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柳奭生平简介?柳奭历史评价?
Posted 皇后
篇首语: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柳奭生平简介?柳奭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柳奭生平简介?柳奭历史评价?
柳奭
一
蒲州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乃历史名邑,赫赫名将关羽便是此县人氏。解县的柳氏也为名门望族,世代书香。柳家的柳庆,曾任魏尚书左仆射。子柳旦,任隋朝太常少卿,封新城县(今浙江富阳西南)公爵位。柳旦子柳享,隋末历任熊耳(今河南宜阳西北)、王屋(今河南济源西)二县县令,后仕大唐,累授驾部郎中、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等职衔,其身材魁伟、相貌堂堂,高祖李渊很器重他,并将自己的外孙女许之为妻。柳旦另一子柳则,隋朝时任左卫骑曹。隋炀帝时,与东邻高丽国频有战事,一次,柳则作为隋朝的使者出使高丽,不幸因病死于当地。柳则之子柳奭,自小饱读诗书,又是出名的孝子,接到噩耗后,痛不欲生。为了迎接父亲的灵柩,他不畏路途遥远,经过艰苦跋涉,赶到高丽,没见到父亲遗容,便失声痛哭,在扶柩回国的路上,也不停地哀号。高丽原是中国的属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此,朝中百官和沿途百姓看到柳奭对先父的这种至孝之情和悲痛忘我的景象都深为感动,一时间在高丽广为传颂。
二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如急风暴雨,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被叛将所杀,隋王朝的统治也随之结束。
柳奭亲眼目睹了隋王朝的腐朽衰败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他失望了,而各地人民不断的起义,也使他痛感隋朝气数已尽,于是他投奔了当时中原一带最有实力和影响的一支起义军——李密为首的瓦岗军。李密知道柳奭很有才学,便安排他为府掾,随侍左右。柳奭也常常出谋划策,多被李密采纳。
就在隋末义军蜂起的时候,原太原留守李渊审时度势,举起了义旗,并趁乱攻取长安。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杀后,李渊称帝长安,国号唐,改元武德。这时,全国局势未稳,并呈现割据状态。各军首领称雄一方,并互有攻伐。武德元年(618)九月,王世充率军5000前来与李密决战,一场激战,密军大败。李密骑马而逃,部将多有投降王世充的。李密经过几年的艰苦征战,一度人强马壮,势力强大,而今一败涂地,走投无路。他绝望地对部下说: “由于我的原因,战斗失败,使各位受苦了,我只好自刎,以向众人谢罪。”说着便要拔剑自杀,部下眼快,将他死死抱住,苦苦相劝。其实,这时的李密也并不真想自杀,只是兵败失地,内心有些绝望而已。一经别人劝阻,也就不再固执。但今后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去关中归降唐朝。不过,他又怕自己于唐无功而不被任用,正自犹豫,便试探说: “蒙各位不弃,我想与你们一起归降关中,我自愧无功,不敢有什么奢望,但你们是一定会享受富贵的,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时,柳奭看到大势所趋,人心思定,归降关中,不失为一上策,且唐高祖李渊招贤纳士、顺应民意,颇有政治抱负,投其朝中,也可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他极力鼓动李密归唐。他说: “从前盆子归汉,尚食均输,况且你与唐公同族,加上往日有过一定交往,虽然没有跟从他一同起义,但阻东都、断隋军归路,使唐公不必经过战斗便占据了京师,这不能说没有你的功劳。”终于,在柳奭的劝说下,李密率部众20000人入关归唐,柳奭也随之入仕唐朝。
三
柳奭仕唐后,至贞观中,已累迁至中书舍人。
柳奭有个妹妹嫁给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儿子王仁祐,生有一女王氏,娴淑而漂亮。王氏的从祖母见她性情婉淑,将其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九子晋王李治,及李治被立为太子,王氏也被册为太子妃。贞观二十三年(629),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后,王氏又被立为皇后。之后,她的亲戚中不断有人被升官封爵,首先是她的父亲仁祐被提升为陈州(今河南淮阴)刺史,并封为魏国公。母亲柳氏也被封为魏国夫人。永徽二年(651)正月,身为皇后舅舅的柳奭被授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三年(652)三月,任中书令。永徽五年(654)六月,兼吏部尚书。
