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李昉生平简介?李昉历史评价?
Posted 宰相
篇首语:当你毫无保留地信任一个人,最终只会有这两种结果,不是生命中的那个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李昉生平简介?李昉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李昉生平简介?李昉历史评价?
李昉
一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深县)人。父亲李超,做过后晋朝廷的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李昉的叔父右赞善大夫李诏没有儿子,李昉的母亲谢氏怀孕后,指着肚子对李诏之妻张氏说: “若生男孩就送给你当儿子。”于是李昉还在襁褓之中就过继到了叔父家。李昉年龄稍长,靠父荫补为斋郎,选授太子校书。但李昉并不以此满足,后汉隐帝乾祐年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官授秘书郎。经宰相冯道的引荐,又和吕端同直弘文馆,后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李昉担任随军记室,负责为李谷撰写表奏命令。周世宗每逢看到军中送来的奏章战报,总是对其晓畅活泼的文笔赞赏不已,经询问已知是全都出自李昉之手,从此对李昉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周世宗又看到相国寺刊刻的《文英院集》收录了李昉和扈蒙、崔颂、刘兖、窦俨、赵逢及李昉的胞弟李载等一时名儒的诗文,对李昉的才华更加称赞,说: “我早就知道有此人了。”班师回朝,李昉立刻被提拔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显德四年(957),加官史馆修撰,判史馆事。当年冬,周世宗亲征淮南,李昉随驾至高邮,适逢翰林学士陶谷出使在外,周世宗亲自书写诰命,晋升李昉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取代陶谷的职位。
北宋建立,李昉加宫中书舍人。建隆三年(962),降为给事中。次年,北宋平定湖湘,宋太祖命李昉祭祀南岳衡山,随即受命知衡州。李昉任职一年回归朝廷,还没明确新职,一计闷棍就迎头打来,过去的老同事陶谷诬告李昉曾为自己的亲戚求取京畿县官之职。宋太祖大怒,召来吏部尚书张昭质询其事。张昭是个性格直率的老儒,摘去帽子大声说: “陶谷欺罔君上!”京畿的县令地位重要,当由天子决定其人选,李昉是否真有此事其实一查便知,况且还有专掌吏部的张昭做人证证明李昉是冤枉的。但宋太祖仍然宁信陶谷而不信李昉,将李昉贬到偏远的彰武军(治延州,今陕西延安)当行军司马去了。宋太祖这种莫名其妙的做法很可能是因为李昉曾经是周世宗特别拔用的人才,疑心他对自己不忠的缘故。
这件事对李昉刺激极大,他深深体会到了仕途的凶险。从此他变得谨小慎微,无论做什么事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军司马是个有职无权的闲散小官,李昉无事可做,便授徒讲学。转眼三年过去,他不愿按规定内迁换职,仿佛准备当个教书匠了却一生了。
由于宰相赵普的大力荐举,开宝二年(969)又将李昉召回朝廷,再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连续两次主持进士贡举考试。开宝五年(972)秋,李昉参预大明殿宴会,宋太祖见李昉坐在卢多逊的下手,便问赵普,赵普说: “这是因为卢多逊是翰林学士,李昉只是到学士院值班而已。”宋太祖当即命李昉拜翰林学士,与卢多逊调换了座位。
