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 甲骨文与钟鼎文

Posted 甲骨文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夏商周 甲骨文与钟鼎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商周 甲骨文与钟鼎文

甲骨文与钟鼎文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兼国立大学校长)王懿荣偶患疟疾。经太医诊断后开出一剂处方,其中有一味名叫“龙骨”的药材。他感到稀奇,心想:“‘龙骨’,这名字多好听!”遂命人取来开开眼界。他琢磨一阵子后,发现这是一些龟甲的残片,有的上面还刻着一些大小相似、形状各异、酷似文字的线条组合图像。

王懿荣是一位素负盛名的金石学家,对考古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这天起,一个巨大的问号便挂在他的心头。他怀疑“龙骨”是古代动物的骨骼碎片,中医用它医治惊悸、久泻、盗汗、自汗等症,可这东西上面又哪来的文字图像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派人到京城各个知名的药店打听,得知这些东西是由一些河南农民运到这里来的。为此,他亲自赶往河南安阳,以重金从多位古董商人手中购得了比较完整的甲骨,共计1000多片。

王懿荣终于断定,这些有字的“龙骨”是十分珍贵的古代文物。他还没来得及研究,八国联军就侵入了北京。受命担任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不愿意向帝国主义者屈节低眉,在自家花园里投池自尽。他收藏的“龙骨”,全部落到了小说家刘鹗手里。

尽管如此,学术界仍公认王懿荣为我国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位学者。

甲骨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按照我国著名的甲骨文专家胡厚宣的说法:“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具体地说,它是3200多年前到3000年前的商代后期,刻在龟甲或者牛骨上面的文字。骨头一般用的是牛的肩胛骨,个别有鹿骨,极个别的有俘虏敌人首领的人头骨。

在古代,特别是我国殷商时代,人们将乌龟奉为神物,称之为“灵龟”,并用它的甲壳(主要是腹甲)来预卜吉凶祸福。包括殷朝的国王在内,不论是大事小事,诸如祭祀、征伐、狩猎、出行、天气、风雨、年成、疾病、婚丧、生育等,都得用它祈求预示。

殷人认为,上天是通过甲骨上的裂兆来表达自己的意志的。具体方法是:在甲骨的背面用尖头器钻出两个小孔,然后用火烧灼,造成纵横交错的裂纹。这种裂纹,就叫卜兆。再由主持占卜的神职官员根据卜兆判断吉凶祸福,将内容契在甲骨上,叫做“卜辞”。古代把刻叫“契”,所以这些内容又叫“契文”或“殷契”。研究的人叫它“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有些甲骨上的字是用青铜刀刻上去的,许多完整的龟腹甲上面还发现有用毛笔写的字,可能是先用毛笔写好后再用刀刻。有许多字的刻文里还用硃砂涂成红色。甲骨文记录了商朝后期的大量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懿荣以后,搜集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越来越多。除刘鹗外,还有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刘鹗先后搜得了5000余片,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第一次将甲骨文公之于世,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罗振玉获得的甲骨更多,总数超过3万,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前后编等书。罗振玉与王国维对于殷墟地点的考定,给后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指明了可靠的方向。是他们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那里是商代后期的国都遗址。这些甲骨都是属于商王的。

1928年以后,我国科学工作者组织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了约16万片甲骨。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约发现4500个字,其中专家能准确认识的约有1700多个字,这些大都是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确认的有2800多个字,大多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我国文字的起源比甲骨文的产生要久远得多。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郭沫若、于省吾认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半坡时代。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反复研究,认为半坡陶器上的线条符号,“跟汉字的形成大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国汉字的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中的意见,则认为我国的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甲骨文虽然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文字,但它又是一种相当成熟和完备的文字。这些文字,在结构方面已远远超出了单纯形象的摹写,产生了大量的会意字,其中也有不少形声字和假借字。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

汉字演变到了这个阶段,差不多可以记录人们所有的语言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又是用什么工具把文字记录下来的呢?

今天,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要把文字记录下来,离不开纸和笔。可在3000年前,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那么,古人是用什么东西当“笔”,又是“写”在什么东西上面的呢?