柳奭的这位外甥女王皇后与高宗李治结婚多年后未能生育,这使得身居皇位的高宗李治常为没有嫡子而烦恼,后来便慢慢地疏远了王皇后并专宠萧妃良娣。对此,王皇后心中着急,柳奭也怕外甥女一旦失宠,会于己不利。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王皇后不能生育直接关系到皇室的继承问题。柳奭很清楚,照此下去,另立皇后怕是不可避免了。无奈中,柳奭建议王皇后请高宗立燕王忠为太子,希望这样能使高宗免生废立之心。
燕王忠, 字正本。是后宫妃子刘氏所生。永徽元年(650),拜雍州牧。柳奭想,燕王忠的母亲在宫中没有什么地位,如果将他立为太子,今后他会对皇后和自己感激不尽的。王皇后左思右想之后,觉着也只能如此,便找了个机会把立燕王忠为太子的想法告诉了高宗,高宗觉着燕王忠不是嫡子,有些犹豫,一段时间里未置可否。柳奭明白,按制度应是嫡长子继承,因此,他怕自己的安排日久生变,便积极联络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一批朝廷重臣一同上书,请立燕王忠为太子。高宗思量再三,最后同意诏准。
柳奭原以为立太子后, 高宗与王皇后的关系会有所改善,没想到一切照旧,萧妃依然受宠。就在王皇后心中懊恼不已的时候,高宗在一次进香时意外地见到了武则天。武则天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对她就很有好感。太宗死后,武则天随众嫔妃削发为尼。这次相见,使高宗和武则天二人旧情复萌,而王皇后为了达到使高宗疏远萧妃的目的,便极力鼓动高宗让武则天重蓄秀发并将其纳入宫来。时间不长,王皇后发现自己的这一招又失算了。随着武则天的日益受宠,王皇后虽然达到了排挤萧妃的目的,但自己不仅没有重新受宠,反而地位更趋低下,真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这样,王皇后攻击的矛头又指向了武则天,并经常与母亲魏国夫人一起秘密求巫祝诅咒武则天。事情暴露后,高宗大怒,下令魏国夫人以后不许擅自出入宫廷,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也被罢免,高宗由此开始了废立皇后的准备工作。
柳奭被罢免以后,朝廷中围绕着皇后的废立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斗。其结果是一批反对废立的老臣被罢免或贬官。永徽五年(654)冬,高宗正式宣布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同时宣布立武则天为后。
永徽六年(655)五月, 柳奭被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四
在皇后废立的那场争斗中,柳奭始终心怀忧惧,及至被免职贬官,倒似乎长出了一口气,多日来悬提着的一颗心也落了地。事情既已无可挽回,快点离开京师这充满不测的是非之地乃不失为一件好事。因此,诏令一下,他便匆匆打点行装,上路去爱州就职。
柳奭原本是想通过此次外任来躲避那些难测的灾祸。因此,到了爱州,他的心情上轻松了许多。但是,他想的太简单了,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那些针对反对废立皇后的老臣们的阴谋并没有结束,一场杀身之祸不久便从遥远的京师紧紧追随而来。
显庆四年(659),许敬宗、李义府等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连续制造罪案,诬告老臣。先是说柳奭等人“谋不轨”,准备偷偷进宫,阴谋用鸩毒杀害皇上和皇后,而韩瑗与褚遂良则准备带兵造反; 后又制造“朋党案”,说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相互勾结,准备谋反。这时的高宗还不明白这些是由武则天一手制造的冤案,意在将他们全部赶尽杀绝,竟对此信以为真,并授权许敬宗一手处理。许敬宗抓住机会,大开杀戒,先是逼死长孙无忌,接着又派心腹去振州(今广东崖县)追杀韩瑗。及人到后,韩瑗已病故,来人不敢大意,直到开棺验尸后方才作罢。在这同时,许敬宗派来追杀柳奭的人也到了爱州,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柳奭只有默默地接受了。
柳奭死后,他的家产全被没收充官,家人亦遭株连。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柳奭之死,罪名不符,许多人都为之深感惋惜和伤痛,直至神龙元年(705),武则天近垂暮之年,也许是她不愿把生前的许多怨恨带入阴间,也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在她的遗诏中,竟要求将柳奭与褚遂良、韩瑗等恢复官爵,子孙亲属中遭受牵连的一概免除罪名。
