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文天祥生平简介?文天祥历史评价?

Posted 丞相

篇首语:人还是要乐观,心碎了就对自己说,碎碎平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文天祥生平简介?文天祥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文天祥生平简介?文天祥历史评价?

文天祥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有个富川镇,富川水如带,绕镇而过; 镇北是颇有丘壑之胜的文山。

镇上有个文姓人家,家有一些田产,佃与人种。主人叫文仪,字士表,人称“革斋先生”。文仪好学,嗜书如命,读起书来,废寝忘食。家里有丛竹子,爱竹的文仪在竹林旁筑了间书斋,号曰“竹居”。晚上孤灯如豆,熬到深夜; 有时黎明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研读。文仪兴趣广泛,涉猎经史、诗文、地理、医药、卜筮。那些他喜欢的书,都逐字逐句地抄写下来,积下了上百册的抄本。平时与人谈论,广征博引,某事见哪书哪卷,都能随口讲出。在学风上,他鄙薄泥古不化,主张推陈出新。“革斋先生”的“革”字,便意蕴“革新”,他把这个字刻在玉佩上,以表心志。

文仪好交游,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来者身份无论亲疏贫富,都热情款待。孤贫的戚友,家有丧事买不起棺材,他解囊相助; 没有丧服,他捐资购置。他常邀友人作文字之游,得意时纵情歌唱。

文仪娶泰和(今属江西)梅溪曾家二女儿曾德慈为妻。22岁上,也即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文仪喜得贵子,取名云孙。翌年,又得一子,取名璧。此后,曾氏又生了二子三女。

文仪对孩子们的教育抓得很紧。他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那“竹居”便是文家父子朝夕读书练字的地方。每得到一本书,文仪先让长子云孙诵读,读完了,让他教给弟弟们。白天教授的课,到晚上便进行考查。读,背,提问,直到孩子们领会为止。有时夜深了,考查还在进行。打个嗑睡,他便怒喝、训斥一通。

妻子曾氏,也时常讲些精忠报国的故事给孩子们听。

文仪也曾给孩子们延聘名师曾凤等来家里教授。日子一长,经济拮据,请不起老师了,文仪只好自己来教。

在严父慈母的教育下,诸子长进很快。

云孙长大了,朋友们送给他一个字: 天祥。

18岁那年,天祥去庐陵城参加全县学子的考试,他作了一篇《中道狂狷,乡原如何》的文章,获得第一名。只是此文失传,今已不可得知。

庐陵县的学宫中祭祀着乡贤,天祥瞻仰他们的遗像。当看到本朝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时,崇敬备至,叹道:“我身后如果不能和他们并列,便不是个男子汉!”

天祥下定决心,要像欧阳、杨、胡那样,生为人杰,死享英烈。

两年后,天祥入吉州白鹭洲书院就学。

白鹭洲书院是都昌(今属江西)人江万里于淳祐元年(1241)创立的,位于吉州城东的白鹭洲上。当时的“山长”(书院里主持讲学的人)是欧阳守道,也是吉州人,淳祐元年进士,学问广博,注重德行,号为“儒宗”。守道山长治学,强调经世致用,鄙夷高谈阔论。在这一点上,天祥颇与山长同,故最受山长宠爱,悉心为他指点迷津。

天祥在白鹭洲书院住了几个月,被选为吉州的贡士,弟弟文璧也入选。

吉州贡士的名簿上写的是“天祥”,没写他的名“云孙”。这大概是个误会。但名簿既上了朝廷,便不可更改了。于是,便以字为名,另取字曰“履善”,而那“云孙”则算做小名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文仪带着两个儿子去临安。临行,天祥赋《次鹿呜宴诗》:

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

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

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

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称正平。

他认为真正的光荣,不是登科中试,而是“清节”。这是他流传迄今的第一首诗。

翌年开春,兄弟俩参加礼部的考试。二月初一开榜,哥俩皆中。五月初八,理宗在集英殿举行殿试,试题长达586字,大半都是空话,主要是问为什么天灾人祸不断,人才匮乏,士习浮华,国用殆尽,兵力衰弱,盗贼横行,边患危重?已中了礼部试的人要就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陈述自己的看法、建议。

考前两天,天祥罹病。初八这天,勉强支撑着去应试。进场时拥挤,出了一身汗,觉得好了许多。拿到题目,挥笔写道:

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 人才之乏,士习蠱之也; 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 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

他一口气写了9300余字,连草稿也没打。

写好呈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都密封起来,答卷另有人誊录一遍———这是防止考官评阅时徇情取舍。

考官姓王名应麟,庆元(今广西宜山)人,淳祐元年进士,博学多识,著有《深宁集》、《困学纪闻》、《玉海》等23种。王考官评审诸考生的卷子,列出名次,奏上理宗皇帝。

理宗御览考卷, 特别欣赏第七名考生的卷子, 擢为第一。王应麟把卷子拿来细读一遍,叩谢道: “恭喜皇上得一才士!”