但宋太祖对李昉仍旧是怀有戒心的。开宝五年李昉知贡举时,录取了11位进士,其中有他的一位同乡武济川。这个武济川大概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在宋太祖接见新科进士时,心里惶恐、紧张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宋太祖很生气,便疑心李昉假公济私,滥取自己的同乡,又将李昉降职为太常少卿,不久又判国子监。开宝六年(973)五月,才复命他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当年冬又令他判吏部铨选事宜。
这时卢多逊正和赵普争权,多次在宋太祖面前揭赵普的短,宋太祖有一次问李昉对赵普有何看法。李昉是经赵普荐举入朝的,自然对赵普怀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赵普已因处事独断引起了宋太祖的不满,而卢多逊正是宋太祖眼前的红人。如果按心里想的为赵普说好话,只怕又会招致宋太祖的猜疑; 如果顺着宋太祖的旨意对赵普落井下石,李昉又觉得于心不忍。思忖再三,便作了个圆滑的回答: “臣职司奉诏书敕,赵普的事,非臣所知。”不久,赵普被罢相出朝,卢多逊当了参知政事。
宋太宗即位,李昉的处境有所好转,加官户部侍郎,受诏与扈蒙、李穆、郭贽、宋白同修《太祖实录》。太平兴国四年(979),李昉随宋太宗出征太原,途经常山,这里是李昉的故乡,宋太宗特赐羊酒,让他请来家中父老和儿时的伙伴,由随军公侯陪着,宴饮尽欢,一连热闹了七天。这衣锦还乡的荣耀,不仅李昉的故乡人津津乐道,朝中的达官贵人们亦钦羡不已。出师归来,李昉拜工部尚书兼承旨,随后又任文明殿学士。
二
太平兴国八年(983)七月,参知政事郭贽罢职,中书中只剩下了第二次任宰相的赵普和参知政事宋琪。宋太宗需要补充新的执政大臣,数来数去,朝臣中只有李昉资格最老,遂拜他为参知政事。当年十月,赵普罢相,十一月,李昉和宋琪一起拜为宰相。不久,李昉又兼监修国史。
李昉上书建议恢复时政记的修撰,修成后先进呈皇上御览,然后交付史馆。这种时政记的编纂程序以后遂成定制。雍熙七年(984),宋太宗命李昉和宋琪加官为左右仆射,李昉固辞,乃加为中书侍郎。
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伐辽,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东西两路大军均遭失败,国防兵力顿感不足,乃遣使分至河南、河东四十余州,籍民为兵,规定八丁取一。李昉认为此举不便于民,上疏力谏: “朝廷征兵虽然出于不得已,但河南之民素习农桑,不知战斗,一旦括征为兵,必致恐慌骚动,万一激起变乱,啸聚为盗,就会形成河北州郡刚刚遭受战争,而河南百姓又要陷入内乱的动荡局面。如今春耕方兴,大规模征兵不但有妨农作,更严重的是可能酿成祸患。如果陛下认为成命难以收回,则应再派使臣,严加戒饬,对于募集的兵卒皆从所愿,若人情稍有不安,即须稍缓,切不可强拉硬征,以贻后患。”宋太宗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李昉是个文人,他特别钦羡白居易的文风,写的文章也十分浅显易懂,这对开创当时逐步兴起的古文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李昉又特好交朋友。南唐覆灭后,江南的知识分子们纷纷到宋朝做官,他们多与李昉相往来,以李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人圈子。李昉做了宰相,政治地位高了,便俨然成了当时的文坛盟主。因此李昉视政之余,便常与文友们吟风弄月,赋诗作文。
端拱元年(988)正月刚过,登闻鼓院突然响起了一阵咚咚鼓声,有位名叫翟马周的布衣百姓在击鼓上疏。弹劾李昉身为宰相,在北敌入寇,边患频仍之际,不思忧边尽职,只顾饮酒赋诗,并置办女乐,沉湎酒色; 尤为严重的是,李昉还与一班南唐遗臣交往频繁,踪迹诡秘,不知意欲何为。翟马周强烈请求朝廷罢黜李昉,另谋贤臣以为辅弼,随后罗列了十几位堪任宰辅的官员姓名,并对其才德优劣一一做了评判。
这翟马周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他怎敢用这样激烈恶毒的言辞状告当朝宰相?又怎会对朝中官员如此了解?
