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李沆生平简介?李沆历史评价?

Posted 宰相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李沆生平简介?李沆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李沆生平简介?李沆历史评价?

李沆

一次,有人向宋真宗荐举梅询,宋真宗说: “李沆曾经说过,梅询险诐浮躁非君子,是不能重用的。”一句话把那人顶了回去——这件事距李沆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后来欧阳修和苏颂对此大发感慨,认为一位宰相能在去世二十多年后仍让皇帝记住并相信他说的话,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实,李沆说过的让后来许多人敬佩和信服的话,还远远不只对梅询的评价这一句,李沆还由此获得了“圣相”的美誉。

然而, 李沆在世时,人们却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无口匏”,匏就是葫芦,葫芦是一句话都吐不出来的,何况还是个没口的葫芦呢?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

在洺州肥乡(今河北肥乡),有一个世代做官的家庭,表字太初的李沆就是这个家庭的后代。他的曾祖李丰做过泰丰县令; 祖父李滔在故乡沼州任团练判官。相比之下,父亲李炳做的官算大一点的了。五代时,李炳应邢州节度使薛怀让的聘请当了观察支使,薛怀让改任同州节度使,李炳也随他前去任掌书记。后来李炳历任邠州、凤翔判官。宋朝建立后,拜殿中侍御史,知舒州(今安徽潜山)。开宝七年(974),宋军渡江攻灭南唐,淮南州郡负责提供后勤补给,尤以舒州出力最多,李炳因此被加官为侍御史,不久去世。

后晋出帝开运四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纵马南侵,消灭后晋。河朔一带,狼烟冲天,横尸盈野,中原人民遭受了又一次沉重的浩劫。正是这年,李沆呱呱来到了人间。

稍大些后,李沆随父亲游宦四方,西到凤翔,南抵舒州。八百里秦川的人文风物,长江岸边的明山秀水,尤其是纷繁变幻的世事风云,在李沆少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使他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使他在少而力学的同时,形成了非凡的器度和远大的志向。李炳经常得意地抚摸着他的肩膀对别人说: “此儿将来的前程不可限量。”

李沆的祖上做的都是些芝麻小官,父亲李炳在动荡混乱的年代里四处迁调,又不肯贪赃聚敛,所赖以养家糊口的只能是菲薄的薪俸。自从李炳去世后,李家断绝了唯一的收入来源,有数的几件家当很快变卖净尽,只得靠求帮告贷维持基本的生存。

日子过得实在艰苦极了,债也越欠越多。但年轻的李沆却对生财理家没有丝毫的兴趣,他整日做的只是埋头苦读,满脑子装的是先贤圣哲治国平天下的缄言义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一阵敲锣打鼓的庆贺声,把进士甲科及第的喜报送进了李沆的家中。这时李沆已经34岁了。

脱去粗布衣衫,换上的便是绿色官袍。李沆官拜将作监丞,通判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何承矩对李沆大为器重,待之极厚。3年任满,李沆升官右赞善大夫,入朝任著作佐郎。中书省召集朝中一部分从事文书工作的中下级官员考试,内容是起草一篇约束边将的诏书。宋太宗亲自审阅试卷,对李沆所作尤为赞赏,随即命他改任直史馆。

雍熙三年(986),右拾遗王化基抗疏自荐,宋太宗高兴地说: “王化基能够直接向皇帝毛遂自荐,而不是私下结交大臣以求进用,真是慷慨之士!”又说李沆、宋湜也都是嘉士,遂命中书省召集三人一起考试,都任命为右补缺、知制诰,各赐钱一百万,还把本来排在第三位的李沆升为第一。直到这时,李沆仍然背着一屁股的旧债。宋太宗了解到这一情况,特地又加赐给他三十万钱,让他偿还债务。

