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旸谷生平故事简介,吴旸谷历史评价,吴旸谷怎么死的?
Posted 知
篇首语: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所获,我何以对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旸谷生平故事简介,吴旸谷历史评价,吴旸谷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旸谷生平故事简介,吴旸谷历史评价,吴旸谷怎么死的?
吴旸谷,字春阳。合肥人。1883年(清光绪九年)生。其父少庵,曾奉为孝廉,嫉恶清末官场腐败而不仕,以己学行督励诸子。吴旸谷幼承父教,读书不屑于科第功名,着眼于民族大义,治世经略,尤慨慕岳飞、文天祥之浩然正气。他从甲午战争、庚子赔款一系列事件中认识到:“清廷不足恃,国人当丞起自救。”于1903年前后,约集同学乡邻在合肥成立了“自强会”,泛览古今及欧美哲理,研究伸张民志、复兴国家的有效方略。
1904年春至上海,与高荫藻等人创办了青年学社和《警钟日报》,聘请蔡元培、秦效鲁主持教务,以研究学术为掩护,联络青年志士。由此结识陶成章、黄兴、龚宝铨、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并加入了军国民教育会。是年,前广西巡抚王之春也来到上海。王之春,湖南衡阳人,曾担任安徽巡抚,任内将安徽多处矿山出卖给帝国主义,深为安徽人民所不齿。这次他潜居上海,又大肆鼓吹联俄,散布割让东三省给俄国的谬论,引起革命党人的极大愤慨。万福华见王之春一而再地发出出卖中国主权言论,不禁义愤填膺,决心杀掉这个卖国贼,以儆效尤。决心既定,万福华便与当时在上海的革命党人林白水、吴旸谷等人开始秘密策划,由陈自新、万福华一起执行刺杀任务。万福华等探知王之春与庐江吴葆初是酒肉朋友,便以吴葆初的名义,约请王之春于11月9日到英租界四马路金谷香西菜馆二楼相会。届时,陈自新守候在二楼,只待王之春上楼,便开枪打死他,万福华则在楼梯下策应,以防万一。11月9日,王之春带着仆役乘马车准时来到金谷香西菜馆,登上了二楼,不料陈自新竟临时怯场,没有开枪。万福华在楼下没有听见动静,过了一会儿,又见王之春带着仆役匆匆从楼上走下,知情况不妙,不容细想,一个箭步奔上前去,迎面截住王之春,一把抓住他的衣袖,大声呵斥道:“王之春卖国贼!”接着拔出手枪,对准王之春扣动扳机。没想到他临时慌张,忘记把枪上的保险拨开,子弹打不出去。王之春和仆役万分惊骇,呆立在那里,木然不知所措。正僵持间,租界巡警闻风赶到,将万福华逮捕。案发后,青年学社被解散,军国民教育会上海支部遭到破坏。吴旸谷也只得离开上海,回到合肥。
1905年,在合肥绅士蒯光典的资助下,吴旸谷等五人到日本留学。吴旸谷在东京结识宫崎寅藏。这年夏天,孙中山由美赴日,筹备扩大革命组织,加紧发展革命运动。吴经宫崎介绍得与中山先生相见,当面聆听孙中山有关革命与建设国家的纲领。第二天,又在程家柽寓所同孙中山会晤。当时,黄兴、廖仲恺、胡汉民、张继、陈天华等在座,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同盟会。吴旸谷为同盟会十六个发起人之一,在同盟会成立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同盟会成立后,被推举为安徽省的主盟人。至此,吴旸谷的个人革命行动纳入了革命运动的主流之中。他从日本回到国后,先后在南京、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发展了大批同盟会员,为辛亥革命积蓄了革命力量。
1906年春,吴旸谷到南京,联络在新军第九镇中的柏文蔚、倪映典,成立了同盟会南京支部。同年夏吴旸谷还介绍了岳王会全体成员加入同盟会。到合肥后,他建立了同盟会分会组织,取名江淮别部,又称武毅会,介绍了李诚安等人入会。在芜湖,他吸收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入会,其中有安徽公学青年师生张树侯、常恒芳等多人。