五月二十四日,理宗皇帝御殿“唱名”———高声呼叫及第者的名字: “文天祥!”殿上一声传呼,殿下一声声接传。新科状元的桂冠落在了21岁的天祥头上。理宗玩味着天祥的名字,道: “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因理宗有此一语,朋友们便给天祥又起了个字“宋瑞”。

接下来唱了600人的名。他们当中出了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22名谢枋得,第27名陆秀夫。但文璧殿试落第。

新科状元出宫,回下榻的客寓,金吾卫士7人扈从,前面有4人呼喝清道,煞是威风。市民纷纷涌来观瞻。

及第的进士们要参加一系列的宴集活动,新科状元当然是大出风头的了。天祥抱着愉快、感激的心情出席了理宗皇帝亲临的“闻喜宴”,向理宗献了一首谢宴诗:

于皇天子自乘龙,三十三年此道中。

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

但坚圣志持常久,须使生民见泰通。

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惟有厉清忠。

不幸的是,天祥的父亲文仪病了。到二十八日,即天祥中状元的第四天,病情恶化,一命归天,享年42岁。六月一日,哥俩扶柩南归。按封建礼教,天祥要在家为亡父守丧三年。他没有做上官,但并不惋惜。

“三年之丧”实际上是2年60天。宝祐六年(1258)八月,天祥孝服除去了,有人劝他给宰相丁大全写信,要求出来做官,他道: “何必这么汲汲于做官呢?”吉州地方官想代他申请,也被他拒绝了。

开庆元年(1259),天祥陪伴弟弟文璧进京应试。文璧中了这科的进士。五月二十八日,天祥被授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的官位。以京官充任判官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案牍文书。由于一些谢恩等手续的耽误,他迟迟未来上任。

就在这时,风云突变: 九月初三,蒙古军队在黄陂(今属湖北)突破长江天险。翌日,忽必烈率蒙军主力渡江,进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宋朝廷惊恐万分。理宗于九月十八日下诏责己,勉励各路军马奋力作战; 罢免奸相丁大全,起用贾贵妃之弟贾似道为相,督军迎敌。内侍董宋臣劝理宗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因为四明靠海,一旦敌兵逼近,可以乘船下海。当年金兀术渡江,宋高宗就是这样做的。胆怯的理宗皇帝动心了。

对皇帝来说,这“走”字不失为保全性命的上策。但对社稷江山来说,却极为不利。皇上一逃,人心动摇,国都临安难保。滞留京师的天祥上疏理宗,请斩董宋臣以安民心。奏疏呈上去了,如泥牛入海,不见消息。天祥为理宗皇帝庇护董宋臣而愤懑不已,但又无处发泄。

十二月初一,鄂州前线传来喜讯: 蒙古兵北撤。原来,蒙古人的大汗蒙哥率军进攻四川,死在合州(今四川合川)城下,一些蒙古贵族欲立阿里不哥为大汗,忽必烈闻讯,无心再战,与贾似道讲和,北撤回去争夺汗位去了。

临安城内欢声雷动,理宗下诏改元“景定”,王公贵族放下心来,纸醉金迷的生活又开始了。

景定元年(1260)二月,天祥改任为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他不去就职,请求“祠禄”。祠禄是主管宫观(道教寺庙)的官,实际上不管事,只拿俸而已,是优待那些退休、罢官的官员的职位。文天祥要求做此类官,分明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为伍。朝廷依他所请,派他主管建昌军的仙都观。次年十月,委任他为秘书省正字,掌校正典籍,再三推辞不脱,于翌年就职。至此,文天祥算是真正地步入仕途了。