在宋朝,知制诰职掌起草制、诰、诏、令、敕书、德音等。凡翰林学士加知制诰官衔的,称为内制; 以别官加知制诰官衔的,称外制。内外制合称两制,都属于皇帝的文字秘书,地位清要。宋太宗重文轻武,尤其重视两制之任,每逢任命一个知制诰,都要事先咨访宰臣,反复遴选出所谓才实兼美者,再当面召他谈话,观察其才略器识,然后才公布诰命。宋太宗还曾经说: “词臣之选,古今所重。我过去听人说,朝廷每任一个知制诰,他的亲朋好友都来弹冠相庆,仿佛一佛出世似的! 郭贽是我的藩邸旧臣,我初即位时,念他喜欢文墨,便命他为知制诰,岂料他素无声望,所起草的制书常受人讥笑,我一想起此事就感到脸红,所以一直不让他进入翰林。”李沆步入官场仅仅6年就登上了知制诰的高位,他在宋太宗心目中的价值是可想而知的。

皇帝的特别眷顾使李沆感激涕零,愈加处事勤谨。端拱元年(988),李沆和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宋白主持进士科考试,录取了进士28人,诸科100人。黄榜一出,谤议蜂起,有人击打登闻鼓告御状,控诉宋白取舍不公,要求重新考试。宋太宗见群议汹汹,只好召集落榜者再试于崇政殿,又录取了进士、诸科700余人。宋白曾先后三次掌贡举,虽然录取过苏易简、王禹偁等名士,但因黜落太多,引起了士大夫的普遍不满,这次举子们都把矛头指向他,而李沆却没有落下半句不是。随后,李沆官拜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991)闰二月,宋朝实行了翰林学士兼任尚书省官职的新制度,李沆兼同判吏部流内铨,掌管州县以下文官的铨选差遣。有一天,宋太宗在宫中设宴,群臣入侍。曲终人散,众臣告辞,宋太宗目送着李沆的背影,流露出满怀欣赏的神情,自言自语道: “李沆风度翩翩,举止端凝,真是个贵人之相啊!”当年九月,李沆便和翰林学士贾黄中一同拜为给事中,参知政事。

到此为止,李沆的仕途生涯一直是比较顺利的。但伴君如伴虎,做的官越大,离皇帝越近,往往越容易招致猜忌,稍不留心就可能引来意外之祸。

李沆的儿女亲家殿中丞朱贻业,与诸司副使王延德是同事。王延德早年曾在宋太宗晋王府中做过小吏,虽然不属于宋太宗的心腹亲信,但宋太宗即位后还是封给他一个官职。诸司使在宋代只是一种表示官阶高低并无实权的职位,王延德对此颇不满意,觉着远不如到地方上去干个州县太爷实惠,便央托朱贻业对李沆说说补个外官。李沆虽是参知政事,但对委任州县官的事是不能做主的,便又告诉了宰相张齐贤,张齐贤转而又向宋太宗奏请。宋太宗一听就沉下脸来,说: “王延德曾是我藩邸旧人,有什么愿望不直接向我陈述,反而私下里干求宰相,成何体统!”立命召来王延德训斥。王延德坚决否认曾请托过张齐贤,宋太宗便召来张齐贤对质。张齐贤不愿连累李沆,只说是从朱贻业处听来的,而朱贻业更不想给李沆添麻烦,便顺着张齐贤的话头承认是他向张齐贤央托的。事已至此,张齐贤只得把责任全揽过来,上章引咎自责。因为这件事宋太宗对张齐贤十分不满,终于在淳化四年(993)将他罢相。后来宋太宗又渐渐听说此事原来与李沆也有关系,但关键时刻李沆却躲在一边,半声不吭,结果对李沆也产生了很不好的看法。

张齐贤在这件事上独任其责的举动受到了士大夫们的普遍赞扬,可是李沆为什么缩头缩脑不敢站出来承担应有的责任呢?由于史无明言,我们也只好存疑了。

与此同时,宋太宗对现任的以李昉为首的宰执班子也颇不满意。

作为皇帝,宋太宗是一个心理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为了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在在位后期大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道; 另一方面,他又一直雄心勃勃,试图做一个唐太宗式的文治武功皆卓有建树的英明之主。这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心理动机交织纠缠在一块,此起彼伏,此晦彼明,就使得宋太宗的治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刚柔间作,飘忽多变。反映到用人上,便是有时喜欢端谨保守的吕蒙正、吕端式的人物; 有时又喜欢直率拓落的张齐贤、寇准式的人物。