1906年冬,安徽成立新军混成协,其番号为三十一协,因马、步、工、辎各兵种均需要基层军官,因此设立弁目养成所,吴旸谷闻讯迅速返回安庆,策动同志,接受训练,以便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势力。由于吴旸谷的努力,新军各部队的下级军官多数由革命同志担任。“凡在新军中,稍有知识血性者,无不收入其间。”“每宣布满人之残暴祸国,无不愤激涕零,同呼效死。”经过努力,新军中加入同盟会的共达一百数十人之多。不久倪映典等先后回皖,熊成基也到皖投军,新军中革命党人力量壮大。但是,他在新军宣传革命时,并没有将同盟会组织与岳王会合为一气,他只是与岳王会成员“潜通声气”,并没有让岳王会放弃独立性。在策划起义过程中,被安徽巡抚恩铭察觉,吴旸谷只得急返合肥,在安庆的同盟会组织受到极大影响。
吴旸谷到合肥后,出任城西学堂堂长。在城西学堂三年中,吴旸谷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不仅认真组织教学、管理行政,还亲自授课,教唱革命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的熏陶和教育,并且利用堂长这一公开职务做掩护,为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将暗中发展的几位同盟会员延聘为教师,进行革命准备工作。吴旸谷在合肥期间还倡议组织了合肥学会,作为同盟会合肥分会的外围组织,积极联络同志,宣传革命。同盟会员通过合肥学会在教育界发展力量。当时,除吴旸谷任城西学堂堂长、劝学所所长外,殷义椎担任了模范小学堂堂长兼师范讲习所所长,胡渭清担任了文昌宫小学堂堂长,殷葆田则担任了教育会会长,王善达担任自治研究所坐办兼商会坐办[1]。此外,合肥学会还组织了“暑期学术研究所”,专门联络各地有志于革命的青年学生,向他们灌输民主革命思想,引导他们走向革命。
吴旸谷在合肥期间还亲手编写革命理论的文章,油印成传单,题名为“天书”,使人携出城外,于通衢发散之。又宣传意大利复国之加富尔,并曰“中国亦有此人”。他得悉徐锡麟、秋瑾慷慨就义,悲愤交加。次年又得知熊成基起义失败的消息,他遥望安庆,吟诵出“浩荡长空一挥手,云翻雨复再来时”的警句,表示他推翻帝制百折不挠、再接再厉的决心。1908年,熊成基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后,其部下排长陈之轩率残兵四十余人退到合肥,合肥商会筹款数千元,由吴旸谷转给他们,并劝其分散隐蔽,保存实力。
吴旸谷在任堂长三年中,与地方相处甚洽,独与李鸿章之侄李斐军等斗争激烈。李在庐州知府和合肥知县处,屡言吴旸谷通谋革命党人,是危险人物,久在地方,必有大患。因此,吴旸谷不能安其位,他曾作诗曰:“三年辛苦凭谁诉,风雨无端忽找来。羞与群魔宣一战,聊为多难惜真才。”又诗曰:“杜宇啼枝夜未央,声声恨断月横窗。三年枉费屠龙技,付与东流逝水长。”
1911年春,吴旸谷率城西学堂数十人潜往安庆。同年夏,又赴上海,与宋教仁、范光启、陈其美等同盟会领导人,为准备武装起义进行策划。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为响应武昌起义,吴旸谷到安庆密约王天培、胡维栋订下了安徽起义的行动计划,策动巡防营和巡抚衙门的卫队以配合新军的行动。为给安庆新军争取强有力的后援,吴旸谷带病去武汉联系,见到鄂军都督黎元洪,议定鄂皖联合响应的计划。黎元洪欲留其在武汉任职,但是他拒绝了,后被委任为鄂、皖两省的联络员。
