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杨林人物传,杨林生平事迹,杨林评价

Posted 周恩来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杨林人物传,杨林生平事迹,杨林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杨林人物传,杨林生平事迹,杨林评价

(一)

杨林,朝鲜人,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州平、杨宁、毕士悌、老周等。一八九八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的一个爱国人士家庭。

一九一○年,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了整个朝鲜,对朝鲜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血腥的屠杀。杨林的心灵里从小就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他在平壤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并组织反日学生运动,是当时平壤学生运动中有影响的人物之一①。

一九一九年三月一日,朝鲜爆发了 “三一”爱国运动。杨林和他的父亲一起在平壤参加了这一伟大的人民起义。“三一”运动被日本帝国主义血腥镇压下去了,成千上万的无辜人民惨遭杀害或被拘捕监禁,杨林的父亲也在起义中英勇牺牲。这就更加激起了杨林的民族义愤。他不顾日本法西斯的白色恐怖,毅然参加了反日团体,积极从事反日活动。杨林的活动引起了日本占领当局的注意,日本军警到处对他进行搜捕。他在朝鲜难以立足,遂秘密前往中国。

一九一九年春,杨林来到我国吉林省通化县哈尼河,进入了朝鲜族反日团体创办的新兴武官学校学习军事①。是年末,他以优异成绩结束了军校的学习。一九二○年二月,杨林被调到吉林省汪清县西大坡朝鲜族反日军事学校当教员②。同年十月二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珲春事件”③,并即刻动员驻扎在朝鲜和入侵苏联远东地区的日本侵略军万余人,侵入我国东北延边地区,对我国各族人民进行惨无人道的“讨伐”。为了给侵略者以坚决的反击,杨林所在的军事学校的师生编入了反日武装部队,并于十月十九日主动转移到和龙县青山里白云坪一带,埋伏在山高林密的一段大山沟里。反日武装部队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分左、中、右设置了三个阵地。杨林指挥一个连,埋伏在中间的正面阵地,待命杀敌。

十月二十日早八时许,敌前卫部队一千余人在一个少佐的率领下,沿着一条仅有的羊肠小路进入了我埋伏圈。反日武装部队三个阵地上六百多支步枪、六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交织成猛烈地火力网射向敌人,打得敌人蒙头转向,慌乱无措,仅一个多小时,就将其大部分歼灭了。接着,这支反日部队又趁南北两路敌人夹击之势尚未形成之际,迅速转移,致使两路敌军互疑为敌,自相厮杀,又死伤了数百人。青山里一战,反日部队共消灭了日寇一千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延边各族人民的反日志气。连日本军方也不得不承认其损失的惨重:“……我军死加纳联队长一名,大队长二名,中队长五名,小队长九名,下士以下兵士死亡九百余。”①

日本侵略者在青山里一战惨遭失败后,以百倍的疯狂扑向了延边地区。兽蹄所至,成百个村庄成了废墟,上千计的男女老幼遭到了屠杀。这一严重事态,强烈要求反日团体和反日武装联合起来去阻止敌人的暴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可是,绝大多数反日团体和武装部队的领导者,这时却纷纷逃到苏联远东地区去避难,资产阶级旧民族主义者所领导的朝鲜族反日民族主义运动随之彻底失败了。杨林从这一失败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生活在中国的朝鲜人,要求得自己民族的解放,必须同中国各兄弟民族一道,去反抗中朝人民的共同敌人。

一九二○年末,杨林离开东北到上海,经熟人介绍,决定去云南讲武学校继续学习军事。一九二一年四月,他由上海起程路经广州,绕道香港、越南,来到云南边境,然后又步行一千余里,历经千辛万苦,于同年六月到达昆明,改名为杨州平,并以“华侨”身分(因昆明有日本领事馆,讲武学校有日本教官,校方不许暴露朝鲜人身分) ,考入了云南讲武学校(旧云南讲武堂,民国后改为讲武学校)第十六期,被编入第六队第一区队②。杨林入讲武学校后,严格要求自己,废寝忘食地学习军事课程,苦练杀敌本领。据周保中回忆: “云南军校教务长经常举杨林的例子,说高丽学生杨州平每天早晨背十块砖头跑十多里路。他是有志的青年,大家应该学习他的精神。”①由于杨林刻苦努力,无论在学科和术科上,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名。

