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安史之乱
Posted 潼关
篇首语: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禄山生于公元703年,他的父亲是胡人,本姓康,他的母亲是一个突厥巫婆。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他随着母亲在突厥生活,他母亲后来嫁给了一个名叫安延偃的突厥人,安禄山也就跟着姓安。安禄山长大之后,膀大腰圆,十分善斗。在30岁之前,他在北方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做互市郎(撮合异族生意的中间人),会六种少数民族语言。
公元732年,张守珪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捕,张守珪要杀他,安禄山说:“大人不是要平定两蕃(奚、契丹)吗?为什么要杀我这个壮士?”张守珪见他说得豪迈,人也长得很勇武,就把他留下作捉生将。捉生将大致相当于侦察兵,任务是潜到敌人的地盘捉人回来。
安禄山骁勇善战,并且熟悉地形,所以总是能以少胜多,官职也越做越高。不过,安禄山曾在一次讨伐契丹的战役中失利,张守珪上书请求将他斩首,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预言安禄山是个祸胎,要批准这个请求,可玄宗没有同意。之后,朝廷派官员张利贞到河北一带巡察,安禄山抓住机会,想尽各种办法讨好他,还花钱贿赂他的手下。张利贞回去之后,大赞安禄山的才能。从此之后,对于来往的使者,安禄山都大力贿赂,于是安禄山的美名不断传进玄宗耳中,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因而,安禄山一路高升,被封为平卢节度使。
升为节度使之后,安禄山曾多次入朝拜见皇帝,他表面上很忠厚,内心却很有算计。安禄山见杨贵妃十分受宠,就拜他为母,甘愿作养子,实际上他比杨贵妃还大十几岁。每次拜见的时候,安禄山总是先拜见贵妃,然后拜见皇帝。玄宗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们胡人拜见总是先母后父。”玄宗不以为忤,反认为他憨厚。一次玄宗命安禄山会见太子,安禄山见太子却并不下拜,玄宗很奇怪地问他,他说:“臣不懂礼仪,不知道太子是何官。”玄宗告诉他说:“太子是储君,我将来要传位给他。”安禄山说:“臣心中只有陛下,不知道太子,罪该万死。”这才下拜。安禄山体态肥胖,肚子很大,玄宗有一次开玩笑问:“你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安禄山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片忠心。”安禄山的种种表演,赢得了玄宗的欢心。一次,安禄山离京的时候,玄宗专门令大臣在鸿胪(lu)寺为他饯行。安禄山由于肥胖,身体很重,朝廷专门为他准备了强健的驿马,供他换乘。这些驿马的马鞍前还特别备了小鞍,用来托住安禄山的大肚子,由此可见玄宗对安禄山的爱护。
当时的宰相李林甫见安禄山是蕃将,不可能入朝为相,动摇自己的位子,所以他上奏皇帝,说文臣软弱,而蕃将勇猛,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这一建议推动了安禄山的升迁,让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有了撼动朝廷的实力。不过李林甫对安禄山采取的是又拉又打的态度,安禄山不怕皇帝,对李林甫却总有些畏惧。李林甫死后,他的继任者杨国忠对安禄山怀恨在心,起因是当年杨国忠见安禄山受宠,想要结交他,安禄山却对他不屑一顾。后来,杨国忠就总是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反,还想办法逼安禄山造反。杨国忠还献计让安禄山进京,说如果他不敢来,就一定有问题。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安禄山进京。安禄山对杨国忠的计谋可能有所察觉,接旨之后立即进京,向玄宗哭诉说:“臣本是个胡人,承皇上眷顾,才有今天的地位。杨国忠嫉妒臣,多次想要害臣,臣恐怕离死不远了。”玄宗好言劝了他一番,从此不再听信杨国忠的话。安禄山虎口余生,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巢去。后来再有谁说安禄山谋反,玄宗就命人将说话的人押去送给安禄山,让安禄山处置。这样的做法,使安禄山得以从容地准备谋反。
公元755年,安禄山公然举兵造反。得知消息的玄宗仓皇部署抵挡,并杀了在长安的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安禄山的15万大军一路南下,中原的守军没有经历过战争,抵挡不力,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35天就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这时唐朝纠集的军队阻住了叛军,叛军被阻在潼关之外,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也在河北打败了史思明率领的叛军,只要潼关守住,他们击退史思明之后,就可以直捣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安禄山有些害怕了,大骂自己的谋士说:“你们当时劝我造反,说可以万全,现在进退两难,万全何在?”