10月28日,他回到安庆,安庆革命党人士气为之一振。当天,吴旸谷在安庆召集会议,推举某营教官胡万泰为城外军事总指挥,定于29日夜十时由六十二标步兵与六十一标及炮营合力攻城。此前,他联系的革命力量甚众,计有新军六十一标、六十二标、炮营、马营、工程队、辎重队、陆军小学、测绘学堂的革命力量,而且与安庆城内的巡防营以及朱家宝的卫队也有联系。他计划将起义军分为三大支,由胡万泰任总指挥、孙方瑜为副总指挥,自己留在城内组织策应。但是,胡万泰临阵怯懦,当夜逃跑,打乱了整个计划。而六十二标代表李乾玉在城里等候改变计划,返回太迟,被该标标统拘留。李乾玉所带计划未能传达,全标未动。30日黎明,清巡抚朱家宝率江防营出击,六十一标与炮营一哄而散。同日下午,六十二标革命党人击走标统,全标出发围攻安庆,至城下受到清军夹击。这时,王天培率学生军自北门登梯入城。因城内清军守备森严,双方相持不下。众人劝吴旸谷暂躲避一下,再图后举。这时,吴旸谷悲愤交加,呕血不止,誓以身殉职,不肯离去,决定一拼,称“军事无万全,况革命,难者我自当之”。此时,安庆城垣各要塞已满布清军江防各营。战斗至天明,起义军因攻安庆不下,最后各自散去,起义半途而废。31日,朱家宝曾闭城搜捕革命党人。谘议局局长童挹芳为保护吴旸谷,对朱家宝说:“闻革命党携炸弹数百,急则与城俱碎,不如暂开城,禁入不禁出,俾阴挟以去,免爆裂。”[2]吴旸谷才得以离开安庆,再赴湖北求援。
吴旸谷发动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全省影响很大。吴旸谷到湖北后,发现湖北战事方殷,无力顾及安徽。他只得改道九江,与革命党人李烈钧等人同去说服九江镇军马毓宝起义。不几日,九江光复,吴旸谷即率学生军东下,并通知驻太湖桂丹墀军回援。不久,江苏和浙江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安徽谘议局议长窦以珏及童茂倩等人,见清廷大势已去,转而同情革命,开始与革命党人联合对安徽巡抚朱家宝施加压力,以维护地方秩序为由,要求朱家宝辞退江防营,招回新军。11月6日,安徽谘议局决定由地方自行宣告独立,改悬五色旗。同时议决:(1)召回新军;(2)调开江防营;(3)撤销督练公所;(4)警务、财政权移交谘议局接管;(5)朱家宝去留由其自决[3]。起初,朱家宝拒绝独立,并称:“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诸君勿复多言。”其后袁世凯派人密电朱家宝“宜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不可胶执书生成见,贻误大局”。此时,各路大军会攻安庆,忠于清廷的江防军土崩瓦解,巡抚朱家宝迫于形势,终于在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成立军政府。安庆光复之后,吴旸谷立即宣布免除当年各地方的一半租税,并派员调查安徽的财政情况。同时,召集各界领袖开会,推选安徽都督。会上,他登台发表演说,说革命是为了救国,是为了保民,“闻者莫不感动”。众人一致推举吴旸谷为都督。吴旸谷坚辞不受,并说:“战事方殷,不能以一身羁留安庆。”推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众人对其一心革命而不贪图名利地位的高尚品质和光明磊落的胸怀深感钦佩。他功成不居官位,正体现了革命党人只知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革命精神。因对朱家宝并不信任,王天培意欲取代之。当天革命军又在高等审判厅宣布独立,公推王天培为临时都督,管鹏为军务部长,吴旸谷为全省经略。朱家宝只得同意将都督印让与王天培,同时又暗地里唆使他人将王天培逐走。11月9日前后,一些反动军官煽动闹事,商人也宣布罢市,数百人冲击都督府。王天培无法控制局势,遂交出都督印平息众怒。吴旸谷为使王天培的人参加革命,亲自骑马到王天培住地平息事端,但被闹事者追逐,从马上跌下,头部负伤,昏迷不醒。
吴旸谷不做安徽都督,但对被推选为民军经略这个职务欣然接受。因为这正合乎他会攻南京的愿望。他强调,南京未攻下,长江中梗,影响革命发展,他决不能坐守安庆。他亲自检点部队,按名发饷。
安庆光复后,在芜湖的革命党人阚岚溪、吴振黄等人策动巡防营统领李宝林宣布独立。11月3日,县署差总赵三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与知县朱绣封秘密谈判,要求宣布独立,但朱绣封不允。革命党人意见也不一致,无法作出决断。吴振黄急电吴旸谷来芜主持。当吴旸谷听说芜湖方面的情况后,就带病前往芜湖军中,做善后处理。吴旸谷到芜湖后在大舞台召开商学警军各界大会。会上,吴旸谷提出芜湖急于顺应大势,宣布独立。在各方压力下,李保林同意率所部反正,于11月9日成立芜湖军政分府,吴振黄为革命军司令,刘醒吾为参谋长,齐月溪为分府秘书长,下设军务部、财政部、民政部、警察厅等十一个部厅。不到一天,芜湖方面已化干戈为玉帛,免掉一场兵灾。