眼下在任的宰执班子中,宰相李昉老实厚道,参知政事贾黄中更是以小心畏谨著称,李沆则自从拜为执政以来,一句有所建明的主张也没提过。这伙人凑到一起,仅仅一味拱默因循,就连日常政务也多稽留不决。这种拖沓懈怠的施政风格,就算宋太宗再想清静无为,也是难以接受的。

于是,宋太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碰上天旱,他声色俱厉地责问宰执是何原因; 遇到久涝,他又虎着脸训斥李昉等人白白享受俸禄,知不知道野有饿殍。弄得李昉等人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

淳化四年(993)十月,宋太宗索性把宰执班子来了个全盘换马一锅端。李昉、贾黄中、同知枢密院事温仲舒皆罢守本官,李沆也以给事中的身份奉朝请去了。所谓奉朝请,即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叫请或觐,汉代对退职大臣、武将、贵戚宗室给以“奉朝请”的名义,使之参加朝会。隋代以后,奉朝请成为文散官,不掌实权。到宋代则多用奉朝请一词泛指有虚衔而无实权的官员。不久,因母亲去世,李沆居家守丧,复出后出任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直到至道元年(995),一项特别的任命才为李沆的进一步高升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这年八月,宋太宗册立赵恒为皇太子,几天后,李沆被升任礼部侍郎,和尚书左丞李至共同兼任太子宾客。这是宋朝首次为东宫设立太子宾客一官,宋太宗特别诏令赵恒要按尊重师傅的礼仪对待李沆和李至。赵恒每逢见到两人,都恭敬再拜,所有行动也都咨询两人的意见。李沆和李至不敢受此重礼,再三上疏辞让,宋太宗不许,并多次叮嘱他们需对太子严加训导,不可因循顺从。于是李沆两人更加悉心尽职,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所有知识和精力倾注到了对未来皇帝的教育上。

至道三年(997),随着赵恒登上皇帝的宝座(史称宋真宗),李沆也迎来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当年四月,他升为工部侍郎,再次拜参知政事。次年(咸平元年,即998)十月又和张齐贤一起拜平章事,成了宰相。从此直到景德元年(1004),李沆任相达7年之久,除前两年他排在张齐贤之下外,其余5年一直位居首相。

这期间,宋朝开国已历四十余载,国家实现了统一,兵荒马乱的硝烟早已散尽,在统一和平的环境里,社会生产开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阶级矛盾逐步有所缓和,国力富裕强盛起来,出现了被后世称为“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李沆恰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了7年的太平宰相。

宋太宗在位后期采取的清静无为的治国政策,在吕蒙正、吕端等人的贯彻下,对实现社会的和平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也为李沆继续实施清静无为的政策提供了条件。而且李沆在因循保守方面,比他的前任吕蒙正、吕端做得还要彻底,还要典型。

最能反映李沆施政思想的,莫过于他自己所说的话。

咸平二年的时候,京畿一带发生了蝗灾,宋真宗诏令朝野臣民皆可直言极谏。一时间各种奏疏纷至沓来,有的直接指责中书过失,请求罢免宰相。宋真宗看罢颇不高兴,临朝时对李沆说: “这些人都非良善之辈,指责别人不过是想自图进用罢了,对其应公开谴责以示警诫。”李沆出班奏道: “朝廷正致力于广开言路,如果奏疏言之有理,应当加以表彰赏赐,否则把奏疏留在宫中也就可以了。况且臣等本来不是栋梁之材,只是尸位素餐聊以充数而已,若蒙陛下罢黜,也算是言事之人有补于朝廷。”宋真宗当即称赞: “你真是忠厚长者。”

鼓励臣民上书言事是历代统治者为表示政治清明所经常采用的办法。各种上书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除一些无聊的歌功颂德或空泛的言论之外,肯定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或对朝廷弊政的揭露。李沆这次对臣民上书所持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但奇怪的是几年以后,他的这种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景德元年(1004)正月十一日夜,汴京发生地震,以后几天,余震不断。二十二日夜间,震动更加剧烈,房屋摇晃,轰轰隆隆的地震声持续许久。宋真宗惊惧万状,次日早朝时神情紧张地对李沆说: “坤道贵于安静,京师万众聚居,如此震动,都是我治国不明造成的。我整夜忧思不寝,想发布诏令引咎自责,征求直言,但深怕每出一令,总会引得谤议纷纷; 对人们的言论稍加压抑吧,又怕堵塞言路。”李沆说: “人之多言,本来就是可畏的。”于是求直言的诏令不再发布。