他做了一年多的京官,景定四年十一月,出知瑞州(今江西高安)。次年,理宗驾崩,度宗即位,文天祥被提升为江西提刑———全称叫“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刑狱、监察,兼司农桑。就职不久,有个叫黄万石的御史奏劾他不称职,办事不力。度宗也不问青红皂白便诏罢天祥的官。

那些对廉洁自守的文天祥不满的人,又乘他的伯祖母梁夫人去世之机,捏造罪名,想把他的名声搞臭。

梁夫人乃文天祥祖母,文仪是她的次子,出嗣给叔父为子,于是梁夫人便成文仪的伯母。梁夫人丧夫后,改嫁刘家。文仪长大后,把她接到家里居住,但同刘家的人仍经常往来。咸淳元年(1265),梁夫人病死。她已是刘家的人了,故文天祥没有戴孝守丧,只是申请解官服心丧。

一些人抓住这一点大造舆论,说文天祥违背礼教,不为祖母服丧。他们还编了一本叫做《龙溪友议》的小册子,印了上万本,到处散发。一些不明真象的人唾弃文天祥的为人。

在这种局面下,文天祥的老师曾凤、欧阳守道挺身而出,分别写了《详目》、《或问》,替文天祥辩白,说梁夫人从改嫁那天起,就是刘家的人了、文天祥只能服心丧。

诽谤被粉碎了。但文天祥受的刺激很深,一时心灰意冷,打算退出官场,做个隐士。

他在家隐居了两年,咸淳三年(1267)九月,朝廷又起用他为吏部的尚左郎官,他推辞不掉,于十二月去临安就职。

文天祥再次步入仕途,等待他的仍是打击、诽谤,他每做一个官,总有人来找他的麻烦,而往往是诽谤者得胜,文天祥被罢官。出任尚左郎官不到两个月,便于咸淳四年正月被弹劾免官。这年冬天,朝廷刚发表他为福建提刑,就有人出来攻击,朝廷收回了命令。咸淳五年三月,江万里出任左丞相,他很器重曾在白鹭州书院学习过的文天祥。四月,起用文天祥为宁国(今属安徽)知府,十一月到任,寻改为军器监,掌缮治兵器,兼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等职。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经书史传,并备顾问应对。学士院,掌起草诏令,并备咨询。学士阙,由他官暂理,叫权直。玉牒所,绍兴十二年始置,掌修《玉牒》———皇帝的编年史。

咸淳六年六月,文天祥在学院当值。太师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假意上书要求退休,度宗皇帝让文天祥起草诏书,挽留贾似道。那贾似道权势显赫,连度宗皇帝都是他拥立的。他住在西湖葛岭,深居简出,军国大事,官员的任免,都要送到他家里审批。他大权在握,却又装腔作势地要退休,度宗皇帝也明白他的意图,总是下诏褒美他的功绩,加以挽留。文天祥起草了两篇稿子,一篇说去职违众人之心,一篇说大臣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不能因为有点病就退休。按惯例,稿子要先送贾似道过目,他同意了才呈给度宗看。文天祥既没说一句恭维的话,又把稿子径直送给了度宗。贾似道大为光火。结果,他拟的两稿都没有用。过了一个月,他便被弹劾免职了。

这回,文天祥决心退隐了。他在文山建造房舍,想沐浴清泉,坐卧树下,畅饮醇酒,悠闲自在地消磨岁月。

但是,咸淳九年正月,朝廷又任命他为湖南提刑的诏令下达了,文天祥只得打点行装上路。他到职后,处理了一批案件,协助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江万里镇压秦孟四起义军。这年冬天,他上书请求调回江西本省,以便侍奉老母,朝廷发表他为赣州(今属江西)知州。次年正月,他便回江西去了。

暮春三月,文天祥到了赣州(今属江西)上任。七月,度宗驾崩,嘉国公赵隰即位,是为恭宗,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道清临朝。九月,从前线传来消息: 忽必烈大汗命伯颜以丞相身份督率20万大军从襄阳(今属湖北)出发,兵分三路,沿江水南下。十二月,元军突破长江天险,攻占鄂州。宋军溃败,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朝廷一面敦促贾似道出兵御敌,一面下《哀痛诏》要各地起兵勤王。未几,文天祥又接到下达给他的专旨,任命他为江西提刑,要他速起兵赴临安勤王。

接到专旨的第四天,文天祥传檄江西,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义军,其中有他的棋友刘洙,有江西的地方官尹玉、张云,有同乡邓光荐,也有妹夫彭震龙。文天祥带头捐出家产充军费。