柳奭虽被恢复官爵,但他被害后的许多事情并没有完全得到妥善解决。此后又过了多年,柳奭的堂侄柳涣已官至中书舍人。他深感堂伯父死的冤屈,并为其后事未得妥善处理而不平。开元元年(713),柳涣上书唐玄宗李隆基,要求为柳奭昭雪: “臣堂伯父柳奭,显庆年间与褚遂良、韩瑗等五家一起被唐贬官并遭杀戮,虽然承蒙遗制恢复官爵,但其子孙已亡没并尽,只有曾孙无忝,客居龚州,陛下于先天年(712)后多次下诏,对曾任职宰相者的后代多有录用。臣的堂伯父无罪被杀,今仍埋葬在外,后代客居他乡。臣不为他们申诉,义所难安。希望陛下能允许臣之堂伯父还葬乡里,并将他的曾孙无忝放回原籍。”
唐玄宗李隆基在其执政的前期,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读罢柳涣的奏表,深感同情,于是下诏为柳奭昭雪,并让无忝护送柳奭的灵柩回到乡里,重新隆重安葬,一切费用,均由朝廷负责。无忝也被录用,最后官至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
相关参考
柳奭柳奭曾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宰相、中书令并监修国史等职,因为是王皇后的舅父,当王皇后被废以后他也由此一落千丈,最终被唐高宗处死,家族更是一蹶不振,落寞不已。柳奭的子女柳奭孙女>儿子:柳爽
...1月6日),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母为宫人刘氏。由于柳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相继向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于是在永徽三年立李忠为太子,六年为他元服。然而不久后就将他贬为梁王。显庆五年,废为...
李忠(643年-664年1月6日),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母为宫人刘氏。由于柳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相继向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于是在永徽三年立李忠为太子,六年为他元服。然而不久后就
...1月6日),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母为宫人刘氏。由于柳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相继向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于是在永徽三年立李忠为太子,六年为他元服。然而不久后就将他贬为梁王。显庆五年,废为...
李忠(643年-664年1月6日),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母为宫人刘氏。由于柳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相继向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于是在永徽三年立李忠为太子,六年为他元服。然而不久后就
杨炎一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杨炎出生在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一个书香门弟的士大夫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杨大宝,唐初任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令,当时唐朝尚未统一全国,晋北地方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兵进攻龙门,
魏征有史以来,我国享有盛名的谏臣屈指可数,而在其时受朝野尊崇以至为后世楷模者,更是寥若晨星,唐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正是这样一个古今传颂的人物。唐太宗曾评价魏征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
刘晏唐朝政府的财政状况,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就处于极度窘迫之中。在这一形势下,刘晏受命于危难之时,勇挑重担,肩负起理财的大任,他夙兴夜寐,辛勤工作,为大唐帝国经济的恢复与振兴,殚精竭虑,成为唐代后期一
李靖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
刘仁轨一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刘仁轨出生时,家境比较贫寒,但却聪明、谦恭、好学,深得族人、家人的喜爱。刘仁轨的童年时代,正是隋朝封建统治腐败衰落的时代,统治阶级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