从宽容人言到畏惧人言的转变,原因就在于李沆认为宋朝的制度政策已经尽善尽美,根本不需要大的改作更张,一切照章办事就行。对此他的话再明白不过了: “朝廷制度,无论大的小的,都仿佛凝脂一般天衣无缝,完备无缺。假若顺从有的人建议加以改革,那怕只稍稍改革一事,所造成的危害也肯定很多。这恰如陆象先所说的: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某些阴险狂躁之人,今天提议改这个,明天要求改那个,只不过是想邀功求赏,图一时进用而已,哪里想过对百姓的利害?我身居相位多年,对国事一无所补,只是朝野上下所奏陈的兴革建议,一概不从,聊以此报效国家罢了!”

因此,坚持并维护旧制度、旧章程,不改作,少生事,也就成了李沆施政的基本特点。

咸平二年十一月,因契丹屡次寇掠宋边,宋真宗亲往河北巡视,命李沆为东京留守,全面主持朝廷和京师的军政事务。到次年正月宋真宗返回为止,前后共3个月。这期间,李沆竟连一个死刑犯人都没杀掉。

咸平六年(1003),河东转运副使郑文宝奏称管内有一万叫“广锐卒”的军队,因缺少粮草,请求调到别处,又请求令当地富户买马以供征役。宋真宗命中书省和枢密院商议可否,李沆认为广锐卒是由当地人组建的,一旦调往他乡,可能会因他们安土重迁引起纷乱; 而富户都散处各村,无法统辖,勒令他们买马,亦恐不便。结果一切仍旧。

有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一宦官拿着他的亲笔手诏送到了李沆家中。李沆打开一看,原来是宋真宗要封自己的宠姬刘氏为贵妃,专门来征求李沆意见的。刘氏原是汴京街头以击鼗卖唱为生的艺伎,曾嫁银匠龚美为妻,因容貌秀丽,颇有心计,宋真宗在做亲王时就将她据为己有,极其宠爱,即位后更是如胶似漆,百般依恋。在封建社会,医巫倡优都属于地位极低的贱民,更不要说又是个再嫁妇女了。这种人册为贵妃将成何体统?李沆看罢,当着宦官的面就在灯上把诏书烧了,只对宦官说了句: “你回去禀告皇上,就说李沆认为不能这么办!”宋真宗只得把此事搁置下来。

驸马都尉石保吉是宋太祖之女晋国长公主的丈夫,现任保平节度使,又想兼任宰相的官衔。宋真宗就此事询问李沆,李沆说: “实行赏典,自有国法。石保吉只是个皇亲贵戚,毫无征战之劳,一下子让他身兼使相,不仅不合章程,而且会惹得众议纷纭。”宋真宗念石保吉是自己的姑夫,很想答应他的要求,后来又再三问及此事,李沆却仍回答如初,这事也只好作罢。

坚持并维护旧章程,并不是说李沆在国事上绝对因循苟且,毫无作为和建树。比如,他协助宋真宗整顿吏治,把全国划分为十五个路,设转运使司掌管地方行政事务,裁减多余冗员,仅咸平四年(1001)就裁减各路冗吏达195800余人。为了发展生产,多次派官分行各地清查户口,均定田赋,从咸平三年开始每年征发约10万至30万民夫修治黄河和汴河,减轻河水泛溢之患,等等。不过这些措施只是属于在坚持旧章程的大前提之下的小修小补而已。