四月一日,大军开拔,抵达吉州,接到太皇太后的诏令:留屯隆兴府(南昌)。

这是那个黄万石捣的鬼,他奏报朝廷,说文天祥的军队乃乌合之众,朝中也有人随声附合,说文天祥太猖狂。太皇太后立即降诏,派人快马加鞭,阻止文天祥入京。

文天祥勤王受阻的消息传开,舆论大哗。朝廷迫于舆论的压力,准许文天祥入京。但朝廷却派他去做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知府。他还未动身,朝廷便追封叛将吕文焕的哥哥文德为义郡王,擢他的侄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想以此来讨好叛将。文天祥上书,请斩吕师孟以明抗元决心,振作士气。但奏本送上去了,宛如石沉大海。文天祥见状,领了兵马,赶去平江。

文天祥到平江不久,朝廷派将官张全领兵2000,增援吃紧的常州。文天祥分兵3000,让朱华、尹玉统领一同前去。他们在五木(今江苏常州东)与元兵遭遇。朱华、尹玉率兵奋战,张全却隔河旁观。义军以寡敌众,支持到晚上,一支元兵迂迥过来,把尹玉所部500人围住。张全乘夜遁逃,朱华立脚不住,也往东撤退。尹玉孤军恶战,杀敌无数,除4人突围外,其余全部战死。尹玉身被数创,浴血苦斗。元军不敢和他交手,拿4根长枪架住他的头颈,用棍击死。

五木一战,江西义军威名大振。文天祥上书,请斩临阵逃跑的张全。结果,朝廷姑息了事。

伯颜留下一支兵看住江北扬州等地的宋军,主力兵分三路,进取临安。朝廷闻讯大惊,急令文天祥移守独松关(在浙江余杭西北独松岭上)。这是错举,平江重地,一旦失守,关系重大。但朝廷连下三道诏令,敦促文天祥速速前往。文天祥留下一支兵守平江,自己引兵奔独松关。他还没到,独松关便失守了。文天祥只得退入临安。

临安城中一片混乱,左丞相留梦炎溜走了。右丞相陈宜中与太皇太后想请降苟安,他们任命文天祥为签书枢密院事,负责军事机密。不久又委任他为临安知府。文天祥知道,临安是保不住了,他建议把三宫(太皇太后,皇帝,皇后)南迁,作保卫南方的打算。但陈宜中想求和,怕此举惹怒元军,说他们求和没有诚意,没有采纳。

到正月初五,朝廷大官逃得差不多了。那天发表吴坚做左丞相时,偌大的殿上,文官只有6人!

初九,称臣表正式送出了。文天祥作了最后一次抗争,但无人理睬。

正月十八日,元兵三路大军抵达盕亭山,距临安30里,哨马一直放到临安北门外。文天祥和力主抗战的张世杰将军建议移三宫下海,背城一战。但太皇太后和陈宜中不愿抵抗,派一名御史把传国玺和降表送到元营。伯颜接了玺表,命陈宜中来营接洽。当夜,陈宜中逃走。张世杰不愿投降,扬帆出海,往南去了。

十九日,元兵一部进驻临安城外的教场。陈宜中跑了,左丞相吴坚年老懦弱,国事没人主持,太皇太后便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元军催人去洽谈投降事宜,几个大臣谁也不肯出头,异口同声地推举文天祥去。

二十日,文天祥和吴坚等4人进了元营,他想借此行探听一下元军虚实,回来再作打算。见了伯颜,他一口回绝投降一事,说那是前任丞相干的,他一概不知。他要元军退到平江或嘉兴(今属浙江),然后双方再举行会谈。文天祥态度强硬,慷慨陈辞,威然不可犯。

伯颜等人还未曾见过这等刚强的人物,很是钦佩。

会谈僵住了,因为元军决不会撤退至平江或嘉兴。

伯颜一伙密谋一番,请宋使进帐,派降将程飞鹏随同吴坚等去临安见太皇太后,要她投降,留文天祥在营,待程飞鹏回来,再作商议。文天祥抗议,要回城,伯颜不听。

一夜过去了。二十一日,奸臣贾庆余乘文天祥扣留之际,代文天祥做了右丞相。他和吴坚等备下正式的降表,送进元营来。

伯颜请文天祥进帐,说太皇太后已下诏纳降了。文天祥怒斥在场的贾庆余,责斥伯颜不守信用。降将吕文焕出来打圆场,被文天祥骂作“乱贼”。他的侄儿吕师孟也来了元营,这时也上前道: “丞相上疏要杀师孟,奈何不杀?”