有一天,一个日本教官给学员上刺杀课。他讲完课后,十分傲慢地拍着自己的胸脯对学生们说: “你们当中,有谁敢出来跟我拚一下?”全场一时沉寂。那个日本教官又说: “五分钟也可以。”杨林随即迈着稳健有力的步子走出队列,两人立刻刺杀起来。十多分钟过后,那个日本教官招架不住了,只好低着头,伸出右手大拇指,连声说:“好,好,好样的!”杨林以自己的勇气和平时苦练的高超技术,灭了日本教官的威风,长了中朝人民的志气,在场的教职员和学员们均报以热烈的掌声②。

杨林在云南讲武学校学习期间非常关心政治,关心中国革命的前途。他经常帮助学友提高政治觉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当时,云南讲武学校规定,军人不许过问政治,更不许谈论国家大事,杨林不顾“军纪校规”,在背地里经常给要好的学友讲述革命道理。他针对当时不少学生“上军校为的是讨碗饭吃”的思想,对大家说: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现在却受日本、英国、法国等帝国主义的欺负,我们要立志把他们赶出去! ”他还对那些讲究吃喝玩乐的学友说: “我们要多想国家大事,要多想革命。”当学友们问他什么叫革命,怎么才算革命时,他回答说: “孙中山先生做的事业就是革命事业,走孙中山先生的路就是干革命。”杨林的这些话,当时启发了不少人的觉悟。

杨林,生活俭朴,情绪乐观,从来不到大街上闲逛,不到饭馆吃喝。他平时话不多,对人却很热情。很多同学都愿意接近他,同他交朋友。教官和学友们从杨林所作所为,都觉得他是一个有革命理想和抱负的青年①。

(二)

一九二四年初,杨林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他谢绝了校方要他留校的建议,立即离开昆明到了广州。由于国共合作,广东革命根据地形势很好。杨林在驻粤朝鲜革命者的推荐下,持云南讲武学校毕业证书,考取为刚成立的黄埔军官学校的下级干部,被分配到教练部学生总队工作。他除在黄埔军校努力工作外,还经常聆听中共广东区委员长周恩来的政治报告和讲话。从这时起,他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变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真正的革命主张,并主动地同共产党人接近。

同年十月间,黄埔军校开学不久,广州地区发生了商团叛乱事件。杨林随同军校师生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十一月,周恩来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通过艰苦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把大多数学生和士兵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杨林也得到了周恩来为首的黄埔军校中共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及介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书籍,经常听取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讲的政治课。通过学习以及在共产党员们的引导和帮助下,杨林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从信仰三民主义转向坚信共产主义。一九二五年一月,第三期学员入校后,杨林被任命为第三期学生队第四队上尉队长①,并加入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同年二月,杨林参加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的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六月,他随东征军回师广州,又参加了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在东征与平定杨刘叛乱战斗中,杨林机智、勇敢,奋不顾身,建立了战功。他在军校内部与右派势力斗争中也表现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努力按照共产党的指示办事,较好地发挥了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作用。“沙基惨案”后,杨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又被军校提升为技术助教官②。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一支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杨林从黄埔军校调到独立团任第三营营长③。他到职后,对工作认真负责,不仅注意对战士进行军事技术方面的训练,而且十分注意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例如,独立团成立后不久,他在三营发现了一些士兵有报假名、假籍贯的现象,便和营党小组的其他同志一起,按照独立团党支部的决议,对战士耐心地进行启发教育,使他们弄通了思想,自觉自愿地重新填写了自己真实姓名和籍贯,增强了官兵的团结。

