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毕士安生平简介?毕士安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如果,不能运气爆棚。那就,努力实力过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毕士安生平简介?毕士安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毕士安生平简介?毕士安历史评价?

毕士安

在从京城开封府到澶州(今河南濮阳)的古道上,一辆马车疾驶而来。车上坐着一位六十开外的老者,全神凝望澶州城的方向,一脸忧心忡忡的表情。及至澶州城,满目见欢欣鼓舞之宋兵,方展眉头。来到城内宋军指挥部,宋真宗见到,连呼三声: “你可来了!”此人正是当朝宰相毕士安。

毕士安,本名士元,字舜举,后改士安,字仁叟,宋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乾德(963—968)进士。少年时的毕士安,勤奋好学,经常彻夜不眠、刻苦读书,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幼时丧母,随继母一起生活,处处尊重继母,孝顺继母,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孝子。继母对毕士安关心备至,教诲至深,其“学必求良师友”的教导时刻影响着毕士安。他拜博学之人为老师,结交社会名士,杨璞、韩丕、刘锡等都是他的好朋友。毕士安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文学方面也大有起色,在当地,他的人品、学问都受到人们的广泛赞扬。乾德四年(966),毕士安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毕士安为人圆和,很少有言辞激烈之时,遇事冷静、理智,和风细雨即化解各种矛盾,所以从开宝四年(971)担任济州团练推官开始,他渐次被提拔,步步上升,官运极佳。毕士安为人谦和、忠孝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的名声也愈传愈远。雍熙二年(985),太宗赵光义诸子逐渐长大成人,开始独立担当一部分政务,为使他们得到良好的辅佐,赵光义开始寻找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选。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宗赵光义为了他的社稷江山确是费了一番苦心。经过精心的考察,赵光义为诸王选择了辅佐之人: 以王龟从兼陈王府记室参军,水部员外郎王素兼韩王府记室参军,秘书丞张茂直兼益王府记室参军,毕士安以其人品、才学、谦和、忠厚,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当时,太宗赵光义挑选诸王良辅时,皇帝并不知道毕士安其人,有人向皇帝推荐了毕士安,说毕士安“人品、才学堪称一流,为母故愿降任,乃忠孝之人,堪为人师。”太宗听后,极为欣赏毕士安。结果毕士安被选中,担任了冀王府的记室参军。太宗也极想见识一下毕士安。一天,太宗赵光义召见了毕士安,对毕士安大加赞赏。在富丽堂皇的金銮殿上,皇帝亲自赐座,可见其礼遇之恩。太宗语重心长地对毕士安说: “诸王都一直生长在宫廷,对外间事物一无所知,随着年龄逐渐增长,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就需要一个良师来教育指导他们。许多大臣都说你品高才优,我可把这重任交与你了!”殷殷期望、信任之声,使毕士安感激不尽。从此以后,他竭尽全力辅导冀王。毕士安不仅在文学、著作方面给冀王以很大的指导和影响,而且在人格、品德方面给以深刻的影响,他们朝夕相处,关系密切,在冀王府,经常可以看到他与冀王一同交谈的情景,到处可见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太宗对其子弟教导是比较严格的,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极注意诸王身边的人,检查他们是否努力辅佐诸王。端拱中,太宗下诏,命各王府僚属各作文章,交给他观看。各王府僚属的文章交上来后,太宗仔细阅读,更加感到毕士安的才学堪称一流,心中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而高兴。一天上朝时,太宗又问大臣们: “论才学,毕士安确实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无人比拟。但是要论品行,你们说谁最好呢!”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 “毕士安。”太宗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辅佐冀王的日日夜夜里,毕士安称得上尽心尽力,努力工作了,做到这一点,对大多数人来讲,也许不难,因为辅佐皇家子弟,谁人敢不尽心尽力?难能可贵的是毕士安身处权贵阶层,不畏权贵,尤其关心民间疾苦,为民作主。在他担任开封府地方官时,有一权势强抢民间一已定婚的女子,女家向开封府告状。毕士安顶住了一切压力,不畏权贵,认真对待,向上直言禀奏事情真相,民女得以回家。此事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毕士安为民作主的行动也受到了老百姓的赞赏。

王朝兴衰,历史变迁,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因此,正确对待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后来者尤其重要。宋代的统治者当然也十分重视对前代历史的研究与编纂。咸平初,毕士安进为翰林学士,当时朝廷正命人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这时有人就说了: 两晋历史多是丑恶的东西,没有必要校勘发行。如果让其丑恶的东西流行,岂不天下大乱了吗?毕士安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批驳了此种看法,认为“恶可以戒世,使世人警惕,善可以劝后人行善。善恶之事,古来就是一视同仁的,完整记载历史,正可借鉴过去,为我服务。”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比较进步、科学的。