这时昏聩的玄宗听信杨国忠的建议,催促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战。哥舒翰不敢抗命,大哭了一场之后出战,结果大败,叛军攻占了潼关。潼关失守,叛军和京城长安之间就没有了障碍,玄宗匆忙率领皇族和部分朝官逃往蜀中。叛军很快占领长安,安禄山为报杀子之仇,大肆捕杀留京的皇族和朝官。叛军还在长安搜刮三日,公私财物全部占为己有。占领长安的安禄山以为大功告成,开始纵情享乐,对出逃的玄宗并未在意,所以玄宗才可以安然到蜀,而太子李亨也顺利地到达灵武(今银川市南),即位为唐肃宗,重新组织军队。
安禄山本来就有眼疾,当了皇帝之后,眼睛就完全看不见了。他脾气暴躁,经常打人,被打得最多的是专门服侍他换衣的一个太监李猪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因为父亲有意立小儿子安庆恩为接班人,所以也心怀不满。这两人找到安禄山宠信的大臣严庄,三人商议杀死安禄山。这天晚上,三人来到安禄山的住所,安庆绪和严庄守在外面,李猪儿进入帐内,照着安禄山的肚子捅了一刀。安禄山眼睛看不见,这时匆忙去摸佩刀,但佩刀已被李猪儿偷走,哪里摸得到?安禄山的血和肠子流了一地,很快就死了。安庆绪在床下挖了个坑,用毡子将安禄山的尸体裹起来,埋在了坑里。就这样,安庆绪取代了安禄山,成为叛军首领。
潼关失守以后,在河北与史思明作战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被迫撤军,史思明很快占领了河北。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赶往灵武,拜见唐肃宗李亨。李亨纠结军队,以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太子为名义上的元帅,但实际领兵的是郭子仪。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很快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到了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向史思明求救,并承诺以皇帝之位相让。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好友,两人一同长大,一同做捉生将,后来又一同造反。安庆绪即位以后,史思明屯兵范阳,拥兵自重,实际已不再听命于安庆绪。不久史思明就投降了唐朝,但暗地里还在招兵买马,集聚势力。唐肃宗并不信任史思明,有心除掉他。史思明发现之后,再次反叛,自称大圣周王。正是这个时候,安庆绪向他求救。史思明出兵打退了唐军,解了相州之围。但这时安庆绪和史思明矛盾已深,没多久,史思明就杀了安庆绪,收编了他的军队,返回范阳,自立为燕国应天皇帝。
史思明称帝以后,亲自带军攻唐,在洛阳附近的邙山大败李光弼率领的唐军,并乘胜向长安进军。可是未到长安,史思明就和安禄山一样,被自己的儿子和部将杀死了。原来,史思明残忍好杀,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奉史思明的命令筑三角城屯粮,史思明来巡查的时候城已筑好,但墙上还没糊好泥。史思明大骂史朝义和负责筑墙的骆悦等人,要将他们斩首。史朝义解释说:“士兵只是休息一会儿。”史思明大骂说:“你爱惜他们,就不听我的命令了吗?”他命令士兵马上动工,并在旁边监督。墙糊好后,史思明对史朝义说:“等我攻下长安就杀了你。”史朝义很害怕,骆悦等人找到史朝义,劝他下手杀了史思明。史朝义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不敢答应,众将官威胁说要投降唐军,史朝义只好同意了。当晚,骆悦带人来到史思明帐前,向负责守卫的曹将军说明来意,曹将军并未阻拦。骆悦等人冲进帐中,将上厕所的史思明抓住了。史思明威风全失,低声求饶。众人将史思明捆了起来,向史朝义复命。史朝义心惊胆战,见到这些人时还问:“没有惊吓到圣人吧?没有伤害到圣人吧?”众人回答说:“没有。”众人伪造史思明的手诏,让史朝义即位。随后,骆悦等人杀了史思明的一些心腹大臣,史思明这个动辄要人命的老大,最终也被部下用绳子勒死了。
史朝义即位以后,史思明手下的一些将军并不买他的账,叛军内部离心,所以多次被唐军打败。这时,唐肃宗驾崩,他的儿子唐代宗李豫即位。李豫向回纥借兵收复了洛阳,史朝义往回逃跑。在莫州(今河北雄县西南)时,史朝义被围,手下的田承嗣对他说:“不如你带精兵回范阳,和李怀仙会合,再带兵打回来。我在此坚守,到时内外夹击,一定可以打败唐军。”史朝义听了田承嗣的话,当夜率五千精兵突围,临行前,哭着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田承嗣,田承嗣也是哭着答应。可是史朝义刚出城,田承嗣就押着史朝义的一家老小向唐军投降了。史朝义逃回范阳时,李怀仙命手下的人闭城,不放他入内。史朝义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李怀仙斩了他的首级献到长安。历时七年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却给大唐以沉重的打击。此后,大唐再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相关参考
导读:安史之乱的故事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禄山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
由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掀起的安史之乱,对唐朝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开元盛世的辉煌就此结束,唐朝正式走向衰亡。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实力就曾经历过一次衰退。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唐朝
安史之乱后,唐朝发生泾原兵变,如果不是此人唐朝提前150年灭亡
安史之乱是唐朝最严重的一次的叛乱,虽然没有推翻唐朝李氏家族的统治,但让这个昔日无比辉煌的盛世王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败、分裂和动荡之中。安史之乱后不久,唐朝又发生了泾原兵变,其规模虽不如安史之乱大,但产生的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郭李二将)”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可见安史之乱对唐朝发展的影响之大。而安史之乱是谁平定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
唐朝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帮唐朝击败叛军,唐代宗居然这样回报回纥?
唐朝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帮唐朝击败叛军,唐代宗居然这样回报回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朝,在唐太宗的政策下,对游牧国家都是加以扶持和笼络的,贞观三年(629年),回纥“始来朝,献方物”,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内战。安史之乱是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置之乱历时共7年2个月,这场内战最终平息打垮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但同时也打垮了唐朝。这个盛世唐朝从此走了下坡路。平定安史之乱的
唐朝历史 安史之乱攻占了首都长安,是什么让唐朝多活了150年
安史之乱攻占了首都长安,是什么让唐朝多活了150年?这个麻烦就像问俄罗斯为何如今仍是全国强国一样! 很多人喜好拿唐代的安史之乱和明末清军入关做比照。 然后得出结论:你看唐代的天子多
朝代在战争中结束,安史之乱的发生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唐朝曾在几位优秀的君主手中成为一个国泰民安,人民富强的国家,可是这一切都在安史之乱后结束了。安史之乱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它令唐朝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
摘要: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