吴旸谷在芜湖传令各方部队进军金陵,而路过安庆的九江黄焕章部因索饷不遂,纵兵掠夺,安庆藩库、军械局、各大商号均被抢掠一空。吴旸谷闻知,急返安庆。吴旸谷回到安庆后,直抵黄焕章旅部,怒斥黄焕章,令速撤出。黄焕章诈称认罪,暗中与参谋长王则密谋久占安庆。为了安抚黄焕章,吴旸谷表示可以代黄焕章筹饷,并立即召开绅商会议,集款以使黄焕章部离开安庆。管鹏、孙传瑗等人劝吴旸谷不要再入黄焕章的军营,但为了平息兵变,他认为自己义不容辞,说:“安徽素称多志之士,今事至此,难道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仗义说话么?”此时,有人煽动黄焕章说,吴旸谷回到安庆必定会讨伐乱皖者,说黄焕章“无望出安徽一步”,欲久据安庆,必要除掉吴旸谷。所以,在吴旸谷第二次到黄部送粮饷时,黄焕章避而不见,让人引诱吴旸谷上楼,突派卫士袭击,打死警卫,将吴旸谷拘留并关押在藩署的楼上。消息传出,旅居安庆的欧美人士及领事出面作保,要求释放吴旸谷,黄焕章却避而不见。省城附近的部队自动向安庆集结,准备袭击赣军总部,进行营救。吴旸谷得知营救他的计划后并不赞成,告诫他们不要随便行动,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而使地方老百姓受连累。11月18日夜,吴旸谷预知有变,立即写信给刘焕文,通知革命党人从速撤出城外。又写绝命诗:“来来去去本无因,只觉区区不忍心。拼着头颅酬死友,敢将多难累生灵?……”诗还未写完,黄则持枪登梯,向吴旸谷开了七枪。吴旸谷英勇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吴旸谷后来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注释
[1]龚啸云:《辛亥前后合肥的革命活动与军政公府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风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2]《吴烈士旸谷革命事略》,安徽省图书馆藏本。
[3]张湘炳、蒋元卿、张子仪编:《辛亥革命安徽资料汇编》,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16页。
相关参考
汤谷即"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山海经.海外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
梁希,字叔五,1883年11月(清光绪九年十月)出生在浙江吴兴一商人家庭。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科举考试中试,成为清末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他抱着为国效力的志愿,投笔从戎。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
严重,又名立三,号劬园。湖北麻城人。1892年10月2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二)生。父亲严宜焕,曾在安徽颍州府任职,为官清廉,清介自持,处事公道,政声颇佳。严重六岁启蒙,少时喜爱读书,广涉博览。时值
李铭,字馥荪,浙江绍兴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一个经营银钱业的商人家庭。李铭幼时入私塾学习,1902年到杭州入美国浸礼会所办学校中读书,毕业后于1905年赴日本,入山口高等商业学校习银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