制度章程离不开人的执行。对于用人,李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标准。宋真宗刚即位的时候,曾问李沆治国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李沆答: “不用轻薄浮躁喜欢生事之人,就是最重要的。”宋真宗又问如今朝中官员谁算是浮薄生事之人,李沆说: “象梅询、曾致尧、李夷庚等便是。”梅询是宣州宣城人,曾致尧是抚州南丰人,都性格直率,好上书言事,并且言辞慷慨激烈,因此李沆不喜欢他们。宋真宗对李沆的话也深表同意,所以他在位26年,这几个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渤海(今山东滨州)人胡旦,博学能文,又中过太平兴国五年(980)的状元,在当时名气很大,但他一直嫌自己的官做得太小,也象梅询、曾致尧一样动不动上书言事,想以此博得皇帝的赏识。宋太宗时,赵普、卢多逊相继被罢相后,恰好黄河决口被堵住,胡旦就上《河平颂》,对宋太宗大事吹捧,骂卢多逊为“逆”,赵普为“奸”,这两人都曾是宋太宗任命为相的,他们既然是奸逆,宋太宗岂不也成了昏君?结果胡旦打狗不看主人面,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惹怒了宋太宗,一下子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多年不予起用。宋真宗即位前,胡旦由于和宦官王继恩等策划政变,被流放岭南。李沆第二次拜参知政事以后,胡旦因曾和李沆同任过知制诰,便写信给李沆表示祝贺。信中却又故伎重演,把李沆的前几任参知政事统统骂了个遍,说吕余庆因无功被罢为尚书左丞、郭贽因酗酒误事被贬为秘书少监、辛仲甫毫无才能只因年老多病被优拜为尚书是捡了个便宜、陈恕刚任参政就失职被罢是活该倒霉……,唯独对李沆大加称赞,说成是古今少有的干城栋梁。胡旦的用意无非是想走老同事的门路得到重用,但李沆原本就对胡旦印象不好,见到此信更是不悦,结果在他担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胡旦始终没回到过朝廷。

和内政上的因循保守相一致,在外交上李沆也实行妥协退让,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灵州(今宁夏灵武)的沦失。

自从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拥兵反宋以来,宋朝西北边疆的领土不断遭到李继迁的蚕食、劫掠,宋太宗几次调兵遣将前往征讨都归于失败。宋真宗即位后,在李沆的支持下,一反镇压征剿的政策,竭力缓和与李继迁的矛盾,步步妥协退让。先是册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这个决定使归属宋朝版图达15年以上的夏、银、绥、宥等州领土,合法地落到了李继迁手里。接着,宋真宗又于咸平三年颁布诏令,严禁西北沿边宋军主动出击李继迁,免得生事于蕃夷。但李继迁并不满足宋朝的妥协,相反越发认为宋朝软弱可欺,继续展开进攻,矛头直指觊觎已久的灵州重镇。

灵州是宋朝西北边疆的重要屏藩,李继迁占据银、夏、绥、宥等州后,灵州作为宋朝的前沿据点,战略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但此时灵州孤悬塞外,已经处在了李继迁的三面威胁之下,宋朝对它的后勤接济也更加困难。咸平三年九月,灵州知州李守恩、陕西转运使陈纬亲自带兵保护粮草运往灵州,途中遭李继迁截击,李守恩父子和陈纬等人全部当场战死。

咸平四年(1001)八月,李继迁又率兵大举进攻宋清远军(今宁夏银川东),守将刘隐分兵拒守,双方激战数天,宋军战败,清远军陷落。李继迁乘胜再次包围了灵州(宋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曾围困灵州一年多)。

灵州的告急文书一下子惊破了宋真宗的妥协迷梦,慌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宋朝沿边的文臣武将都深知灵州得失的利害,一致要求力保灵州,有人还提出了在绥州一带建城,大规模屯兵积谷,遏制李继迁,应援灵州的具体方案。宋真宗就建城一事命中书省、枢密院会商。宰相吕蒙正、参知政事王旦、王钦若认为不能建; 宰相向敏中、知枢密院事周莹、王继英、陈尧叟、冯拯认为应该建。身为首相的李沆则闷声闷气憋出一句话: “建是可以建,只怕劳民伤财。”在塞外新建一座城池岂有不耗费人力财力的?但凡是所谓劳民伤财的事李沆向来认为少做为好,因此他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倾向于不该建。

这伙人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直到十二月也没有议出个子丑寅卯来。倒是宋真宗比较实际一点,觉着绥州、灵州远在千里之外,实地情况到底适不适合建城,不是坐在朝堂上拍拍脑袋就能说明白的,于是派直史馆洪湛、宦官程顺奇前往考察。洪湛一行来去一个多月,闰十二月返回报告建城有七利也有二害,宋真宗遂降诏建筑绥州城。