原来,当时朝廷上有一个5人小团伙,他们是枢密副使赵昌言、盐铁副使陈象舆、度支副使董俨、知制诰胡旦、右正言梁颢,胡旦和梁颢还是宋太宗初年的状元。这5个人才高气傲,目空一切,政治野心也颇大,如胡旦就曾公开说过“应举不作状元,做官不为宰相,乃虚生也。”他们每天下班后都跑到赵昌言的家中聚饮密谋,常常厮混到半夜方散。有个书贩子名叫翟颖,奸险狂妄,素与胡旦过从甚密。胡旦觉着翟颖可以利用,便替他起草了一道奏章,又把他改名为翟马周,企图造成唐代马周再世上书的架式,引起宋太宗的关注,首先把现任宰相李昉攻倒,然后由自己小圈子中的人取而代之。
宋太宗是个心胸狭隘、好耍小心眼的皇帝。当年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被押到开封,过着软禁式的生活,只因写了几首怀念“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词怨曲,宋太宗居然担心他会图谋不轨,在酒中下毒将他害死。李昉作为文人,饮酒作诗玩玩女人倒没有什么,但和他交往的据说很多是南唐的旧臣遗老,这就不能不触动了宋太宗那根敏感的神经,引起他的猜忌。
于是宋太宗看罢翟马周的上书,立即觉着李昉有点靠不住,决定罢去他的宰相职务,授官尚书右仆射,让翰林学士贾黄中起草制词,并嘱咐贾黄中在制词中对李昉严加切责。
宋朝的官制,包括官、职、差遣三个内容,“官”表示享受俸禄的品级,“职”即学士、大学士之类的头衔,差遣才是官员实际从事的职务。譬如李昉当宰相,其头衔总称为工部尚书、文明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其中工部尚书是“官”,文明殿学士是“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的官名是“差遣”。他若罢相便去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新授的右仆射则是比工部尚书高好几级的正一品官衔。尽管官衔是虚的,不如差遣有实权,但李昉毕竟在官衔上大大提高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制词中出现严加责备的措辞,必然显得不伦不类——因为,如果说李昉有罪而被罢相就不应晋升官衔; 如果升了官衔却又切责,岂不显得赏罚不当?这样的制词怎么写?贾黄中接到诏命后十分为难,便向宋太宗说: “仆射是百官之长,相当于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迁为右仆射,不属于贬黜。罢相制词如果说是为了文昌务简、以均劳逸,才算是得体。”宋太宗一想,觉着仅凭翟马周奏疏中的话来怪罪李昉,确有捕风捉影、吹毛求疵之嫌,遂点头同意。于是,端拱元年(988)二月,贾黄中起草的措辞温和的制词在朝廷上公布了,李昉还算较体面地离开了担任6年之久的宰相之位。
罢相后的李昉仍然有资格参与高层决策。此时最令朝廷头痛的是契丹常常南侵,滋扰宋边,宋太宗诏令群臣各进备御之策。李昉引用汉、唐两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历史经验,主张屈己修好,弭兵息民。宋太宗自北伐失败后,对辽政策开始变得保守消极,以被动防御为务。李昉的和谈论调,恰好迎合了宋太宗的旨意,因此受到了宋太宗的赞赏。
淳化二年(991)九月,李昉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第二次成了宰相。次年夏,中原一带发生了旱蝗之灾。这本是气候问题,但古人却认为是上天对政治不满的警告。宋太宗忧形于色,询问朝政有何缺失。可巧第二天就下了场及时雨,李昉等人喜气洋洋地向宋太宗表示祝贺。岂料宋太宗却依旧阴沉着脸责问说: “久旱不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吓得李昉和宰相张齐贤、参知政事贾黄中、李沆既惭愧又恐惧,慌忙上表引咎自责。
皇帝的喜怒就是这等难以捉摸,真所谓伴君如伴虎! 早已饱尝伴君苦果的李昉不由得做起了急流勇退的打算。
淳化四年(993)初,李昉就以家门连遭不幸的理由上书辞职。起初宋太宗还降诏挽留,并遣张齐贤等当面宽慰,请他继续上朝视事。到了十月,宋太宗便开始命翰林学士张洎起草李昉罢相的制词了。
张洎是南唐旧臣,做过南唐的知制诰等官。他少有俊才,博学善文,是李煜最宠信的人物,朝中事无大小都与之商议。投宋后,在李昉交游的一帮南唐文人中,张洎又与李昉关系最密切。正因为如此,精明的张洎也就非常清楚李昉第一次被罢相的内幕。这次按照宋太宗的本意,原想是把李昉罢相后,升官为尚书左仆射的,但张洎为了洗刷自己,表明自己和李昉并不是趣味相投的“朋党”,竟反过头来大说李昉的坏话: “去年旱蝗成灾,近来又霖雨不止达百余日之久。李昉身为宰相,不能燮理阴阳、调节气候,致使天灾不断,他又不能引咎自责,主动退位,象这种人反而让他升任百僚之长的左仆射之职,怎能砥励群臣的尽忠之节?对他应加黜削、以儆为臣才是!”
