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Posted 朝廷

篇首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简介: 前期,名相辈出,赵普、李沆、寇准、富弼、 、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让我们透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见识一下这位名臣的风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出身官宦世家,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皇帝讳而改姓文。文彦博小时就展示了过人的聪颖。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树洞很深,不能顺利拿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有想出好的主意。这时,文彦博跑到一边,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随着洞内水位升高,皮球自然浮出了洞口。这个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齐名,充分体现了俩小孩遇事镇定,应变敏捷的非凡之处,称得上今天常说的神童故事。>  21岁那年,文彦博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人生。文彦博从知县做起,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宰相)只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仕途十分顺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客观原因是 王朝对进士出身的官员特别看重,而且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有才能者不愁没有晋身的机会;主观原因则是他的个人才干,文家虽是官宦世家,但入宋以来,并无显宦,因此无门荫可言。文彦博的个人才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机智过人、勇于担当、临事果断。>>  文彦博入仕不久就审理了一件大案,也借此使自己声名鹊起,这就是「审理刘平案」。刘平案发生在 与西夏第一次战争期间,当时刘平身为边关大将,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他的监军黄德和却临阵脱逃,引发全军溃败。刘平虽杀敌无数,但最后还是身负重伤,力尽被擒(宋方以为刘平已经战死沙场),这次战争以北宋失败而告终。为了逃脱罪责,黄德和以重金收买刘平的部属,毁谤刘平投降胡人,致使刘平一族二百多人蒙冤入狱。文彦博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奉诏查勘此案,经过仔细调查,他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然而,黄德和打仗不行,做官却颇有一套,其党羽遍布朝廷,为了推翻判决,他居然说动了朝廷指派其他的御史来代替文彦博。文彦博当时官阶甚低,但他面对压力,凛然不惧,对前来接任的御史说:「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成判决,才派你来代替。现在我已经做成判决,如果有任何差误,我愿意承担一切过失的责任,同你没有任何关系。」结果,黄德和及被收买的刘平部属全部被处死。>  宋仁宗庆历年间,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明镐领兵镇压,贝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镐率兵攻打了很久,都不能攻破。朝廷打算更换统帅,这时文彦博主动请缨,他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一方面指挥官兵猛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却派人在城南挖掘地道通往城内。战争过程非常简单,只用了十来天,地道竣工,官兵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因此功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预见其未来发展,从而早做准备。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看到河东路所管辖的鄜州城与西夏相邻,然而往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却迂回绕远,不易行走。城外的银城河边有一条唐朝时修建的道路,是通往鄜州最近的坦途,可惜荒废已久无人治理,人们也从不由此通行。文彦博上任以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使通往鄜州城的路途近而好走,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后来西夏元昊果然准备率军来进攻,却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文彦博任宰相时,北宋与辽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数十年间国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然而军队数量却年年有增无减。文彦博认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军队过多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国家财力衰竭,因此,他找到枢密使庞籍,一起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的事情。裁军一事被提交朝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于是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宋仁宗听了这两种不同意见后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因为裁汰冗兵而发生变故,我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最终朝廷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裁军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文彦博多年身居高位,但他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在是非面前却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秉公直言。宋神宗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所以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傚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御史唐介曾经以「结交宫掖」的名义参去文彦博的相位(具体所指为文彦博送蜀锦给皇帝宠妃,从而获得高位),后来唐介自己被贬,等到有人提出起复任用他的时候,文彦博正在宰执高位。按照一般理解,即使文彦博对此事不言不语,不推波助澜,皇帝也会顾及他的颜面而放弃起复一个小臣。然而文彦博不仅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反而对皇帝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风闻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帝同意对他起复任用。当时的舆论对文彦博的胸襟十分佩服。>  在宋仁宗生病期间,文彦博曾经和富弼一起建议请求早立储君,仁宗答应了他们的意见。此事因故推延,后来直接促成英宗登基的是韩琦等人(注:英宗乃仁宗参考文彦博等人的意见从宗室之子中选定的)。英宗知道文彦博曾经建议立自己为太子的旧事,当面对他说:「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连连推辞,对英宗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还是对我有恩。文彦博仍然不肯居功。到了神宗时期,有人提起仁宗立嗣的缘由,神宗说起这件事情,文彦博用以前对英宗的回答来回复神宗。宋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丙吉、霍光等人拥立汉宣帝,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应该是此事的功臣。神宗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文「辞不拜」。>  文彦博早年曾经上书朝廷,说王安石等人「恬退守道」,希望皇帝下旨褒奖以厉风俗。后来王安石名声鹊起,成为宋神宗最为属意的宰相人选。然而当神宗询问老臣韩琦、富弼等是否可以任命王安石为相的时候,这两人都表示反对,富弼更是直接推荐文彦博为宰相的最佳人选。王安石由原来被文彦博奖励提携的后进一跃成为他政治上的最大对手,然而文彦博对此不以为意。在王安石为相期间,文彦博与他同朝为官,身处嫌疑之地。很显然,如果这时文彦博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有所议论,难免会贻人口实,说他有攻击政敌之嫌。然而文彦博并不忌讳这点,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他依然就事论事,该说就说。当时朝廷里一些官僚看见他们政见不同,就有人自分门派,互相攻击。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非常坚决,处分了好几个攻击变法的大臣,但却从来没有怀疑文彦博是这些反对者的幕后首脑,依然对他褒赏有加。文彦博的为人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信任。>  文彦博晚年定居洛阳,作为四朝元老,多年辅弼,可谓穷贵极富,然而他待人接物十分谦和,尊德乐善,惟恐不及。与道学大家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宾主来往,如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组成「洛阳耆英会」,平时诗词唱和,互相酬答,「序齿不序官」(按年龄而不是按官职高低来排定座次)。>  文彦博任将相五十年,就连宋朝的邻邦之人对他的大名都非常熟悉。宋哲宗时,契丹使者耶律永昌、刘宵来宋朝公干。当时苏轼负责接待这些外国使者,他带着这两人去见皇帝。两个契丹使者远远看见文彦博站在朝堂门口,马上原地站立,恭恭敬敬地问苏轼:这位就是你们的潞国公文彦博大人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说:想不到潞国公还是这么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啊!当时文已是古稀之龄,苏轼对使者说:你们还只是看见他的颜容,而没有听到他的言谈。潞国公其人,处理政务的时候,即使是精炼少年也比不上他;而且学识渊博,贯穿古今,即使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名家也有所不及。使者听完拱手说:「天下异人也。」>  西羌有个首领叫做温心,有一匹名贵的宝马,温心觉得宝马一定要德才超众的人才够资格拥有,最后他上书大宋朝廷,请求准许他将宝马献给文彦博,宋朝答应了他的请求。从这件事足以看出文彦博在邻邦的受敬重程度。>  史书称赞文彦博「立朝端重,顾盼有威」,德望「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为人「忠直亮,有大臣之风」,即使在退居乡里的时候,依然「朝野倚重」。异哉斯人!>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晚清汉族重臣,他们支撑了大清五十年,个个都威风八面

