霍光,是大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是汉武帝时的重要谋臣。后来刘贺即皇帝位,昏庸无道,霍光聚集群臣废掉了刘贺,历仕三朝,摄政二十年。霍光可谓权倾朝野,他安排家人亲属纷纷为官。有个叫徐生的人,曾经对

明朝历史 明神宗1天纳9妃子,他进谏被杀,儿子做了这样一件事,惊动朝野

钱若赓是明朝隆庆的进士,到方历朝任礼部主事。明万历十年,20岁的明神宗一次选嫔妃九人,钱若赓因进诛而得罪皇帝。明神宗对他怀眼在心,要杀他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于是,就将他调出北京,到江西任临江府知府

历史人物 他是著名奸臣,睡了皇后却更受皇帝宠信!被杀后朝野上下都大快人心

中国历史上出过很多贤臣武将,不过在历史这个舞台,有贤臣自然少不了奸臣,其中如秦桧、魏忠贤、和珅等等我们都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大家可能还没听说过,不过这位奸臣干出的事可一点不比上面那几位差,听说

汉朝历史 一生公忠清廉,只因得罪窦太后

  在封建社会里,皇族的权利之争极为严重,为此,忠臣们屡屡成为替罪羊。即使一生忠心于国家,但最终也可能会因得罪皇族而惨遭不幸。>>  郅都是河东大阳人,文帝时以郎官入仕,长期在宫廷护卫皇帝,景帝时郅都

汉朝历史 从奴隶到权倾朝野的大汉英雄

揭秘卫青一生:从奴隶到权倾朝野的大汉英雄,上至祖母窦太后,下至汉武帝皇后都成为了汉宫剧的热门女主角,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揭秘卫青一生。揭秘卫青一生:从奴隶到权倾朝野的大汉英雄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外

政治谋略 李莲英整治李鸿章——明哲保身,不要得罪小人

李莲英整治李鸿章——明哲保身,不要得罪小人清朝末年,曾经出现过两个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的李姓人,一个是深受慈禧太后宠爱的总管太监李莲英,李莲英这个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另外一个便

八阿哥胤禩,到底怎么得罪康熙了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堪称是改变清朝命运的一次大事件。由于康熙晚年的倦怠和一味自我欣赏「”仁政”,使得整个大清上下,已是矛盾尖锐。一方面是官僚士大夫阶层疯狂侵占百姓利益,另一方面却又是,每当发生大灾

在底线上下的宋真宗

自古及今,凡做事都要有个底线,也就是起码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历史上,要保持统治秩序运行,就需要一套规矩,其中的底线是朝野皆知的界限,如果突破就属于乱政。清醒的帝王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