这一个多月间,朝臣们又围绕灵州的守与弃展开了争论。主张守的人不少,要求弃的人也不少,知制诰杨亿竟然认为守灵州其害甚于蝮蛇,其费甚于鲸象,无鸿毛之益,有泰山之损。陕西转运使刘综闻知此言,上疏极力反对,详细陈述了保住灵州的重大意义和守住的可行性,指出灵州若弃,沿边所有州郡都得更加强防守,其额外增加的军需供应之费,将比守灵州多出十倍。刘综资格较老又身处边地,说起话来自然比书生纸上谈兵更有权威。所以当宋真宗就此询问辅臣时,众人基本上再无异议,都认为灵州乃必争之地,一旦丧失则沿边州郡皆不可保,宋真宗也深表同意。

接下来就该讨论如何守的问题了,谁知这时李沆却冷不丁冒出一句话: “如果李继迁不死,灵州终非朝廷所有!”宋真宗大吃一惊,忙问: “卿之所言为何与众人不同?”李沆说:“依臣之见,只须派出一个使者,把灵州的军兵居民全部迁到内地,丢给李继迁一座空城,这样沿边百姓就可以歇肩休息,用不着再为接济灵州而奔波了。”这简直是一派亡国论调! 但李沆是首相,宋真宗不能不考虑他的意见,如何守灵州的事就这样又被拖延下来。

闰十二月底,经过反复权衡,宋真宗终于定下了保往灵州的决心,派马步军都虞侯王超率军6万救援灵州。这时灵州被围已久,知州裴济一面在粮饷断绝的情况下率领军民奋力守城,一面刺破手指写血书派人潜出重围向朝廷求救。但王超行动迟缓,出发三个月还未到达灵州城边。咸平五年(1002)三月,灵州这座名城终于陷落,裴济英勇战死。

李继迁攻占灵州后,改名西平府,作为自己的都城,势力更加强大,而宋朝原先尚属内地的一些边郡直接暴露在了李继迁的铁蹄的面前。沿边百姓的确可以象李沆所说的不必再为接济灵州而奔波了,但在李继迁及后来建立西夏的元昊更加肆无忌惮的纵横剽掠之下,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的牺牲不知增加了多少倍!

灵州的失陷,从战略角度上讲主要是以李沆为代表的妥协退让的对外政策所造成的。

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内政上重守成、轻改作,外交上多妥协,少生事的治国思想,越来越成为朝廷施政方针的主流。这个方针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宋太祖、宋太宗时确立的各项规章制度理想化、凝固化,称之为“祖宗之法”,后人只须忠实地继承和遵守就可以了,或者顶多在此前提下做些有限的修修补补,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大的变革。由于李沆在任相期间,对这个方针从理论上做了阐释,在实践中忠实贯彻,从而使它显得明晰了、具体了; 更由于这个方针一经形成确立便在宋朝保持了极大的惯性,从宋真宗到宋仁宗,从李沆到司马光再到南宋的理学家们,不少君臣都将之尊为圭臬,奉行不悖。因此李沆也就成了这些人们追比的典型性的榜样,并由此赢得了“圣相”的美名。

李沆被称为“圣相”,在他去世不久就开始了。只是那时人们这样称呼他主要还不是因为他的施政方针,而在于他对一些事情洞察卓见的几句名言。

李沆不喜欢别人多言生事,他自己则更是异常少言寡语,有时一天中说不上几句话。有一次宋真宗问他: “别的大臣经常有密疏给我,唯独没见你奏过一次,这是什么原因?”李沆回答: “臣的才力难以胜任宰相之职,只知道有公事就公开地说,何必一定要秘密启奏呢?臣认为凡是用密疏奏报的事情,不是谗陷之言,就是佞媚之论,臣非常讨厌这种行为,又怎会去效法呢?”宋真宗这才想起,李沆在公开商议军国大事的场合尚且较少主动发表意见,更不会在背后秘密启奏了。

