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张镒生平简介?张镒历史评价?
Posted 凤翔
篇首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张镒生平简介?张镒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张镒生平简介?张镒历史评价?
张镒
一
张镒,字季权,一字公度,苏州昆山县(今属江苏)人。其父张齐丘,曾任朔方(治灵武,今属宁夏)节度使,后以门荫授为左卫兵曹参军事。唐肃宗时,郭子仪任关内道副元帅,因为他出身于朔方军系统,曾是张齐丘的老部下,故念故旧之情,表请张镒担任了元帅府判官,后授大理寺评事,迁殿中侍御史。
张镒被辟署为判官,恐怕还在于他是一位长于文墨的书生。据史书记载,张镒平日极注意个人仪表,善修饰边幅,举止严谨适度,不急不愠,颇有儒士风度。平时诵习经书,研治儒学。这一点,可以说还有点家学渊源呢! 因为他父亲的祖父张后胤在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曾官拜国子监祭酒(从三品阶)。其职正在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张后胤的父亲张冲,在南朝陈时便任国子博士,入隋后仍然为汉王杨琼的亲王府博士。
张镒承此家世门风,对儒家经典更是潜心钻研,颇有心得,为官闲暇之中,勤于撰述,今知者,计有《三礼图》9卷、《五经微旨》14卷、《孟子音义》3卷等著作。可以略见其读书之勤。
正因他精通儒家经典,故深谙为官理民之大道。尤其在任地方官期间,为政清正廉洁、不扰民生,常使境内事务得以大治,深得百姓爱戴。如他大历五年(770)出任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刺史后,非常注重教育事业,招聘精通经术之人到州学中讲解经文,训导生徒,使濠州生徒课业增进。到他离任时,州内生徒考中明经科者竟达40余人,这在当时是个很可观的数字。
张镒既以儒士自律,日常洁身自好,与人交游极重气节与情操,他平生可谓相善的朋友仅有杨绾、崔祐甫二人,此二人皆代宗时宰相。故史称其“交游不杂”。
因其学识渊博,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命他为宰相时,仍加集贤殿学士之衔,监修国史。
张镒作宰相时,正值河北、河南之地藩镇连兵不息,魏博(唐方镇名,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淄青(唐方镇名,治今山东青州)、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与成德(唐方镇名,治今河北正定)拥兵作乱,唐政府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财政拮据。唐德宗诏将御膳及皇太子食物加以减省以示节流,张镒也奏请削减宰相在政事堂议政时所加“会食”费用(即“堂餐钱”)以及百官廪食粮料三分之一,以助国家急需。
当时,任河东黜陟使的裴伯言表荐潞州(今山西长治)处士田佐时,言其节操独守、修养高深,唐德宗诏以右拾遗、集贤院直学士名义征拜入朝。张镒认为,以此方式对待一位有道行的处士,实在不够礼遇。礼轻,人必不愿应召,唐德宗遂又令地方官吏携绢百匹、粟百石到田佐时家中征聘,但结果不出张镒所料,田佐时竟未奉诏入朝。
所有这些事例,都足以说明张镒的那种儒士风格,而最能说明他这一性格的,恐怕要属他的刚直守法、遵循法度了。
二
唐肃宗乾元(758—760)初年,张镒还在任殿中侍御史时,曾接管过一桩案子。案情说来十分简单: 京兆府华原县(今陕西耀县)县令卢枞因公事呵责本县人齐令诜,不想由此得罪了齐令诜。齐令诜是宦官内侍,便寻机报复,后诬陷卢枞有罪,遂立案审理。根据唐代制度,凡两京所在地方内有不法之事则需殿中侍御史巡察,于是案子便送到张镒手中。
据加给卢枞的罪名,张镒认为仅可降官流贬,但有人为讨好齐令诜,认为卢枞罪应杖死。张镒没有当面与同僚争执,而是身着官服,去向他的母亲请示: “儿若据实上奏疏理卢枞一案,卢枞必得免于灭顶之灾,但儿也必因此坐贬。若是怕丢官,儿则有负朝廷,是不忠; 果若被贬,则令母亲大人为儿担忧,是不孝。何去何从,请母亲教示!”张镒是位极重孝道的人,母亲见状,便不加思索地答道: “吾儿无累于大道,秉公守法,我便心安理得了。”
张镒遂据实执奏,使卢枞免于一死,得获配流,而他自己却被贬为抚州(今属江西)司户参军。随即量移晋陵(今江苏常州)令,尚未赴任,便被江西观察使张镐辟署为判官,并奏请恢复了殿中侍御史之职,后迁屯田员外郎并转为祠部、右司二员外郎。
