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 献给商王的祭礼

Posted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夏商周 献给商王的祭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商周 献给商王的祭礼

献给商王的祭礼

武王起兵伐纣,本来是一件上顺天意、下得民心的大好事情,但俗话说“好事多磨”,武王的义举,免不了还是要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大大小小的阻力。这里讲的就是那些阻力中的一个令人喷饭的小插曲。

那是1160年前的一个冬天,积雪早已融化。在西北地区一条宽阔的黄土大道上,人喊马嘶,旌旗招展。一位身着戎装、威武健壮的将军,正率领几万大军向东进发。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周武王。自从孟津会盟以后,以周国为首的反商统一战线便已宣告建立。这次行动,就是要彻底打败商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这时,忽然有两个老人跪在地上挡住去路,宣称有要事面见“周侯”。军士觉得奇怪,因为这时周已经改称“王”了,有人竟敢如此无礼,藐视武王的尊严。军士正要将他们轰走,武王连忙止住。仔细辨认,原来他们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便命左右扶起来说话。

这两位王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老二长得仪表堂堂,聪明伶俐,学习用功,深得父亲钟爱,父亲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是长子,理应成为合法的继承人。为此,孤竹君终日忧闷,不知如何是好。

伯夷是个十分敏感的人,忠厚仁爱,孝顺长辈。看到父王终日闷闷不乐,心里早已明白了几分。为了使父亲的心愿能够实现,决定主动让位,可又怕叔齐不答应。

恰巧这年孤竹君得了重病,经御医多方诊治,病情都不见好转。一天,伯夷进宫探视父亲后,告诉家里的人,说自己要出门几天,到山上去采药,为父亲治病。因为伯夷本是个有名的孝子,所以出门采集药材为父亲治病不足为怪,他的行踪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可是,直到孤竹君病逝,仍然不见伯夷回来。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伯夷根本不是去山上采药,而是有意避开,把君位让给叔齐,实现父亲的心愿。谁知叔齐也不肯接受,发誓要将哥哥找回来,于是他也离家出走了。

叔齐带着行囊,背着干粮,跋山涉水,晓行夜宿,找遍很多地方,最后经过商人的指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兄长。可是,伯夷坚决不肯回国。叔齐没有办法,也只好留下来陪伴哥哥。兄弟俩到处漫游,想找块理想的地方定居下来,过上安乐日子。后来,他俩听说西伯(周文王)推行德政,好贤礼士,百姓们都拥戴他,便来到周国,受到了文王的热情款待。兄弟俩非常高兴,从此,他们便在周国定居下来。

文王死了,武王继位,伯夷、叔齐也老了。由于周公、姜尚的辅佐,周的国力比文王在世时强大得多,兄弟俩也为此欣喜。

一天,有人告诉他们,武王已统领大军向东疾进,准备征讨纣王。

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兄弟俩惊得从卧榻上弹起来,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就匆匆跑出家门,向着大路奔去,口里还不停地说:“反了,反了!这简直是犯上作乱!我们得亲自去劝说武王!”

伯夷、叔齐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武王也是听说过的,对于兄弟俩的高尚品质,十分敬佩。现在,他们不顾年老体弱,来到旷野,定有大事相商,武王赶忙跳下战车。还没等武王开口,兄弟俩便郑重地问道:“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您带着这么多的军队,准备征讨哪个国家?”武王恭恭敬敬地告诉他们“是去讨伐商纣,为百姓除害”。话音刚落,伯夷、叔齐便发疯般地大嚷起来:“您是商的臣属,商王是您的君主,即使他有一千个不是,一万条罪恶,也只能苦心劝谏,怎能刀兵相加呢?要知道,臣属攻打国君,就是不忠;您父亲刚刚去世,尸骨未寒,尚未安葬,便弃置一边,率师远征,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怎么能做百姓的榜样,当好国君呢?请您赶快勒转马头,下令撤军吧!”

看着两位老人说得气喘吁吁,又吹胡子又瞪眼睛,武王又好笑又生气,便耐着性子听他们说下去。这却激怒了两旁的武士。有人冲上来想把他们拉下去治罪。姜尚劝住了大家:“别同他俩一样见识,还是各司其事,继续前进吧!”