景德初,毕士安兼秘书监。此时,北方的契丹日渐强大,屡犯宋朝边境,毕士安首疏五事应诏,陈选将、饷兵、理财之策,均被真宗采纳,得到真宗的重用。

景德元年(1004),当朝宰相李沅卒,毕士安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天,毕士安入朝致谢,宋真宗向他征求意见。宋真宗真切地说: “我想以你为相,已经在心里想了许久了。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国家一日不可无相,急需栋梁之材。你认为谁可以与你同为相者?”毕士安对真宗的一片信任倍受感动,慷慨地说: “为宰相者,必须具备雄才大略的器度,方能胜任。我已老矣,难以胜此重任。我向皇上举荐一人,他必能辅佐皇上,大有作为。此人就是寇准。”接着毕士安又介绍了寇准,说他“忠义两全,果断,有才干,是个宰相人材。”真宗对寇准也略知一二,听完毕士安的介绍,就说: “人们都说寇准好意气用事,比较冲动。”毕士安点头称是,但他认为“寇准做人做事方正有加,为人慷慨有节,忠心为国死而后已,疾恶如仇,素来如一,在朝臣中还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由于他愤世疾俗,刚正不为邪恶屈,所以遭到了别人的指责。现在天下安宁,人民休养生息,秩序安然,还感觉不到人材的重要。但是,在西北仍存在忧患,它时刻威胁大宋的江山,所以寇准这样的栋梁之材,实在是朝廷所急需的。”毕士安的一番情理之语,打动了真宗,使真宗下定决心起用寇准。不久,毕士安与寇准同拜中书门下平章事,毕士安举荐人材、唯贤是用,使大宋朝出现了一个刚正不阿、有所作为的宰相。

毕士安为相,疾恶如仇,秉公执法,使一些奸佞小人十分害怕,他们千方百计想把毕士安搞下台。他们经过多方策划,想出一个倒毕先倒寇的计谋,抓住寇准进行攻击,使毕士安因举人不当遭贬,达到目的。所以,他们指使人,告寇准与安王元杰通谋,谋反朝廷之罪,罪恶不赦,必然遭到沉重打击,况皇帝都是极其仇恨谋反之人。子虚乌有之事经人一告,也会变得有所嫌疑,所以寇准十分恐慌,忙找毕士安商量对策。毕士安镇定自如,认为这是一个计谋,很快想出了一个对付他们的好办法,诱使告状之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把反对派一网打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团结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得以一致对外,抵抗契丹辽国的军事进攻。

宋太宗晚年,为了统一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武力征伐。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进攻北汉取得成功,这时太宗被平定北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决计北进伐辽。由于宋军连续作战,疲惫至极,高梁河一战失利。至雍熙三年(986)再次攻打契丹,又遭失败。这时国内王小波、李顺起义,加上对西夏作战又告败绩,迫使太宗重新考虑调整他的内外政策,逐渐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宋真宗即位后,他从宋廷本身的利益出发,贯彻了宋太宗的守内虚外的政策,以安定国内统治秩序为其主要任务。真宗在加强国内统治的同时,也密切注意同邻邦的关系。当时宋朝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北邻的契丹政权和西邻的党项政权。

真宗即位后,党项首领李继迁遣使纳款,表求藩任。还在太宗晚年,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北)一带的李继迁即抗宋自立,接受契丹的封号,自称夏国王。太宗曾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对李继迁实行羁縻政策,授以银州观察使,赐名赵保吉。但李继迁没有归附,继续在宋边境地区骚扰。真宗即位伊始,李继迁派使来宋,显然有探测宋朝动静的用意。为求得边疆宁静,国内稳固,真宗还是采纳了参知政事李至“以原利啗之,以重爵悦之”的建议,复赐继迁名赵保吉,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的称号。后又以夏、绥、银、宥、静(今陕西横山、靖边至宁夏银川一带)五州之地赐与李继迁,暂时维持了与党项政权的和好。但北方的契丹政权这时则秣马厉兵,准备大举南侵。

咸平二年(999)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侵,兵至保州,攻遂城(今河北徐水),遭到了守将杨延昭及部将的顽强抵抗。随后,契丹军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继续南下。真宗感到形势严峻,率军亲征,此举鼓舞了士气,宋军大获全胜。但是契丹并未因此罢休,侵略的规模一次次扩大。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20万大军南下,侵入宋境,围攻定州(今河北定县)。北方告急文书一日数封,朝廷大震。真宗平时经常说,如果契丹大军进攻,他一定亲自带兵抵御。但大敌当前之时,他为自己夸下的海口而后悔不已,变得胆小懦弱,拿不定主意。参知政事王钦若要他到金陵去避难,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请他到四川去躲风,而毕士安和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由真宗亲征,鼓舞士气,安定人心,打退辽军进攻。寇准认为真宗应立即亲征,而毕士安考虑再三,认为真宗亲征,应“当在仲冬”。宋廷内部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同意了毕士安的建议。王钦若被调出中央,出镇大名(今属河北)。真宗同意按毕士安的意见执行。这年十二月,宋真宗从开封出发,北上澶州(今河南濮阳),一路行动迟缓。行至卫南(今河南渭县),得知攻打澶州的契丹军受挫败退,才继续进至澶州南城(因黄河从此经过,故南北岸分建两城),寇准坚持过河。当真宗的黄龙旗插上澶州北城时,宋军欢呼,“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宋军士气大振。这时先后集结到澶州周围的宋兵达几十万人,他们奋起发动反击,射杀契丹统军挞览,挫败了辽军的锐气。英州团练使杨延昭还上书,主张乘敌军人马困乏,我方士气高涨之际,由朝廷饬令各军,扼敌归路,围而歼之,且收复幽蓟故地,也指日可取。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乘胜打击,必能击败辽军。但是真宗却没有勇气和胜利的信心,而是寻求与敌罢战言和的机会。契丹军这时深入宋境,数战受挫,给养困难,士气低落,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处于极端危险境地,急于利用和谈,取得用军事战争所得不到的东西。正在这时,毕士安到达澶州,力赞真宗达成和谈。这样,双方以宋每年给契丹银绢三十万两匹达成协议,罢战言好。澶渊之盟订立后,毕士安推荐李允则、马知节、杨延昭等守边,在两国边界开展互市贸易。但同时,毕士安也强调加强战备,招募流亡,广泛储备,以为战争之备,只有重视战争,搞好战备,才能确保永久的和平。