在朝廷上李沆沉默寡言,回到家中话就更稀罕了,不要说家务琐事,即使面对较为重要的客人,也难得让他开开金口。开始的时候,到他家拜访的客人较多,李沆在接待的礼节上倒丝毫不怠慢,唯独说话极少。语言是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有来有往才算得上交谈。李沆默不作声,客人总不能自己絮叨个没完,气氛自然显得沉闷压抑。时间一长,人们都把找李沆谈话视作十分尴尬难堪的事情,慢慢地客人来得少了,而对李沆的怨言多了。有人便干脆给他送了个“无口匏”的绰号。

马亮与李沆同岁,又和李沆的弟弟李维是好朋友,有一次悄悄对李维说: “外面都拂拂扬扬地叫你老兄为没口匏哩。”李维找机会告诉了李沆,并劝他稍稍委屈一下多与士大夫谈谈。李沆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说: “我不是没听说过别人给我取的外号,也不是不懂得与人交谈的道理。但现在皇上开明,群臣都可以上殿言事,一点障碍也没有,封章论奏之类的,也都能批给有关部门处理,我就亲眼见过不少,人们有什么话尽可说尽可奏嘛,何必非得当面向我谈不可呢?况且如今朝廷最关注的是西北边防大计,对这个问题我即使和士大夫当中象李宗谔、赵安仁等称得上是一时英才的人交谈,都难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其他许多人,连坐起拜揖都作不成个样子,一开口又总是夸耀自己如何能耐,企图希求恩赏,这种人又怎么值得与他交谈?勉强应酬的事,俗称为‘笼罩’。我何苦勉强自己去做个‘笼罩’呢?”

虽然言为心声,但说话少并不等于没有思想。李沆对几件事情所作的评论就显得极有见地。

宋真宗刚即位的几年,李沆每天早朝总要奏报天下各地旱涝、盗贼的情况,有时就连一丁点小小的变故都要奏上一番。参知政事王旦觉着这些琐屑小事何必一定要让皇帝知道。李沆说: “皇上年轻,应当让他知道人间的疾苦。不然的话,他血气方刚,不留心于声色犬马,就会把精力用到土木、甲兵、祷祠等事上去。我老了,今后的事怕是难以见到了,而这些事很可能需要由你去操心哩。”接着,西北边境烽火四起,朝廷天天收到边关急报,宋真宗经常紧急召见辅臣,有时忙得直到黄昏才能吃上早饭。疲惫不堪的王旦长叹一声: “唉! 我们何时能看到天下太平,得以悠闲无事呢?”李沆眼望着天空,脸上愁云密布,说: “国家面临强敌外患,还正好能使人警惧不懈,如果将来天下太平了,也未必能够真的高枕无事,你指望什么悠闲自在啊?”当时王旦对这些话还很不理解,觉着李沆说得也太玄了。但李沆死后不久,宋朝和契丹达成澶渊之盟,接着李继迁死去,继任的李德明也与宋朝和好,四方边疆暂时宁谧了。但宋真宗却搞起了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大肆营造宫观,照样闹得天下不得安宁。此时做了宰相的王旦想起李沆说过的话,不禁叹息: “李相公真可谓圣人啊!”

寇准和丁谓是好朋友,他认为丁谓才气过人,便不只一次地向李沆推荐,但李沆始终不予任用。寇准问为什么,李沆说: “看丁谓的为人,能让他居于人上吗?”寇准反唇相讥:“像丁谓这样的人才,相公能压住他,使他一直居于人下吗?”李沆哈哈大笑: “你将来后悔的时候,便会想明白我说的话了。”后来寇准屡遭丁谓陷害,甚至几乎置于死地,每当想起李沆的话,寇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常在心里嘀咕: 李相公咋看得这样准?!

