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不为瓦全
Posted 北齐
篇首语: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不为瓦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语出]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鲍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斑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介谁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典故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介谁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
揭开历史上一代名君不为人知的秘密:说康熙(节选)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揭开历史上一代名君不为人知的秘密:说康熙(节选)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我们今天所介绍的电视连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介 谁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
陈宫为何要背叛曹操,不为边让,不为兖州,只因他爱曹操爱的深沉,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再次聚集兵马,讨伐陶谦,一路势如破竹,轻松扫定
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关于曾国藩,如今对他的评价争议很大,有说他是一个圣人,一个完美之人,也有说他是一个屠夫,一个凶残之人。 说曾国藩是圣人,主要和古代文人的「立功、立德、立言」评价标准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文学成就上,也体现在他清高的气节、独立的人格上。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有关他不为权贵折腰之事。陶渊明,字元亮,又有人说他名潜,字渊明,是我国
在很多电视剧中,那些冥顽不灵的坏人都会用一句话来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这句话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是,很多人就想不通了,这人不为己,怎么就会被天诛杀被地覆灭呢?难道这个世界真的是坏人吃香、
太监魏忠贤不为人知的秘密 自从公元1772年雍正皇帝将寝宫和办公室都搬到养心殿后,它的名声日隆。今天各种长度不一的清宫戏更将养心殿的大名推到妇孺皆知的高度,许多游人来到故宫,第一要看金銮殿&mdas
太监魏忠贤不为人知的秘密 自从公元1772年雍正皇帝将寝宫和办公室都搬到养心殿后,它的名声日隆。今天各种长度不一的清宫戏更将养心殿的大名推到妇孺皆知的高度,许多游人来到故宫,第一要看金銮殿&mdas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靖节、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