由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晚清汉臣表现非常出色,相应的地位也很快提升,虽然地位还不能真正与满臣平起平坐,但已经是清朝存在与否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晚清四大名臣所代表的的汉族大臣们支撑大清危局五十多年,可谓清朝的

第十五节 出将入相――穰侯魏冉五起为秦相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宣太后之所以能够主持秦政数十年,这与其弟魏冉的辅佐密不可分。>  魏冉是秦国有名的大力士之一,膂力过人,豪爽猛断,深受好武尚力的秦武王的喜爱,两人终日在一起

隋朝历史 隋朝的英雄及开国功臣

作为战将,李靖一生身经百战,灭萧铣、灭辅公拓、平突厥、平吐谷浑,都获全胜,是博古通今的军事大家;作为臣子,李靖精明干练,出将入相,性情沉稳,为人谦虚恭谨,是初唐一代名臣。一、以实干赢得赏识与信任李靖虽

一个老外掌控晚清经济命脉五十年

罗伯特・赫德赫德,一个西方人,竟能掌控晚清经济命脉近五十年。在派系林立、官场腐败的清政府中竟能脱生出中国历史上最高效廉洁的“衙门”。赫德传奇而成功的一生,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颇有借鉴意义。1868年

历史秘闻 大唐安西都护府的最后五十年,艰难岁月谱写的慷慨悲歌

大唐帝国安西都护府自公元640年——公元808年,共计178年。期间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有过战争混乱的阶段。但是对于大唐安西都护府来说后五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安西独悬大唐之外,艰苦抗争五十年,安

故宫风水有问题?满清绝后五十年无婴儿降生

清朝中后期风雨飘摇,天下混乱。在宫里更是传出“故宫五十年不闻婴儿啼哭”,为何清末三代皇帝无一子嗣?难道是故宫风水的原因。故宫有一处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天)和坤宁宫(地)之间。喻意“天地交感,繁育子嗣”

驻韩美军相册,五十年代末韩国见闻

【釜山街景,运营中的有轨电车。】十五世纪初,釜山成为商贸口岸。1950年-1953年期间,是联合国军物资运输的重要港口。日治期间(1910年-1945年),釜山建设了有轨电车系统。六十年代末期,汽车在

幽禁十余年 守寡五十年

有清一代,最长寿的公主是淑慎公主。十九岁下嫁,二十八岁丧偶,此后一直守寡,活到七十七岁,这就是淑慎公主长大后的人生轨迹。七十七岁,在清代已属高龄,在清朝九十多位皇女中排行第二。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七

剧情不断反转的五十年 ”五德”改制风波

本文,是邹衍「”五德”说的第三篇。前文说到,战国时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讲从黄帝开始,土、木、金、火、水,依次循环;黄帝为土、夏为木、商为金、周为火。秦,是第一个全面实践邹衍「”五德”政治学说的朝

历史秘闻 驻韩美军相册,五十年代末韩国见闻

【釜山街景,运营中的有轨电车。】十五世纪初,釜山成为商贸口岸。1950年-1953年期间,是联合国军物资运输的重要港口。日治期间(1910年-1945年),釜山建设了有轨电车系统。六十年代末期,汽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