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唐太宗虚心纳谏
Posted 唐朝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唐太宗虚心纳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唐太宗虚心纳谏
唐太宗虚心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为人们称道的明君之一,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社会从隋末战乱后的萧条渐渐恢复,出现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贞观盛世”。
唐太宗亲自参加了唐朝开国和统一的战争,知道唐朝天下得来的艰难,也知道战乱后民生的艰苦,所以他十分明白自己的皇位并不安稳。更何况,他亲眼见证了繁盛的隋朝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就被昏君杨广弄到亡国,又怎么敢大意?他知道必须吸取杨广亡国的教训,才能保住天下。唐太宗最喜欢和群臣探讨政治兴衰的问题,一次他和群臣讨论说:“创业和守成哪个更难?”房玄龄认为创业更难,魏徵(zheng)则认为守成更难,唐太宗笑着说:“房玄龄跟着我平定天下,尝尽了艰苦,九死一生,所以认为创业艰苦;而魏徵则跟着我治理天下,知道一旦有了骄逸之心,国家将陷入危亡之地,所以说守成艰难。现在创业的艰苦已经过去,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守成的艰难吧!”还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何为明君?何为昏君?”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昏。尧、舜在位时,广开言路,所以什么事都瞒不过他们,恩德遍及天下所有的人。而秦二世只听信赵高,天下大乱他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只听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他还不自知。”唐太宗深表认同。经过和群臣的讨论总结,唐太宗得出结论,要当一个好皇帝,最重要的两条标准是任贤和纳谏。
在任贤方面,贞观之时,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贤相,武有徐世、李靖等名将,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后来李世民曾绘24位功臣之像于凌烟阁上。识人之明、人才之盛,历史上没有别的时期可以和贞观时期相比。
在纳谏方面,唐太宗有自己的理解,他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出战,喜欢使用弓箭,以为自己对弓箭十分了解。最近我得到一些自己认为很好的弓,把它们拿给做弓的人看,他们却说这都不是好弓。我问他们原因,他们说:‘做弓的木头心不正,脉理歪斜,弓虽然有力,但射出的箭会偏离方向。’我这才知道虽然用了很多的弓,却并没有真正了解弓。现在我刚刚君临天下,就好比弓还没拿到手里,更别说关于弓的道理了。”他的意思是说,自己对天下的情况并不了解,不了解谈何治理?于是他下令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要轮流在中书省值班,他会随时召见他们,向他们询问宫廷之外的事,务必要了解百姓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政令教化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以上所说是听取意见,严格来说,所谓“谏”,是指出皇帝行为的过失,劝其改正。谏官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在后世谏官的官名不一,有纳言、拾遗、补阙、谏议大夫等不同名目。谏官是一个危险的职位,古人说“伴君如伴虎”,皇帝心情好时什么都好,若是皇帝心情不好,谏官很容易落个左右不是:不谏是失职,谏了可能是犯上。命运完全掌握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轻则丢官,重则杀头,历史上谏官被杀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感于此,唐太宗经常鼓励臣子指出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他曾说:“人要看到自己,必须照镜子;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听忠臣的劝谏。如果君主自以为贤明,不听臣子的匡正,没有不失败的,君主失败了,臣子也会跟着受难。像隋炀帝暴虐,大臣都不敢直言,炀帝不知道自己的失德,最终亡国,虞世基等佞臣也没有好下场。这些事刚刚过去,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看到我做得不对的地方,就要直言通谏。”唐太宗长相威严,百官在他面前都会很紧张,但每次有大臣奏事的时候,唐太宗都表现出和蔼的神色,要的就是大臣敢于说话。
正是由于唐太宗鼓励的态度,贞观时的大臣都敢于直言。唐太宗时最有名的谏臣是魏徵,唐太宗和魏徵二人演绎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魏徵字玄成,自幼家贫,但勤奋好学,在隋末曾经担任过小官吏,后归到李密部下。李密投降唐朝之后,魏徵曾劝尚在黎阳的徐世归降。魏徵入唐后成为太子的属下,他见太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深,曾劝太子早点除去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魏徵叫去,问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从容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灾祸。”唐太宗一直都知道魏徵很有才能,于是没有杀他,反而让他当了谏官。据史书记载,魏徵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两百多次,大部分都被采用了,真可算是谏官中的模范。