“你叔侄降北,不曾杀你,是本朝失刑。我不能杀你叔侄,实乃憾事。你叔侄要杀我,正是成全我做大宋的忠臣!”文天祥道。

吕师孟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旁边的蒙古将帅见了,更加钦佩文天祥。伯颜打定主意,扣压这个人才,劝他投降,为元朝效力。他命万户忙古带、宣抚唆都办理此事。

忙古带、宣抚唆都百般劝降,封官许愿,文天祥皆不为所动。

元人无奈,决定押着文天祥北上。

景炎元年(1276)二月初九,宋“祈请使”去向元帝祈请,文天祥被押上船,随行的有杜浒、余元庆等12人。

文天祥不断盘算,寻找时机逃脱。

船沿运河北上,至镇江暂住。文天祥借住在一个叫沈颐的家里。元军派了一个王千户看守文天祥,此人凶狠,日夜监视,文天祥不敢轻举妄动。

杜浒和余元庆两人还较自由,他俩天天出去活动。余元庆是真州(今江苏仪征)人,距镇江不远,人地较熟。但胆识不及杜浒。

要逃得有船,但所有船只全部被元军扣压。杜浒整天找人闲谈,结交了一个老兵,他熟识道路,届时可领大家抄小路到江边。还结识了一个专管查夜的刘百户,多用银两,刘百户贪财,答应随时差人提官灯来接,可不受宵禁的限制。但船还没有找到。

余元庆天天在街上游荡,希望碰上个熟人。二十九日这天,他果真遇上一个老朋友,说在元军管船。余元庆大喜,便托他设法,答应送他1000两银子和承宣使官职(一种加给武官的虚衔)。那人慨然道: “我为宋朝救一位丞相,好去建功立业,赶走敌军,要钱做什么?但求丞相批张文书,太平之后,好去拜见。”

事情谈妥了。不料,这天中午,元军派人来通知,说要马上过江去瓜州(今江苏邗江南)。文天祥大惊,推说还未来得及打点行装,答应明天动身。好在元军催得不紧。情况有变,文天祥决定当天夜里行动。

文天祥推说买酒辞别乡土,请房东和王千户吃酒。王千户见天色已晚,城里城外兵马众多,也就放心吃喝起来,喝得酩酊大醉。

乘王千户睡过去了,文天祥正要动身,一个仆人跑来报告,说那领路的老兵胆怯了,喝酒装醉,他妻子起了疑心,再三盘问,要唤起四邻。杜浒考虑了一下,吩咐他们把老兵带来,一旦老兵真干上了,他妻子投鼠忌器,也就不敢声张了。老兵一到,杜浒把300两银缚在他腰里。老兵见状,只得硬着头皮干了。

刘百户手下的人把官灯送来,一行人出了门,跟着老兵向江边走去。到了江边,却不见有船。余元庆盙水沿江寻去。过了一会儿,一只水船划来。原来,船停在一里多外。文天祥一行上了船。

江面上到处都是元军的船只,他们只得硬着头皮在它们中间穿梭行进。有只船上的元军起了疑心,想追击,但船搁浅了,动不了。文天祥一行摇船急行。

走了大半夜,在离真州5里处上岸,向真州走去。

真州守将苗再成热情地款待文天祥一行人。但到三月初三,文天祥出城视察防务,苗再成却把他关在城外,不准他入城。

原来,元营发觉文天祥逃走,一面四下搜捕,一面用反间计,企图借刀杀人。驻扎在扬州的大将李庭芝从俘虏口中得到有个丞相往真州赚城的情报,他本来也不大相信文天祥会那样轻易地脱身,便断定文天祥已经叛国,到真州是来赚城的。他致函苗再成,要苗再成杀了文天祥。苗再成心里踌躇,决定先把文天祥关在城外,看他怎样举动。

文天祥一行在城外徘徊,忽有苗再成的两个姓张、徐的小头目率50人前来,说是奉命护送,问文天祥要去哪里。文天祥决心到扬州去见李庭芝,剖明心迹。张、徐多方试探,见文天祥执意要去扬州,才说他们是奉命来试探的,若发觉文天祥有叛国的迹象,当场格杀。他们护送了一段路,便回去了。