杨林在独立团任职时,对广东的农民运动十分关心。当时,高要县的反动地主武装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盘踞在罗建地区,对抗农民革命运动,到处破坏农民协会,屠杀革命农民,焚烧农民房屋,抢掠农民的耕牛和财产。杨林率第三营随独立团开到领村和伍村一带,参加了镇压反动地主武装的战斗。他还发动农民迫使地主接受“赔偿农民损失,实行减租减息”的要求。杨林每到一地,都主动深入农民中去,向农民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教唱国民革命军的军歌,对农民的鼓舞很大。当地农民知道他是一位朝鲜人时,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给他送鸡蛋、鸭蛋吃,表示对他的敬重。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蒋介石一手制造了反对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后又乘机解散青年军人联合会,并压迫共产党员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撤出。四月,杨林根据党的决定,调回黄埔军校工作①,担任中校技术主任教官。七月,北伐开始,黄埔军校的大批师生被派到北伐军各部队担任各级将领和战斗骨干,杨林则继续留在军校工作。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黄埔军校内部国民党右派与共产党的斗争更加激烈。部分革命师生曾向蒋介石发表公开信,表示要掀起一个“救校长运动”,要求蒋介石收敛其反共气焰,并采取多种形式同右派分子展开斗争。杨林同其他共产党员一道,在党组织领导下,始终积极地支持连队左派学生掀起的反对黑暗专制的风潮。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相继发出了《黄埔学生不可妄有发言和越轨行动令》、《黄埔学生停止开会令》等文告,密令广州反动当局举行《四一五》反共大屠杀。军校当局于四月十八日在校部和各个学生驻地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共四百多人。在这严重关头,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于一九二七年八月,派杨林到苏联学习。杨林与爱人李秋岳一起,由上海前往苏联莫斯科,先进中山大学学习一年政治,然后转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军事。两年多的留苏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杨林的军事技术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三)

一九三○年夏,杨林夫妇从苏联回到了上海。根据满洲省委提请派遣军事干部的要求,八月,中央军委派杨林到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做军事工作。杨林来东北后,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了以他为书记的省委军委。在杨林等省委军委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东北各地党的组织相继建立了军委。不久,省委根据满洲革命斗争的需要,又派杨林到东满地区担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负责建立农民武装。

杨林到东满后,加强了各县委的军事工作。他广泛发动延吉、和龙、汪清、珲春等地朝汉族农民群众,夺取反动地主和反动军警的武器,建立了工农赤卫队等革命武装。到十一月,仅东满地区就建立起三个大队的工农赤卫队。十二月,在杨林等领导下,以延吉为中心的东满各族人民举行了反对日本增兵延边和纪念广州起义三周年群众大会,有一万五千多名群众参加了大会和游行示威,镇压了三十多名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此后,杨林又指挥东满地区赤卫队和革命群众,在珲春以北地区攻打了一家反动地主,缴获了一些武器武装了赤卫队,并且没收了大量财产,烧毁了地契,把粮食和一些财产分给了贫苦的农民。在此期间,中央军委曾经要求满洲省委将杨林调回中央军委工作。满洲省委因工作迫切需要,请求中央免调。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前夕,满洲省委将杨林调回省委,再任省委军委书记①。

杨林担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鲸吞我国东北,并收罗一些叛徒、汉奸,一手导演建立伪满洲国丑剧的时候。为了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东北,中共满洲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领导东北人民实行武装抗日的根本方针,从一九三二年起开始广泛建立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杨林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方针,主动积极地协助省委书记罗登贤研究制定军事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党的组织大力武装人民群众,广泛团结抗日力量,开展游击战争。