在此期间,老母去世,张镒丁忧守制,恪守孝道。三年守制期满,起复为司勋员外郎。
大历十一年(776)五月,张镒任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刺史时,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兵马都虞侯李灵曜北接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反叛。张镒于本境训练乡兵,加强防御,使境内安然。以此得到通令嘉奖,并擢升为侍御史,兼沿淮镇守使,不久又升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仍负责淮河沿线镇防事务。
唐德宗即位后,加授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刺史,兼御史中丞。不久又改任河中、晋、绛(皆属今山西)都防御观察使,到任不过数日,又改授汴滑(今河南开封、滑县)节度观察使、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但张镒因身体有病,难以赴任,在途中逗留不前,唐德宗遂征入京,令于私第中疗养。
经一段时间疗养,身体复元,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建中三年(782)正月,郭子仪的女婿、太仆卿赵纵被家奴当千告发阴事,被御史台劾治,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司马,当千被留在内侍省。对此事件,张镒不避嫌疑,再次显露出他那刚正守法的风格。张镒上奏说: “我大唐制度,自贞观年间就规定: 奴告主者斩。建中元年(780)五月二十八日诏令又规定: 奴婢告主,非谋叛已上者,同自首法,并准律条定罪。这是为了使贱不得干贵,下不得陵上,以正教化,以防悖乱。然而,近些日子长安县(今属陕西)县令李济因家奴得罪,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县令霍晏因奴婢坐谴,今者又有赵纵因奴获罪,实有违宪章。三人皆是功臣郭子仪之婿,且不论录勋念旧,据法可以宽大,眼下正值用兵之际,方贵武将以讨叛兵,郭子仪如此功高,尸骨未寒,三婿因奴婢获罪,怎不令人心寒,且有失教化,恐乱刑法。臣非私赵纵,非恶此奴,因待罪宰相,叨居股肱,职在匡弼,事关国家制度,不敢不言,伏望陛下识臣愚意!”
结果, 唐德宗接受了张镒的意见, 将赵纵家奴当千杖杀。事后,张镒召集郭子仪家中僮仆数百人,前来观看当千的尸体,以示惩戒。其目的正在于维护封建法律的尊严和贵族的特权。
三
张镒的刚直,遭到同僚、宰相卢杞的忌视。为人阴险奸诈的卢杞便寻找机会排挤他。正巧,卢龙节度使朱泚率本镇兵马戍守凤翔(今属陕西)防秋,唐德宗欲另择朝廷重臣取代朱泚,卢杞遂假意请行,故作姿态,但未得唐德宗批准。倒是张镒因此被推了出来,唐德宗以张镒“文武兼资,德高望重”,遂将其委任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令以中书侍郎身份于建中三年(782)四月出镇凤翔(今属陕西)。张镒知道中了卢杞的算计,但也无法明言,遂奉诏赴任。
张镒到任不久,便代表唐朝政府同吐蕃相尚结赞在清水(今属甘肃)结盟。当时,张镒与尚结赞相约各率2000人赴结盟地点,全副武装者要列盟坛200步之外,一般随从可分立坛下。结盟这天,张镒与节度行军司马齐映、齐抗及盟官崔汉衡、樊泽、常鲁、于頔等7人,皆身穿朝服,吐蕃方面尚结赞亦与本方将相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琇、斯官者、论力徐等7人一起升坛结盟。以往双方结盟常杀牛马为誓,张镒对尚结赞说: “牛,汉家百姓要用以耕田; 马,吐蕃百姓要借以代步; 我们不如用羊豕犬三物替代。”结赞慨然许诺。但因塞外无豕,便以羝羊代之,双方遂于誓坛之北将三物杀死,歃血为盟。双方各定边界,再结邻好,表达“甥舅之国”安危同体的良好愿望。
清水结盟, 是唐蕃关系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张镒功不可灭。
建中四年(783)十月,京城长安发生泾原(今甘肃泾川、宁夏固原)兵变,唐德宗弃城奔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张镒坐镇凤翔(今属陕西),所在正为奉天西邻,他便想奉迎大驾趣凤翔,先罄尽家资收拾货财服用献于行在。这时,其幕僚齐映、齐抗提醒他说: “后营将李楚琳是个隐患。不除楚琳,必定作乱。”
李楚琳时为凤翔军将,为人剽悍,军中畏之,原先他曾是朱泚的部下,朱泚对他十分器重,唐德宗逃奔奉天后,朱泚被泾原乱兵拥戴为大秦皇帝,齐映等人的担心不无道理。