到了扬州城下,文天祥踌躇起来,担心李庭芝不信他的话,把他杀了。杜浒等人也坚决反对进城。余元庆引了个卖柴人来,说他家离此20—30里,暂去躲避一下。但当文天祥等人上路后,他却和另外3人溜了。

他们向卖柴人家走去,道路崎岖,腹中饥饿,走到一个土山上,他们实在走不动了。山上有个没了屋顶的破房子,四面颓垣,象个围子。卖柴人自告奋勇去扬州籴米,文天祥等人进了土围子歇息。

元军习惯每天上午出哨,过午即归。眼看日过中午,文天祥等人放下心来。

突然,外面马嘶人喧,从墙缝望去,元军大队骑兵从东面过来,向西开进。文天祥等人大惊。这土围矮小,只消往里看一眼,便什么都完了。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紧靠墙壁伏在地上躲藏。

这支元军正是押送宋朝“祈请使”的那支。好在这时风雨大作,元军急于赶路,无暇旁顾,他们才幸免于难。

天黑了,进城买米的那个卖柴人失约不来,文天祥他们下山,进了一所古庙歇息。刚进庙还没坐定,进来几个樵夫,他们说元兵迫近扬州,扬州城午后便闭门了,文天祥等人才知那个卖柴人被关在城里,出不来了。

樵夫们很热情,喊文天祥他们一同用餐。文天祥把自己的境遇如实说了,请樵夫们帮忙,送他们去高邮(今属江苏)。樵夫们爽快地答应了,领他们去贾家庄休息一天。当天夜里,他们在向导的领导下,启程去高邮。走了一夜,天亮时与一支元兵遭遇,文天祥等人躲进一丛竹林。元兵来搜索,捉去几个人,文天祥幸免于难。元兵走了,他们继续赶路。又碰上一群樵夫,他们慷慨相助,弄来一只大竹萝,让文天祥坐在里面,几个人轮流抬着他走。

到了高邮,文天祥没进城,绕城直取泰州(今江苏泰县)。二十四日,抵达通州(今江苏南通),知州杨师亮把文天祥接去州衙安歇。他在通州住了半月,把一路上写的诗编辑成《指南录》,并作了一篇序。半月后,渡海南下。五月二十六日,到了福州。在福州即皇帝位的端宗任命他为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结束了逃亡生活,率领军民进行抗元斗争。

在福州成立的瑞宗小朝廷,操持在左丞相陈宜中手里,临安城是在他手上丢的,他不愿让其他人去收复失地,那样,更显得他无能。文天祥无事可做,便继续整理编次《指南录》。他觉得在通州做的那篇序不够痛切,又写了一篇后序。四卷《指南录》和两篇序文,皆为千古绝唱。

七月十三日,文天祥离开福州,去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号召四方起兵。各地纷纷响应。

经过一番准备,景炎二年(1277)五月中旬,文天祥麾军越过南岭,反攻江西。江西士民奋起响应,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龙、孙卓也在家乡起兵。文天祥驻扎于兴国(今属江西)指挥反攻。一些州县光复了,江西局势为之一变。

元廷震恐,立即以李恒为元帅,率精兵赶赴江西增援。义军虽然英勇,但都是临时聚集起来的,没有战斗经验,不是元军的对手。元军连连得手,直取兴国。文天祥率部退避。

八月十七日,文天祥走到庐陵东固方石岭,被元军追上了。老将巩信率数十名士兵扼住山口,掩护文天祥撤退。他们死战不退,元军疑是伏兵诱敌,不敢贸然强攻,退到岭下,用箭猛射。巩信等人连中数箭,或坐或靠在石山,岿然不动。元军绕道从小路登上山,才发现守山的义军都是死人。

文天祥率部走到空坑,人困马乏,只得歇息。次日凌晨,元军追来,文天祥仓皇出走。

他的部下有个叫赵时赏的,是宋朝宗室,坐着一顶轿子,被元军追上,元军见轿中人是个大官,喝问是谁,赵时赏道:“姓文。”元军把他当成了文天祥,押着他去主将那儿领赏,没心思去追别人了。经过多方询查,他们才知道不是文天祥,就把他杀了。

