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六问

Posted 光绪

篇首语: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六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六问

戊戌变法六问

  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2。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是如何同儒家的思想相结合的?

  康有为等人不是直接移植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而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的观点。《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当作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康、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了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观点。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阐述了政治变革的观点“臣闻东西各国之或皆以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也,益自三权鼎立之说,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有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梁启超也提出了要在中国实行政治变革的思想:“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严复在《天演论》中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系统地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主张改良,反对革命。维新派的这些观点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把西方的进化论、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这是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

  3。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它们的主要不同点是对西学的态度不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立足的根本,用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来为封建统治服务,没有触及封建制度。(高中历史www.lishixinzhi.com)而维新思想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用资产阶级新文化去改造封建的旧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使维新运动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维新运动继承了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并发展到“制度变革”阶段,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制。维新运动是比洋务运动更高层次的变革,是对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4。康有为在光绪帝颁布变法法令之前,有几次请求光绪帝变法的上书?

  共有六次上书:(1)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2)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1300多举人上书,称为“公车上书”。(3)1895年5月,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同。(4)1895年6月第四次上书,请求变法。(5)1897年,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后,他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豆剖”,迫在眉睫,光绪帝很受感动。(6)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措施,是资产阶级的施政纲领。

  5。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6。如何认识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

  (l)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面对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高举民族救亡的旗帜。康有为在《马关条约》签订时“公车上书”,请求光绪帝变法图强。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后的上书,提出国家已到了“瓜分豆剖”的地步,若不变法,“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振作图强,实行变法。所以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2)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康、梁的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他们在政治上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法令中在经济上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又在文化上提倡西学,维新派想通过戊戌变法运动,参与政权,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一次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相结合的运动。维新活动的开展是与维新思想的宣传分不开的。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培养变法的新人,前后十年,培养了近千人,形成了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政治群体。1895年维新派还成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每隔数日进行演讲,声势越来越大。维新派又最早在中国创办报刊。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这是资产阶级的第一份报纸,由梁启超撰稿,宣传西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学堂和报刊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到1898年,全国的学会、学堂、报馆共有300多所。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了世界,为后来接受新的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戊戌变法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相关参考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的目的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戊戌变法的目的1,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目的2,救国方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的目的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戊戌变法的目的1,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目的2,救国方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

高中历史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历史背景相近。  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高中历史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历史背景相近。  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

一、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知识体系总结精简点谢谢王安石变法背景:一、社会矛盾激化,二、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前者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

高中历史标志事件

高中历史典型的事件,有相应的标志及意义历史事件意义(标志着什么)《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成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高中历史 谭嗣同为何坐以待捕

谭嗣同为何坐以待捕  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

高中历史 谭嗣同为何坐以待捕

谭嗣同为何坐以待捕  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