对于张洎的这种论调,深谙南面之术的宋太宗却很愿意听,随即收回了为李昉升官的成命,但他觉得李昉毕竟不像张洎说得那样可恶,实在找不出多少可以将他降职的理由,便仍旧保留了他右仆射的职位。
不过,经张洎之手起草的制词语气可就不像贾黄中那样温和了,还是对李昉责备了一番,说他自从当了宰相,毫无建树,既长期壅闭了国家教化之道,又深深辜负了皇帝的望治之心,把他说成尸位素餐的“具臣”。
李昉就这样最终告别了他的宰相生涯。
三
李昉两次拜相,先后共达8年之久。他当宰相始终战战兢兢地躲在宋太宗的权威的影子之下,谨小慎微,循规蹈距,勤政有余而建明不足,基本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赫赫政绩。
例如,在用人方面,李昉也谨慎地处理得十分周全,从不敢自作主张。每逢碰上有向他表白自己,以求进用的,他即使知道此人是可造之材,也总是先故意严肃拒绝他的请求,然后再小心地向宋太宗建议予以任用; 如果有时宋太宗不同意,他也并不力争,而是再和颜悦色地向求进之人委婉解释。他的儿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 “用人是皇上的事,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的请求,这是我收买人心,让他感念我的恩德,所以要严肃拒绝他,使恩德归于皇上。如果没被任用的,他已经失望,我又不好言加以劝慰,就必定会招致他的怨恨。”
对于自己的孩子,李昉也从不为他们求取恩赏。在李昉做官的几十年中,唯一利用自己的地位办的一件私事,就是第二次拜相后,向宋太宗奏明自己的身世,请求给他的生身父母追赠官职。宋太宗应其请封赠其祖父李温为太子太傅、祖母权氏为莒国太夫人,生父李超为太子太师、生母谢氏为郑国太夫人。
正由于李昉为相谨慎无私,所以赢得了正直之士的尊重。在和李昉有过交往的文人中,张佖曾是李昉最不喜欢的人物。但张佖却在李昉罢相后每月的初一、十五都到李昉府上拜望他。有人问张佖: “李公向来待你不厚,你为何勤去看他?”张佖说: “我当廷尉时,李公当宰相,从未见过他为自己谋过一点私利,所以我特别敬重他。”
李昉待人厚道和善,既无害人之意,也无防人之心。早先他与卢多逊是好朋友,对卢多逊从无疑心,但卢多逊背地里却多次向宋太宗进李昉的谗言。有人告诉了李昉,李昉根本不相信卢多逊会这样做。后来卢多逊被流放,李昉当了宰相,宋太宗和李昉谈起卢多逊的事,李昉还委婉地替卢多逊解释回护。宋太宗冷笑一声,说: “卢多逊平时可是把你毁得一钱不值哩!”李昉目瞪口呆,这才信以为真。
后晋朝廷中有个宰相名叫李崧,与李昉同宗、同里,时人称李崧为东李家、李昉为西李家。后汉末年,李崧被诬谋反处死。其子李璨在宋太宗时任苏州常熟县令,进京赴调,李昉上疏替李崧鸣冤,还说: “周太祖已为李崧昭雪赠官,归还其田宅,并授其子李璨官职。但李璨快50岁的人了,仍然沉沦于州县之职,请求陛下推恩升擢。”宋太宗遂诏授李璨为著作佐郎,后来官至右赞善大夫。
淳化五年(994),李昉已有70岁高龄,在他的上章请求下,遂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但宋太宗仍然保持了对他的尊重,每逢重大的朝会宴集活动时,都邀请他参加,并令他和宰相们坐在一起,每年给他的节日赏赐也十分优厚。
至道元年(995)正月元宵节,宋太宗登乾元楼赏灯,召李昉赐坐于身边,亲自给他斟酒,为他添菜送果。宋太宗望着京城万家灯火、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甚为得意,指点着楼下坊巷里舍,说要开拓成通衢,建成长廊。并说: “后晋、后汉时的君臣昏聩猜忌,枉害善良,民不聊生,即使想着对京师胜地有所营缮,又哪里顾得上呢!”饱经世故的李昉非常知趣,忙迎合道: “晋、汉之事,都是臣亲身经历过的,岂能与圣朝同日而语! 像今天这种四海清晏、民富国强的景象,都是陛下勤政忧民的结果!”宋太宗更加洋洋得意地说: “勤政忧民,是帝王应该做的。朕不以繁华为乐,只是以民安为乐而已。”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昉的奉承之言是如此的动听悦耳,宋太宗禁不住又对周围的其他大臣说: “李昉为朕效劳,两次任相,始终没做过一件伤人害物之事,他理应享受今天这样的优待,他真可以称得上是善人君子啊!”