文天祥的家属随军行动,空坑一仗,除12岁的长子道生侥悻脱身外,妻欧阳夫人,次子佛生,女儿柳小娘、环小娘,皆被元军俘获。

赵时赏冒名顶替,使文天祥得以脱身。他退到汀州(今福建长汀),又转移到循州(今广东龙川),屯兵南岭(在今广东永安东南),作重整旗鼓的打算。

他在南岭过了冬天。次年二月进兵海丰(今属广东)。到五月中旬,得知端宗已于四月十六日病死,群臣拥立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驻跸广州湾中的砜州。陈宜中逃走,张世杰、陆秀夫执政。六月中,赵昺政府迁往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文天祥也于十一月中移屯潮阳(今属广东)。

元军在主帅张弘范的指挥下,海、陆两路南下广东,进击宋朝残部。文天祥闻讯,奏告赵昺政府早做准备,他自己率部于十二月十五日撤出潮阳,二十日到了海丰北面的五坡岭,安营做饭。有个叫陈懿的惯匪引元军轻装追袭,在午时追上五坡岭。文天祥正在岭上和幕僚吃饭,措手不及,一同被擒。

被俘的时候,文天祥取出身上携带的冰片,吃了两片左右,想一死殉国。谁知药力无效,昏眩许久,却没有死。

元军把他押去潮阳,去见元帅张弘范。元官吩咐他见了元帅要跪拜,文天祥严辞道: “我不能跪。我见过伯颜、阿术,都不过作了揖而已。”

“哪有不跪的道理?”元官倒惊异了。

“我能死不能跪。”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

那元官没法,去向张弘范请示。张弘范在临安皋亭山大营中见过文天祥,领教过他那种铁铮铮的大丈夫气概,知道无法使他屈膝,便道: “杀了他,反而成全了他的名声,不如待他以礼,我也可落得个美名。”遂礼见文天祥。

祥兴二年(1279)正月初六,张弘范的部队乘船向厓山开进,文天祥也被押着随行。十二日,船队驶到零丁洋,文天祥心潮起伏,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船过零丁洋,距厓山不远了。十三日,元军进抵厓山附近,张弘范妄想不战而下厓山,派张世杰的外甥去劝降,被张世杰拒绝。张弘范又命一个姓李的军官,去劝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我自己救不得父母,岂能劝别人背叛父母?”文天祥道。他抄了《过零丁洋》诗,交给姓李的算是答复。

招降不成,张弘范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元军与宋军对峙22天。二月初六,元军在补充了兵力后,向厓山发动进攻。一天恶战,宋军溃败,陆秀夫把9岁的小皇帝赵昺背在身上,跳入大海,壮烈殉国。张世杰带着一部分人突出重围,在海陵山(即海陵岛,今属广东阳江)招集旧部,突遇飓风,战船被风浪打坏。他端坐船中,溺死于大海。

宋王朝结束了,文天祥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押解北上。两次自杀未成。十月初一,被押入燕京(今北京),囚禁在“会同馆”。

元朝统治者对文天祥十分优遇,待以上宾,不断派人劝降。来的第一个劝降使者是那个临安危急关头私逃的丞相留梦炎,被文天祥骂了个狗血喷头。第二个是被俘的宋恭帝赵隰,他不过是个9岁的孩子,元朝统治者想利用君臣关系,叫文天祥投降。面对旧君,文天祥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只是连声道: “圣驾请回!”再也不讲别的。

两个说客都没完成使命,宰相阿合马亲自出马了。他来到“会同馆”,在大堂坐定,传呼文天祥来见。文天祥坦然而入,作了个揖,坐下来,昂首挺胸对着阿合马。

“你知我是何人?”阿合马盛气凌人地问。

“刚才听说,是宰相来了。”文天祥道。

“既知我是宰相,何以不跪?”

“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为什么要跪?”

宋朝已经灭亡了,文天祥还口口声声称“南朝宰相”,阿合马反诘道: “那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南朝早一点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得南方,南人也不会到北方来!”文天祥正色道。

阿合马见文天祥无所畏惧,不禁骇然,对左右的人说:“此人死活还在咱们手里,却……。”

文天祥不等他说完,毅然道: “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在你们手里,不在你们手里!”