最早的时候,所谓“笔”,无非是些石片或木棍之类的东西,而所谓“纸”,也只能是石壁、沙滩或陶制器皿。到了殷商时代,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加上狩猎器具的进步,供人们食用的肉类有了大量的增加,丢弃的兽骨和龟甲也越来越多,这就为人们提供了随处可得的书写用“纸”。由于兽骨和龟甲质地坚硬,只能用铜刀在上面刻划。这样书写虽然吃力,但写成后容易保存,便于携带,比先前写在石壁或沙滩上要方便适用多了。

稍后一些时期,古人又将汉字记录在青铜器上。战国以前,不是刻写,而是铸上去的。青铜器有一个其他书写用“纸”所不能相比的优点,就是千秋万载不易磨灭。

大约距今4000年前,我国便有了铜器,用纯铜做成,是红铜器。到了商代前期,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有了用红铜和锡合金的铸法,铸出的铜器叫青铜器。青铜器是当时王室的时髦器皿,其中以礼器最多。这时,铸有文字的青铜器很少。到了商代末期,上面的文字才逐渐增多起来。不仅有了句子,而且还缀成了段落。由于古人把这些用于饮食的器皿叫做彝,又把铜称做金,因此那些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被后人称为“金文”或者彝器文字;铸在钟和鼎上的叫“钟鼎文”,又叫“铭文”。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铸有文字的青铜器,共有五六千件之多。经统计,不重复的汉字约3000多个,学者能正确释读的仅占其中的三分之二。

青铜器上的文字,商末和周代,一般是先用毛笔写好,再刻在模子上,铸出来。战国时也有些是直接刻在器上的。铸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阴文”,凸出来的叫“阳文”。它早期和甲骨文相似,越到后来越趋整齐,显示出线条化的走向,逐渐演变成各种不同的形体,文字学上称它为“籀(zhòu)文”,也叫“大篆”(zhuàn)。“籀”和“篆”,都是运笔柔婉圆转的意思。从此,我国的文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关参考

夺走30万生命的古中国最大水坝 南梁淮水之灾

历史上的淮水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之一。公元514年,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雄心勃勃,为

印章知识大全,喜欢印章的朋友,值得品鉴

印章知识大全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陶瓷品的特点与它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

历史秘闻 我与新时代共奋进作文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的文明,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我们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我们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我们读祖国壮年的成熟……尽

夏商周 沃丁是谁的儿子,沃丁是怎么死的?

沃丁(?——?),生卒年不详。太甲子。太甲死后继位。在位29年,一说19年,病死,葬于狄泉(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弟太庚继立。沃丁的名字在甲骨文中找不到,有人认为甲骨文的虎祖丁就是沃丁。关于沃丁在

历史百科 金文和大篆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就是商周时代铸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其文辞又叫铜器铭文。这种青铜器以古乐器钟和古祭器鼎最普遍,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到目前为止,已出土的殷周两代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约有8000件,共有金

夏商周可发现的古迹有什么

夏朝文字遗迹:有二里头文化的可能遗迹,另外近代考古学者也发现一些陶文,似乎比殷墟甲骨文最初原始文字的形式,怀疑就是夏朝的文字。不过实际上却与否,尚待考证。殷商文字遗迹:清末时,有王懿荣在中药“龙骨”当

历史秘闻 夏商周可发现的古迹有什么

夏朝文字遗迹:有二里头文化的可能遗迹,另外近代考古学者也发现一些陶文,似乎比殷墟甲骨文最初原始文字的形式,怀疑就是夏朝的文字。不过实际上却与否,尚待考证。殷商文字遗迹:清末时,有王懿荣在中药“龙骨”当

夏商周 河亶甲的介绍?河亶甲的迁都之事?

河亶(dan胆)甲(?——?),甲骨文作“戔甲”,“甲”。生卒年不详。外壬弟。外壬死后继位。在位9年,病死,葬处传说有三处:一、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二、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三、殷附近(今洹[

夏商周 廪辛的介绍?廪辛在位多久?廪辛的政治事迹

廪辛(?——?)甲骨文作兄辛,生卒年不详。祖甲子。祖甲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其弟康丁继位。廪辛在位期间,西方、工(音待考)方、羝方,辔方、系方等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战,还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