一次,皇后听说大臣郑仁基的女儿长得漂亮,想要把她召进宫来给太宗作妃子。太宗同意了,命人写好了诏书,还没来得及发。魏徵听说这个女子早就许配给了姓陆的一户人家,便找到太宗说:“陛下是百姓的父母,应该处处为百姓着想:您住着宫殿,要想想百姓有没有居所;您吃着山珍海味,要想想百姓有没有饥寒;您有那么多的妃子,要想想百姓能否享天伦之乐。我听说郑家的女儿已经许配给人,您现在不问清楚就把她召进宫来,这不是百姓父母的做法,于您的圣德有亏,请您收回成命。”太宗听说之后很吃惊,亲自写信给魏徵答复,检讨自己的过错,命令不再宣召郑氏女子入宫,让她和已定的夫婿成婚。其他一些大臣纷纷上奏说:“此女已许陆氏,并不确切,现在礼节都准备好了,不能停止。”传闻中女子的丈夫陆某也上书说:“我家与郑家来往,互相送财物,但并未约定婚姻,外面的人不知道,所以乱说。”这时其他大臣又纷纷劝太宗召郑氏入宫,太宗很为难,问魏徵说:“你看这件事,大臣们可能是想要顺我的意,但陆某如果真的已经定婚,为什么要上书撇清关系呢?”魏徵说:“他是怕承认之后得罪了皇上,即使此时不被治罪,以后也可能会被皇上找碴杀掉,所以他才反复说明,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唐太宗笑着说:“即使真没定婚,我去说恐怕也没人会信。”于是下诏说:“之前下诏时不知道郑氏已经许配与人,事情没弄清楚就做决定,这是我的不对,相关的部门也有责任。纳妃的事就算了。”
魏徵敢于直谏,经常和太宗当廷争辩,唐太宗作为皇上,有时也会脸上挂不住。一次,他十分生气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太后问要杀的是谁,太宗回答说:“还不是魏徵,他经常当着众臣的面侮辱我。”长孙皇后听了之后,没说什么,转身进内屋去了,没一会儿,她穿着正式的礼服跪在太宗面前。太宗很惊讶,问她这是做什么,长孙皇后回答说:“我是在恭贺皇上,人家说皇帝英明,大臣才会正直,您有魏徵这样正直的臣子,说明您是一个英明的皇上!”唐太宗的气这才消了。因为对魏徵不停的劝谏很烦,又不能怪罪魏徵,所以唐太宗尽量不让魏徵有劝谏的由头。一次,太宗正在逗一只鸟,这时魏徵来了,太宗怕魏徵见了鸟又要劝谏一番,就把鸟揣在怀里。魏徵早就看见了,但他见了太宗之后并不说明,而是故意汇报了很长时间,最后这只鸟竟闷死在太宗怀里。
虽然有时觉得魏徵很烦,但是太宗对他还是很看重的。魏徵后来病重,太宗亲自派人给他送药,魏徵死后,唐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一直保有这三镜,防止自己出错,现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其实,直谏是贞观时的一种风气,并不仅是魏徵一人。唐太宗曾想在洛阳修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劝阻,认为天下刚刚经过战乱,此时修宫殿,简直比隋炀帝还不如。唐太宗看了生气,把他叫来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比夏桀、商纣如何?”张玄素并不畏惧,说道:“如果真建这座宫殿,和夏桀、商纣一样都会亡国。”唐太宗听后,叹了一口气说:“我没考虑好,所以做了这样的错事。”于是下令停止了工程。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是个贤德的人,有时也劝谏太宗。一次唐太宗心爱的马死了,生气的太宗把养马的人杀了,长孙皇后劝他说:“古时候齐景公也曾因为马死了要杀马夫,晏子罗列马夫的罪状说:‘你养死了马,这是第一个罪;君主因此杀了你,必会引起百姓的不满,这是你的第二个罪;别的国家听说此事,肯定会小看我们齐国,这是你的第三个罪。’齐景公听出晏子的讽谏,将马夫放了,陛下熟读史书,难道忘了此事吗?”唐太宗这才不再生气,他后来对宰相房玄龄说:“皇后经常在小事上规劝我,对我帮助很大。”
当然,唐太宗毕竟也是一个人,喜欢听好话是人的天性。唐太宗身边也有拍马之人,宇文士及就是其中一个。宇文士及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后来归顺了唐朝。一次唐太宗走到一棵树下,指着树说:“这树不错。”旁边的宇文士及立即随声附和,夸赞不已。唐太宗说:“魏徵常劝我远离佞臣,我一直怀疑你是个佞臣,今天一试,果真如此。”宇文士及赶紧跪下谢罪说:“您在朝堂上,经常被大臣反驳,现在您出来游玩,我若不说些顺从您的话,您就是皇帝,又有什么乐趣呢?”唐太宗听后,也没再怪罪他。
相关参考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毕竟对他来说,皇帝的宝座来得太不容易了。公元643年3月23日,为了褒彰功臣,唐
1.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小论文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
宋仁宗庆历年间,谏官王素听朝内外有人谣传说,武将王德用向皇帝进献了几个美女,竟然被宋仁宗“笑纳”。王素也不去调查核实,立即在朝会上就此事批评宋仁宗耽于美色。宋仁宗颇不高兴地说:“这是内宫的事情,你从何
历史上一些封建皇帝,为了巩固政权,提升形象,常祭起纳谏的大旗,表示自己虚怀若谷,鼓励臣下献计献策,多提意见。这其中,也确有像唐太宗那样的开明皇帝,亮私不怕丑,揭短不嫌痛,虚心纳谏,认真改错,从而在完善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毕竟对他来说,皇帝的宝座来得太不容易了。公元643年3月23日,为了褒彰功臣,唐
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
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小论文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
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小论文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
唐朝历史 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注: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