张镒依计,命李楚琳前去戍守陇州(今陕西陇县)。哪知李楚琳借故没有立即动身,而张镒正在一心一意准备迎接圣驾,以为李楚琳业已启程,并未曾留意,更未对他有任何防范。张镒的麻痹大意,致使事态急剧恶化。
当天夜里,李楚琳率其同伙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张镒等措手不及,只得与两个儿子从城上缒下逃走,但刚出凤翔(今属陕西)不到30里,就被贼兵追上,执送回城。张镒父子皆被李楚琳杀死。
张镒死后,诏赠太子太傅。
相关参考
人物简介张镒是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之子,早年以父荫授左卫兵曹参军。后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侍御史。乾元初年贬抚州司户参军。再贬晋陵令。江西观察使张镐表为判官,再迁屯田员外郎。与杨绾、崔v甫友善。大历初年,出
唐纪四十四唐德宗建中四年(癸亥,公元783年)[1]春,正月,丁亥,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盟于清水。[1]春季,正月,丁亥(初十),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在清水结盟。[2]庚寅,李希烈遣其将李
历史人物 唐朝著名将领、南康郡王韦皋简介,韦皋与薛涛是什么关系
人物生平韦皋生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他出身“东眷韦氏鹛城公房”。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年,从建陵挽郎任上调补为华州参军,累官使府监察御史。建中三年(782年),宰相张镒出任凤翔陇右
韦皋出身“京兆韦氏”,唐代宗大历初年,从建陵挽郎任上调补为华州参军,累官被授为使府监察御史。宰相张镒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上奏荐举韦皋为营田判官,得任殿中侍御史,临时署理陇州行营留后事务。>>建中四年(
杨炎一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杨炎出生在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一个书香门弟的士大夫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杨大宝,唐初任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令,当时唐朝尚未统一全国,晋北地方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兵进攻龙门,
魏征有史以来,我国享有盛名的谏臣屈指可数,而在其时受朝野尊崇以至为后世楷模者,更是寥若晨星,唐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正是这样一个古今传颂的人物。唐太宗曾评价魏征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
刘晏唐朝政府的财政状况,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就处于极度窘迫之中。在这一形势下,刘晏受命于危难之时,勇挑重担,肩负起理财的大任,他夙兴夜寐,辛勤工作,为大唐帝国经济的恢复与振兴,殚精竭虑,成为唐代后期一
李靖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
刘仁轨一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刘仁轨出生时,家境比较贫寒,但却聪明、谦恭、好学,深得族人、家人的喜爱。刘仁轨的童年时代,正是隋朝封建统治腐败衰落的时代,统治阶级内
韦待价唐朝前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大族韦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宰相,韦待价是其中的一个。他辅弼当朝天子,显贵一时,所不同的是他起自武职。一隋朝及唐朝早期,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是关陇士族地主集团,京兆万年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