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Posted

篇首语:心境是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文/陶卫宁

  一、黄河之名的由来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人在命名河流时习惯称其为“XX水”。黄河也是一样,本来名为“河水”,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从此以后,“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大约到了唐代,黄河的名称普遍沿用起来,史书在讲到这条河流时也经常是“河水”与“黄河”并用。

  黄河的名称由何而来?这还得从这条河的水文性质来解释。在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跨青、宁、甘、陕、蒙、晋、豫七省区,面积占有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已经形成,由于地面覆盖有数米到十数十不等的黄土,所以今人将其称为“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干燥疏松,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容易在流水侵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大量流失到黄河中,致使河水变得混浊。

  黄河中夹杂着从黄土高原上流失下来的泥沙,这是人类在这里生活后才逐步形成的现象,其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济水)、浊河。”到了西汉时,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汉书》卷29《沟洫志》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水也因此而变成黄色,黄河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历史上的黄河的改道

  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因此,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黄河的溃决和改道只是发生在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地区。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水流夹杂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后,由于水流减速,泥沙便在河道中淤积,抬高河床,水位也因此抬高。水位越高,对堤坝的压力就越大。因此,每到汛期水量加大时,黄河极易溃决成灾,而每一次大的溃决,由于水量大,水势汹涌,黄河往往会在平原低洼地带冲决出一条新的河道,改道而行,流入大海。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史书中有明确和详细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决口,经过60多年的泛滥成灾后才形成一条新的河道。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动。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北流合当时的永济渠至今天津市附近入海;另一脉东流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决河,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也是有史以来黄河第一次南流夺淮入海。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而言,历时较久,分支也多。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河水夺濉水入泗。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据推测,当时黄河在原阳县内分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县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境内析西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这是黄河第五次大改道,也是历史上河道迁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部广大地区。黄河最近一次大改道是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这一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冲成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现今地图上所见到的河道。

  由上面所说的黄河改道来看,黄河入海的最北地方在现在的天津市附近,最南是和淮水一同入海。如果以现在的河南孟津县和现在的天津市以及淮水入海的地方为三个顶点作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绝大部分的土地都留下了黄河流浪的足迹。

  三、黄河频繁改道的原因

  总观历史上黄河的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从改道发生的时段来看,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唐代以后。如上面所述的六次大改道中就有五次是发生在宋元明清时期。唐以后黄河的频繁改道并非偶然。黄土高原在其形成之初,本来草木茂盛,植被丰富。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在这里生活,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也就意味着天然植被的破坏,而植被的破坏又会带来水土流失。所以,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黄河中含有泥沙的记载(如上文所述)。唐代以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差不多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河流含沙量急剧增长,下游河道中堆积的泥沙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下游河患越来越频繁。另外,唐代以后,统治阶级对河患向来都不能做到有效而及时的治理,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综上所述,黄河的频繁改道是天灾和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参考

黄河大规模改道,河南省与山东省,受到了多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的百姓们对黄河又恨又怕。因为,黄河经常发生决口,每次决口都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但对于百姓们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决口,而是黄河改道,尤其是大规模改道。黄河水所到之处,造成

历史百科 王景治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也是一条经常泛滥成灾的河流。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其下游缺口泛滥达1500多次,河床重大改道达26次,有人称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汉武帝时黄河大决口,过了20

历史经验 王莽的新朝是如何灭亡的

喜欢读史书的人都会记得王莽当皇帝的时候,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大到2000年后的子孙们都有印象。什么大事呢?黄河改道,发大水。据《水经注》记载,王莽河原来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黄河故道。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

下面一定有重要文物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这条母亲河却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甚至留下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不好名声。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几千年来,黄河决口泛滥竟然达到了1593次,其中较大的改道就

历史上有谁治理过黄河

为治理黄河,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先贤们不断努力,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从远古时代的“疏川导滞”到战国时期的“宽立堤防”,从汉代的“贾让三策”(汉代人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三种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与水争;

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的啊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河南地处

请问历史上的商汤是如何灭夏?

夏朝末年,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强大,这个部落的首领商汤,看到人们都对夏桀的残暴统治不满,就决心推翻夏朝。商汤为人仁厚,爱护百姓。有一次,他出去游玩,看到有个猎人在四面张网,

从江苏湖区到两属江苏与山东

导语:微山湖位于山东江苏交界,有时候广义上的微山湖指南四湖。微山湖原为平原,后来受黄河改道影响,加之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影响,逐渐形成今日的湖泊面貌。历史上,苏鲁两省居民围绕微山湖资源纠纷不断

历史秘闻 请问历史上的商汤是如何灭夏?

夏朝末年,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强大,这个部落的首领商汤,看到人们都对夏桀的残暴统治不满,就决心推翻夏朝。商汤为人仁厚,爱护百姓。有一次,他出去游玩,看到有个猎人在四面张网,

知名人物 李仪祉人物简介

·李仪祉李仪祉,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