李昉出身于官宦世家,过惯了富贵生活,他自己又长期官居要职,俸禄优厚,因此生活十分优裕。他在开封修建的宅第占地广大,有亭园别墅之胜景,闲暇之时,他经常邀请故人亲友宴乐其中。致仕后,李昉又打算邀集8位年老同僚加上自己,在家中举行一次盛大的“九老之会”。这8位老人是79岁的吏部尚书宋琪、75岁的左谏议大夫杨徽之、76岁的郢州刺史魏丕、80岁的太常少卿李运、71岁的水部郎中朱昂、79岁的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85岁的太子中允张好向、78岁的僧人赞宁。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四川爆发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也达到了声势浩大的高潮,这种歌舞升平的“九老之会”显然不合时宜,李昉只好取消了计划。这说明在宋太宗、李昉君臣相互标榜的繁华胜景的背后,社会矛盾依然是十分尖锐的。
李昉患有心脏病,基本上几年就犯一次,每一次发作,都要一年多才会痊愈。人们议论起来,都认为他是典掌诰命30余年,勤劳思虑造成的。等到做了宰相,政绩虽然不多,但李昉愈益兢兢业业勤于职守,因此病根始终未除。
至道二年(996)十一月,李昉陪宋太宗到开封南郊举行祭天大礼。行礼完毕,李昉向宋太宗进贺,按规定既要伏拜,又要舞蹈,突然一不小心,跌倒在地,心脏病又猝然发作。官员们立刻将他搀扶上车护送回家,卧床数日而死,终年72岁。宋太宗特赠其为司徒,谥号文正。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昉简介 李昉是怎么死的 李昉怎么读 李昉是怎样的人
本名:李昉 别称:李文正 字号:字明远,一作明叔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深州饶阳 出生时间:925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996年2月22日 主
五代十国人物本名:邓洵美别称:高中探花民族族群:连州主要成就:答同年李昉见赠次韵邓洵美相关作品《答同年李昉见赠次韵》词场几度让长鞭,又向清朝贺九迁。品秩虽然殊此日,岁寒终不改当年。驰名早已超三院,侍直
四大类书宋太宗、真宗时期,命朝臣编撰了四部大类书。一为《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兴国二年(977)李昉等奉诏撰集,次年书成进表。收汉至宋初杂史、传记、小说等资料,引书470种,分神仙、女仙、道术、方士
《文苑英华》,中国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20余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雍熙三年(986)完成。宋真宗赵恒时曾进行几次修订。宋孝宗赵昚时又
问李、欧阳之事迹李昉,字明远,宋饶阳人。仕汉、周归宋,三人翰林,太宗朝拜平章事。端拱初,边警急,诏群臣各进策。防引汉唐故事,以屈己修好、弭兵息民为言,时论称之。防性和厚。在位无赫赫称。奉敕撰《太平御览
试述宋代小说之著者此时小说卷数繁重者,则有李昉等之《太平广记》;有闲适之趣者,则有欧阳修之《归田录》。他如司马光之《涑水记闻》,邵伯温之《闻见录》,亦负盛名。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