宋朝的达官贵人盛行在新科进士中选择女婿,称为“榜下捉婿”。咸平五年(1002),李沆的女儿恰好到了出嫁年龄,需要物色个女婿。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沆见到了青州(今属山东)举子王曾,便一眼相中了。这时王曾虽已小有名气,但还在等待三月的殿试,能不能殿试合格成为进士尚难定论。李沆却回家对夫人说: “我找到女婿了,此人即使今科不第,将来也肯定会成为宰相的。”可巧吕蒙正家也在物色女婿,派人找到王曾提亲。王曾听到李沆的话,说: “李公知我。”便辞退吕家答应了李家。殿试结束,王曾高中状元,后来真的做了宰相。

李沆治国,恪遵条制,日常生活也一丝不苟。忙完公事回到家中,便正襟危坐,或默默念书,或闭目养神,不到睡觉的时候,无论多么疲劳都不肯躺一躺,倚一倚。

李沆从不过问家事。他的住宅座落在封丘门内一条极狭窄的巷子里,低矮的门楼前,只够旋转过一匹马来。有人说门口太窄了,李沆笑道: “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个门口当宰相的用确实显得窄点,但给当太祝、奉礼郎之类的官员用却绰绰有余。”李沆卧室外的一根栏杆断了,过往很碍事,妻子朱氏嘱咐家人不要修理,看看李沆有何反应。李沆天天走来走去,一个多月没问一声。妻子提起此事,李沆说: “这种事岂能让我动动念头!”家人多次劝李沆另外建所房子,他都不吭气。有一次弟弟李维又来劝,李沆说: “我享受着高薪厚禄,时常还得到些额外赏赐,造房子的钱还是出得起的。但想想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可能事事做到圆满如意,到哪里去找个满足呢?现在造一座新宅,一年才会完工,人生短暂朝不保夕,能住得了多久?鸟儿在林中做巢,一根树枝就够了,何必需要丰屋广厦呢?”

景德元年(1004)七月四日,天刚蒙蒙亮,李沆仍像往常一样到待漏院等待早朝。忽然一阵心绞痛跌倒在地,左右仆从忙将他搀扶回家。宋真宗闻讯,诏令太医前往诊视,派去探望的使者络绎于途。第二天,宋真宗穿过狭窄的小巷亲临李家问候,赐白金五千两,宋真宗刚刚回到宫中,58岁的李沆就永远合上了双眼。宋真宗大惊,随即重返李家,看着李沆的遗体泪流满面,一面还哽咽着说: “李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怎么就好命不长!”诏令废朝5天,以示哀悼,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北宋宰相、诗人李沆简介,李沆与宋真宗之间有何故事

人物生平器度宏远李沆年轻时喜欢学习,气量很大,其父李炳曾对别人说:“这个孩子他日一定会官至公辅。”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因郊祀恩,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在通判潭

历史人物 李沆简介 李沆怎么死的 李沆怎么读 李沆是怎样的人

  本名:李沆  别称:李文靖  字号:字太初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宋人  出生地:洺州肥乡(今河北肥乡县)  出生时间:947年  去世时间:1004年7月23日  主要作品:《伏睹禁林新

历史人物 圣相李沆的睿智预言

  李沆(947年—1004年),字太初,河北邯郸人。李沆辅佐国君,特别注意帮助国君戒除骄奢之心,在后世有「圣相」的美誉,是宋朝的一代柱石。  以忧劳勤苦警戒安逸之心  宋真宗(997年—1022年在

历史秘闻 道教为何在宋朝的地位如此之高

脱脱:“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伶俐,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吉祥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上文是元朝有名的丞相脱脱

道教为何在宋朝的地位如此之高

脱脱:“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伶俐,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吉祥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上文是元朝有名的丞相脱脱

道教为何在宋朝的地位如此之高

脱脱:“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伶俐,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吉祥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上文是元朝有名的丞相脱脱

在皇位交接的关键时刻,能断大事的寇准为何总是被迫出局

1寇准也算是生在新时代,长在大宋朝。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第二年,他出生。在宋太宗赵光义执政的第五年,他十九岁,参加科举。这一届科举,是宋朝出名的龙虎榜,李沆、王旦、向敏中、宋湜、苏易简、张咏,全是大名鼎

在皇位交接的关键时刻,能断大事的寇准为何总是被迫出局

1寇准也算是生在新时代,长在大宋朝。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第二年,他出生。在宋太宗赵光义执政的第五年,他十九岁,参加科举。这一届科举,是宋朝出名的龙虎榜,李沆、王旦、向敏中、宋湜、苏易简、张咏,全是大名鼎

历史人物 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简介:前期,名相辈出,赵普、李沆、寇准、富弼、、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

宋朝 王淮生平简介?王淮历史评价?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