一九三二年四月,杨林到磐石地区巡视,传达省委关于武装抗日的指示,并协助磐石县委开展反日群众斗争。他与李红光、李东光等一起,组织和领导了磐石地区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四月三日,在杨林和磐石中心县委领导下,发动了蛤蚂河子农民反日大暴动。接着又举行了“五一”、“五七”等反日示威。五月七日那天,有四千多名朝汉族农民参加了反日示威游行。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清除汉奸走狗”等口号,当场处决了五十多名罪大恶极的日本走狗,并把吉海铁路老岭段的铁轨拆毁达数里之长,迫使敌人十几天不能通车。在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后,杨林又协助县委,以原县委 “打狗队”为基础,于一九三二年五月,正式创立了满洲工农义勇军第四军第一纵队 (简称磐石工农义勇军) ,以磐石县玻璃河套一带为活动中心,分别在磐东、磐北、伊通三个地区组成三个小队,积极开展活动。这支武装队伍建立后的短短两个月里,就发动农民群众进行了六次分粮斗争,处决了三个恶霸地主,打散了百家长的地主会兵①,缴获了大排队②的枪支弹药。到七月间,工农义勇军发展到四个中队,成为南满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前身,杨林是这支武装队伍的创始人之一。

(四)

一九三二年七月,杨林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赴上海参加会议,接着被中央军委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③。这时正是国民党蒋介石调动四十万大军向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前夕。为了支持战争,一九三二年七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于人民委员会之下成立劳动与战争委员会。该委员会“有计划和管理经济上、军事上、劳动上的全部动员,及对于政府各部委、军区、地方政府关于战争动员问题的指挥之权”。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兼任该委员会主任。杨林来到中央苏区后,被任命为该委员会的参谋长④。他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动员广大群众投入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凡是扩大到主力红军中去的工农战士,统要经过补充团的集中训练,以便整队的送往前方”的训令,他协助周恩来成立了十个补充团,并亲自负责训练,把训练过的新战士输送到主力红军中去。苏区青年热烈地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踊跃当红军,单是江西十四个县就扩大红军二万多名。为了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军用品,杨林和其他“劳战”委员会同志一起,协助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迅速修好道路、桥梁。“劳战”委员会在此期间还募集了革命战争短期公费六十余万元,解决了经费的困难。一九三三年春,敌人向中央苏区大举进攻。杨林和“劳战”委员会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夜以继日的工作,为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作出了贡献。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杨林调到总动员武装部任参谋长。一九三四年一月,他作为中华苏维埃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大会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①。代表大会后,他被分配到红军大学工作。杨林在中央苏区期间,直接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关怀。毛泽东还亲自过问了从东北调杨林的爱人李秋岳到中央苏区工作的问题②。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五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了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杨林坚决拥护和支持《宣言》。七月二十二日,他通过红色中华社发表了 《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宣言》③,指出: “万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出卖了大半个中国,现在进而要出卖整个中国给日本帝国主义。亡国惨祸迫在眉睫,亡国的耻辱,降临在每个中国人的头上。” “只有苏维埃及其红军才是武装全中国民众的统帅,抗日的唯一正确代表。”他强烈希望,全中国人民响应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号召,紧急动员起来,彻底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江西苏区四所红军学校加上干部队,奉军委命令,合并为统一作战组织——红色干部团,杨林被任命为红色干部团的参谋长①。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同干部团的其他负责同志一起,带领全团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长征中夺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尤其在巧取金沙江绞平渡口和强占通安镇的战斗中,杨林都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干和卓越的组织能力。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九日下午,中央军委命令干部团夺取金沙江绞平渡口。夺取这个渡口,对整个红军北上战略方针的完成有决定意义。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中央纵队司令员叶剑英,直接给干部团布置了这项任务; 张闻天还亲自到干部团,集合全体指战员,进行奇袭金沙江绞平渡口的动员,命令干部团在五月一日前完成这项光荣任务。干部团接受任务后,在刘伯承指挥下,杨林和其他同志带领部队,昼夜强行军一百八十里,趁夜巧渡金沙江,没费一粒子弹,未损失一个人,并活捉了六十余名守敌,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以实际行动纪念了 “五一” 国际劳动节。