阿合马无可奈何,站起来走了。

诱降不成,元朝统治者决定使用暴力迫使文天祥屈服。初五日中午,文天祥被移送兵马司衙门,戴上枷,绑住手,拘禁在一所空屋里。外面戒备森严。

关了一个多月,十一月初九,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审讯。但文天祥仍不肯低头,元朝统治者只得再把他关进牢房。

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亲自会会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入皇宫,见了忽必烈,也只作了个揖。忽必烈让人传话:“你在这里日子久了,如能改初衷,做大元朝的忠臣,中书省有你一席。”

“天祥乃大宋状元宰相。大宋亡了,天祥唯有一死!”

忽必烈让人问: “那么你希望怎样呢?”

“一死而已,别无所望!”

忽必烈也无法让文天祥屈服,只得批斩。

十二月初九,持刀举枪的元兵押着文天祥走向柴市刑场。那柴市在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是元朝的刑场。文天祥的衣带上写着他临终遗言: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其赞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燕京百姓听说要杀文丞相,纷纷拥向柴市。监斩官怕百姓闹事,忙令人高声宣布: “文丞相南朝忠臣,皇上让做宰相,文丞相不愿,所以听从他本人的意愿,赐他一死,不是寻常杀人可比的啊!”

时辰到了,监斩官作最后一次努力: “丞相可有什么要说的?回奏还可以免死。”

文天祥怒喝道: “死便死,有什么可讲的?”他问围在身边的百姓哪儿是南方,有人指给他看了,他庄严地向南拜了两拜,昂首挺胸。

屠刀落下了,文天祥壮烈牺牲。

目睹这悲壮场面的人,无不泪下。元朝统治者虽杀了文天祥,但惶恐不安,一连好几天,燕京城门紧闭,城墙上,街道上,拿枪持刀的士兵往来巡逻。城中百姓,不准往来走动,街上行人,不得交头接耳。

文天祥死了,但英名烈魂常在。

相关参考

人物志 历史上文天祥生平事迹简介,文天祥军事才能评价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是文天祥临终前写出的气吞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的浩然正气。文天祥

历史人物 文天祥的生平经历了些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文天祥生平经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宋朝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历史书中评价其积贫积弱,但在众多史学家眼里,它却是繁荣的象征,最辉煌时GDP一度超越欧洲。英国史学家汤比因和中国

历史人物 宋朝奇女子王清惠简介 文天祥为什么会和王清惠词

  王清惠是宋朝著迷才女,南宋时期宫廷女官。王清惠文采不错,然而存世之作却遗憾的只有三首诗和一首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她的词作《满江红》。  王清惠生卒年不详,宋度宗时期为宫廷女官,位列昭仪。那个时候

宋朝奇女子王清惠简介 文天祥为什么会和王清惠词?

  王清惠是宋朝著迷才女,南宋时期宫廷女官。王清惠文采不错,然而存世之作却遗憾的只有三首诗和一首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她的词作《满江红》。  王清惠生卒年不详,宋度宗时期为宫廷女官,位列昭仪。那个时候

知名人物 吴旸谷生平故事简介,吴旸谷历史评价,吴旸谷怎么死的?

吴旸谷,字春阳。合肥人。1883年(清光绪九年)生。其父少庵,曾奉为孝廉,嫉恶清末官场腐败而不仕,以己学行督励诸子。吴旸谷幼承父教,读书不屑于科第功名,着眼于民族大义,治世经略,尤慨慕岳飞、文天祥之浩

历史人物 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简介

宋朝人物本名:文天祥别称:原名云孙字号:宋瑞,一字履善、文山、浮休道人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吉州庐陵出生时间:1236年6月6日去世时间:1283年1月9日主要作品:《文山诗集》、《指南

历史人物 国军中当代文天祥齐学启,被俘后宁死不降,日军排队敬礼.齐学启的生平简介

说起中国远征军,您肯定知道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将,那么齐学启呢?想必就没多少人知道了。今天历史客栈之所以要介绍这个人,因为他的事迹太感人了,比上面几位名将都更值得敬重,被誉为"当代文

宋朝历史 文天祥是怎么死的

文天祥是怎么死的?英雄被自己人“劝死”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元的残酷和他的不屈和节烈,而江南故国自己人对其殉国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终被押上刑场

宋朝历史 一身正气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

宋朝历史最有骨气的文状元 文天祥从容就义

几百年来,文天祥的抗元事迹众所周知,他在受命于危难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昭然于史书。那么,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呢?文天祥是南宋状元,其才情自不必说,从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可看出文天祥这个状元名符其实。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