毕士安端庄沉雅,长得一表人材,谈吐不凡,其内心世界与做人品格与他的外表一样,得到众人的赞赏。他为官以严正著称,忠心辅佐朝廷,鞠躬尽瘁,以60多岁的高龄身赴前线,其忠心可鉴。然而他却常说: “我为官不求显赫的声誉,但求力行规检”。对于毕士安的为人,真宗也极为钦佩。景德二年(1005)毕士安在朝上突发暴病,真宗亲自下殿观视。及毕士安去世,真宗命废朝五日,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对毕士安优待有加。真宗称赞毕士安事必躬行,有古人之风,对毕士安之去世深表痛惜,时常怀念。

毕士安一生清廉,为官几十年,却是两袖清风,从未为自己或是子孙购置田园或宅第。及毕士安去世,家中失去生活来源,只好靠借贷为生,后来靠真宗的赏赐,才得以维持生计。虽然他对自己十分苛刻,对别人却是慷慨大方,收留幼童,养大成人。毕士安结交朋友不多,但凡结交的朋友,都友谊很深,关系密切,但从不结党营私,最为密切的朋友有王祐、吕端、王旦、寇准、杨亿等。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切磋技艺,也对时政提出看法,共力辅佐朝廷。

少年时的毕士安勤奋好学,被传为佳话。年逾60的毕士安仍然读书不止,就是在他眼睛因年老而出现障碍时,他仍然坚持读书,笔耕不辍,亲自校对,亲自缮写,著有文集30卷。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毕士安生平简介 毕士安是怎么死的 毕士安是怎样的人 毕士安的职位

  中文名:毕士安  别名:毕士元、毕仁叟、毕舜举  国籍北宋  出生地: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  出生日期:938年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005年  职业:监察御史,翰林学士 

历史人物 毕士安生平介绍 毕士安后代

毕士安毕士安别名毕士元、毕文简,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大臣,著有《答王黄门寄密蒙花》《国清寺》《禁林讌会之什》等作品。他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吏部侍郎、平章事等职,生有二子毕世长和毕庆长。毕士安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 毕士安的主要成就 毕士安历史评价

毕士安出生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是宋太祖年间进士,他曾在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被封为太原郡开国公。毕士安68岁时逝世,追赠太傅、中书令,赐谥号文简,朝廷为他废朝五日。毕士安的主要成就澶渊之

山西的本土文化、历史名人、诗人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毕士安

知名人物 庄银安生平故事简介,庄银安历史评价,庄银安怎么死的?

庄银安,字吉甫,号希复,福建同安县人。生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早年出国到缅甸谋生,初在仰光华侨商人经营的泰昌号当佣工,由于谨慎勤敏,颇为店东苏天祐所倚重,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庄银安成家数年,稍有积

中共人物传 杨林人物传,杨林生平事迹,杨林评价

(一)杨林,朝鲜人,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州平、杨宁、毕士悌、老周等。一八九八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的一个爱国人士家庭。一九一○年,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了整个朝鲜,对朝鲜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血腥的屠杀。杨林的心灵

历史人物 王禹偁在史籍上的记载是什么样的 相关个人作品选录鉴赏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史籍记载>《宋史·王禹偁传》:>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

上官皇后之父上官安生平简介 他的结局如何?

  还记得《云中歌》里那个上官小妹吗?她的历史原型就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上官氏,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是什么。今天要说的上官安,就是这位上官皇后的父亲。  作为上官皇后的父亲,

刘安生平简介 真的是他创造了豆腐吗?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同时他还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勇于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是创造了豆腐、豆浆的发明者。不得不说的是,身为皇族之人的刘安最后也不能免俗,加入了权力斗争中,成为了一

历史人物 上官皇后之父上官安生平简介 他的结局如何

  还记得《云中歌》里那个上官小妹吗?她的历史原型就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上官氏,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是什么。今天要说的上官安,就是这位上官皇后的父亲。  作为上官皇后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