红色干部团渡过金沙江后,又接到军委关于夺取通安镇的命令。这是巩固金沙江渡江地点的一次关键性战斗。完成这一任务,必先占领通往通安镇的咽喉——金沙江西北的一个火焰山隘口。五月一日凌晨,杨林率领前卫侦察排,踏着崎岖险要的羊肠小路,迅速赶到山下。他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指挥全排战士,一阵冲锋,就把守山的一连敌军冲垮,夺取了山顶隘口。接着,又一鼓作气,尾追逃敌到通安镇,趁敌人措手不及,迅速地冲进街头,缴获了两门迫击炮,并同敌人展开激战。不久,干部团的后续部队赶到,终将敌人打垮,顺利地占领了通安镇。此役,干部团以牺牲四人、伤八人的代价,消灭了数百敌人,仅俘虏的就有六百余人,其中还有一个团长。这一胜利,巩固了渡江点,保证了全军源源渡过天险金沙江。中央军委下令嘉奖,干部团的威名震四方①。就这样,杨林和全体长征红军战士一样,爬雪山、过草地,打退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步行二万五千里,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跟随党中央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杨林被调入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任参谋长②。

此时,敌人正以五个师的兵力对我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集中会师陕北的红军,在直罗镇一带,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杨林参加了这次战斗③。当进入直罗镇之敌一○九师被我军打垮,敌师长牛元峰趁黑夜率残部突围逃跑时,杨林等奉命率七十五师指战员,一气追了二十五里,在直罗镇西南一个山上,消灭了残敌一个营,并活捉了牛元峰④。直罗镇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安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五)

一九三六年二月间,党中央率领抗日红军渡黄河东征。东征大军要顺利渡过黄河,必须首先突破山西军阀阎锡山在黄河东岸的千里封锁线。阎锡山曾吹嘘说: “河防是铜墙铁壁,红军飞也飞不过来。”为强渡黄河,中央军委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红十五军团准备渡河的地段,决定杨林率领七十五师二二三团第一营为先锋营①。中央军委指示先锋营: “先头绝对隐蔽深夜偷渡,以坚决敏捷手段夺取敌堡,割断电线,控制前进阵地及侧翼的掩蔽阵地,以保证后续部队渡河与援敌作战之有利地位。偷渡被敌人发觉,立即改为强渡”②。杨林遵照这一指示,一面积极筹备船只,秘密运往渡口; 一面化装前往黄河岸边侦察地形,计算渡船往返时间,选择登船和攻击地点,以及登船后的前进道路。

二月二十二日夜十时,军委命令先锋营渡河,杨林向上级领导郑重表示: “只要有一个连登岸,渡河就有保证。” 同时,向先锋营战士进行动员,讲明完成渡河任务的重要意义。他说: “毛主席从这里渡河,我们一定要保证渡河成功”③。

先锋营开始登船偷渡,但渡船还未到达对岸,就被敌人发现,遭到了猛烈炮火的攻击。杨林果断下令强渡,敌人的子弹象雨点似地射来,一些同志倒下去了。但全营战士在杨林指挥下毫不畏缩,一边划船疾进,一边还击敌人,终于在贺家凹西北登岸,并立即向敌人展开了进攻。敌人依据碉堡抵抗,并以碉堡群的强大的火力封锁先锋营前进的道路。杨林指挥先锋营,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勇猛冲锋。他们攻破了贺家凹路口的一个碉堡,接着又突破了敌纵深阵地,最后占领了贺家凹村,消灭了守敌,掩护二二三团、七十五师以及军团直属队和七十八师顺利渡河。

可是,杨林在继续向敌人纵深阵地攻击前进的时候,不幸腹部中弹,肠子被打穿。昏迷中,他仍关心着战局发展,询问周围同志: “前方情况如何?毛主席过河没有?”当他听到全军团都已渡河,毛主席也已安全渡了河,正向义牒镇行进时,才放下心来。他又坚定地说: “你们不要管我,赶快继续前进。”①不久,我军主力攻克了敌人的河防司令部驻地义牒镇。杨林因伤势过重,经多方抢救无效,英勇地牺牲了,时年三十八岁。