伯夷、叔齐碰了一鼻子灰,气得浑身发抖,涕泪横流,只好悻悻回家,一路连呼世道变了,人心不古,并从此对周武王产生恶感,还说:“这小子犯上作乱,定然不得好死!”这天夜里,他俩没有进食,躺在床上长吁短叹,直到天亮都没有睡着。从此,他们终日对天祷告,盼望武王损兵折将,最后一败涂地。不久,前线的消息到了,却不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个消息。牧野之战,商朝的70万大军全部被歼,周兵进逼朝歌,纣王鹿台自焚。伯夷、叔齐听后,悲从中来,呼天抢地,嚎啕大哭。他们发誓不做周朝臣民,不吃周朝的粮食,连周京附近的村庄也不愿住了。兄弟俩经过商量,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内),砍伐树枝,搭起一间简陋的房子隐居起来,不同外界交往,靠采集野菜度日。时间长了,野菜也难找了,兄弟俩不免经常挨饿。特别是到了冬天,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一位好心的村妇见他们可怜,便劝导说:“野菜吃尽了,还是吃饭吧!不然,你们会饿死的。”伯夷摇摇头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们是殷的遗民,决不吃周地产的粮食!”那位妇人笑道:“粮食是周朝地里长的,你们坚决不吃;这首阳山也是周王的领地,那么野菜不也是周王的吗?你们既可以吃周王的野菜,自然也可以吃周王的粮食啊!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伯夷、叔齐听了,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后来,他们连野菜也不吃了。几天以后,便饿死在首阳山上,成为商纣王的祭品。

伯夷、叔齐个人品德高尚,值得我们效法。然而,在社会变革时期,他们逆潮流而动,妄图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命运是可以预料的。

相关参考

夏商周 姬余臣在位多少年?周携王的介绍?

(前770—前760年)申侯因周幽王荒淫无道,便引西戎、缯人、犬戎攻杀幽王,镐京残破,西周灭亡。于是,周之亲族虢公翰又立幽王之子余臣为王,建都于残破的镐京之内的一角,称为携王,占据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大荔

夏商周 周庄王主要事迹介绍

(前696—前682年)当桓王临终时,将爱妃所生之子子仪,也叫王子克,即庄王的异母弟,托咐给周公黑肩,封于郊外大城。庄王即位后,大权在握的周公黑肩,欲执行桓王的遗嘱,杀掉庄王而另立子仪为王。大夫辛伯知

商高宗武丁简介 使得商朝威镇四方的一代明君

商高宗(武丁),武丁(?-约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商朝著名军事统帅。(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在位时期定为前1250年―前1192年),庙号为高宗。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

商代的行政区域是怎么划分的

商朝约西元前21-16世纪间,曾多次迁徙都城,盘庚以后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只有商王直接

商朝历史 商代的行政区域是怎么划分的

商朝约西元前21-16世纪间,曾多次迁徙都城,盘庚以后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只有商王直接

夏商周 伊尹是什么人?伊尹的故事是怎样的?伊尹是怎么死的?

伊尹(?——?),名伊,官名尹;一说名挚,官名阿衡。开国重臣,先后辅佐五代商王。生卒年不详。据说终年100余岁,善终,葬于亳。一说因篡王位而被杀。伊尹名挚,尹是官职名称。他生于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县)

夏商周 什么是分封制

我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古代社会是以王为首的贵族专政的国家。王或天子被视为各臣服部族(或部落)的共主,他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大的奴隶主或地主。在王的领导下,通过分封制形成王族和其他贵

军事谋略 姬昌灭周的准备谋略

商周交恶是商王朝与周关系恶化的政治事件。文丁死后,儿子帝乙即位。帝乙是第二十九位商王。为了改善商周关系,帝乙向姬昌致歉,对周采取和亲政策把妹妹嫁给姬昌。商周联姻使恶化了的商周关系得以缓和,姬昌继续为西

夏商周 雍己是个怎么样的帝王?雍己时期商朝的治理?雍己是怎么死的?

雍己(?——?),生卒年不详。太庚子,小甲弟。小甲病死后继位。在位12年,一说13年。病死,葬于狄泉(未确)。其弟太戊继位。雍己在位时,仍以毫为都,这时,商王奴隶主的统治出现了一定的衰微迹象。其原因是

武丁简介 武丁的生平事迹

武丁简介武丁的生平事迹  武丁是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也是商朝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下面就跟随中国小编一起去了解下武丁的简介。  武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