注释

①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杨林材料。

①新兴武官学校是朝鲜族反日团体西路军政署建立的军事学校。

②《独立新闻》上海朝文版1921年3月3日。

③1920年10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出兵东北镇压朝鲜族反日部队而制造的事件。

①《青山里血喷史》1939年西安出版。金勋(杨林)谈话,载《独立新闻》 1921年3月3日一6日。

②杨炳岭谈话记录 (1980年6月19日)。

①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杨林材料。

②杨炳岭谈话记录(1980年6月19日)。

①杨炳岭谈话记录(1980年6月19日)。

①②《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周士第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杨林材料。

①饶卫华: 《我参加革命的回忆》,载《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

①②会兵、大排队,都是东北地区地主武装。

③④李沛群谈话记录(1982年3月29日)。

①1934年2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告》 第1号。

②冯仲云的回忆。

③杨林当时的名字是毕士悌。

①莫文骅给作者的信。

①蒋耀德: 《长征中的红色干部团》,载 《文史资料选辑》 第72辑。

②韦杰、刘震给作者的信。

③刘震给作者的信。

④徐海东: 《奠基礼》。

①②③《周士第回忆录》。

①《周士第回忆录》。

相关参考

锦豹子杨林简介 杨林最终结局 如何评价杨林?

   人物档案   姓名:杨林   绰号:锦豹子   星号:地暗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彰德府  

历史人物 杨林简介 杨林结局 杨林的绰号 杨林的性格特点-

  中文名:杨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  梁山座次:51  对应星位:地暗星www.cha138.com  绰号:锦豹子  官职:武奕郎兼都统领  出处:《水浒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锦豹子杨林简介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锦豹子杨林简介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的人物,外号锦豹子,杨林一直想投靠梁山,公孙胜叫他找“神行太保”戴宗。一次,戴宗下山要请公孙胜还寨,路过蓟州,其惊人步速被杨林认出,杨林便请求同路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锦豹子杨林简介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锦豹子杨林简介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的人物,外号锦豹子,杨林一直想投靠梁山,公孙胜叫他找“神行太保”戴宗。一次,戴宗下山要请公孙胜还寨,路过蓟州,其惊人步速被杨林认出,杨林便请求同路

《隋唐英雄》中靠山王杨林的历史原型,其实25岁就英年早逝了

靠山王杨林是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人物之一,在小说的前面部分,杨林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描述他忠于隋朝的事迹,写的很详细。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杨林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隋炀帝杨广的叔叔,隋文帝很信任杨林,朝廷中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锦豹子杨林简介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的人物,外号锦豹子,杨林一直想投靠梁山,公孙胜叫他找“神行太保”戴宗。一次,戴宗下山要请公孙胜还寨,路过蓟州,其惊人步速被杨林认出,杨林便请求同路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

水浒传杨林结局怎样?锦豹子杨林简介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的人物,外号锦豹子,杨林一直想投靠梁山,公孙胜叫他找“神行太保”戴宗。一次,戴宗下山要请公孙胜还寨,路过蓟州,其惊人步速被杨林认出,杨林便请求同路

靠山王杨林的兵器是什么 解析靠山王杨林厉害吗

隋朝靠山王杨林隋朝靠山王杨林,是隋唐系列小说《说唐全传》中所虚构的人物。杨林,字虎臣,被封为天下第八条好汉。他的身份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也是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原型是隋文帝杨坚的异母弟弟杨爽。在

靠山王杨林的兵器是什么 解析靠山王杨林厉害吗

隋朝靠山王杨林隋朝靠山王杨林,是隋唐系列小说《说唐全传》中所虚构的人物。杨林,字虎臣,被封为天下第八条好汉。他的身份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也是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原型是隋文帝杨坚的异母弟弟杨爽。在

历史人物 靠山王杨林的历史原型人物是谁

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靠山王杨林。>靠山王杨林应该是不少人都知道的一个角色了吧,在一些以隋唐为背景的小说里面出现的人物,对他的设定是隋炀帝杨广的叔父。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有靠山王杨林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