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宋代·回河之争

Posted 故道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宋代·回河之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宋代·回河之争

回河之争

仁宗庆历八年 (1048),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决口,泛滥大名府、恩、冀等州,至乾宁军东北入海,是为北流 (原入海处在今山东利津附近)。嘉祐元年 (1056),塞商胡决口,朝廷下令修六塔河,引河回故道,刚刚完成这一工程,当夜再次决口; 嘉祐五年(1060) 又在大名府第六埽决为二股河,经旧马颊河故道,至阳信东北入海,是为东流 (下游河道在故道北面)。宋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神宗、哲宗时期发生两次争议。

神宗熙宁初,朝廷大臣对塞河问题的讨论分二派,一派主张继续北流,沿岸筑堤以防河水漫流,下游近海部分河床深阔,并可作为防御契丹的天然防线; 另一派主张塞北流,开二股河以导东流。神宗同意后面这一派的意见,于熙宁二年 (1069) 封闭北流。同年,黄河又在闭口以南向东溃决。至元丰四年 (1081) 澶州决口,恢复北流,东流淤塞。

哲宗时,回河东流之争议又起。一派认为北边以塘泺阻契丹马足,若听任黄河流过,便成平地,无险可倚; 并且河口若再向北移,南岸将属辽界,自河而南,地势平坦,直抵京师,更为危险。另一派则认为塘泺并无军事价值,地形北高,河道不会北移。争议数年,至绍圣元年 (1094) 再次决定封闭北流。但元符二年(1099) 河决内黄,依旧北流,东流断绝,回河之争亦息。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高梁河之战爆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高梁河之战是宋朝年间宋军与辽军之间的战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高梁河之战简介。公元979年,宋军为了夺取幽州,在高粱河附近与辽军作战,结果被辽军击败。宋太宗为了夺回五代时期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就在平北汉

大宋军民再次士气高涨 徐河之战的战后影响

尹继伦战后以功领长州刺史,虽然辽方的纪录掩盖了战败的事实,但是宋朝从辽方逃归的孙崇柬再次证实了辽军的战败,以及辽人的一些恐慌的反应“太宗询以边事,极言徐河之战契丹为之夺气,故每闻继伦名,则仓皇不知所措

大宋军民再次士气高涨 徐河之战的战后影响

尹继伦战后以功领长州刺史,虽然辽方的纪录掩盖了战败的事实,但是宋朝从辽方逃归的孙崇柬再次证实了辽军的战败,以及辽人的一些恐慌的反应“太宗询以边事,极言徐河之战契丹为之夺气,故每闻继伦名,则仓皇不知所措

宋朝历史 重臣司马光为何要置一乡下女孩于死地

中国封建时代有一起情节简单的伤害案,那就是《宋史・刑法志》记载的一个著名案件“阿云之狱”。在案发时的宋代,后经明至清末,围绕该案定性问题一直争议不休。历史评说多认为,“阿云之狱”其实是一场变法之争。虽

宋辽两国之间的拉锯战 宋辽徐河之战的背景

...哥此时得到了确切情报已于是派出军队拦击。对这个局面宋朝内部争论纷纷,以张汩为首的文臣提出放弃威虏军一线,收缩防御兵力。张洎上了一份奏章

宋朝 宋代·宋代针灸学

宋代针灸学针灸学在唐代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科,在宋代又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针灸师和新技术。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模型的铸造,是针灸学上的一大创造。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王

宋朝历史 宋代服饰图解

宋代服饰图解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

宋朝历史 宋代官吏便服

宋代官吏便服――宋代官吏的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便服等。便服主要是一种圆领宽袖或窄袖的衫袍,一般男子及官员都可穿着。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

宋朝 宋代·宋代私修当代史

宋代私修当代史两宋时期史学家私人编写的本朝史书,数量极繁,流传到今天的也有很多,其最重要者有李焘、王称、徐梦莘、李心传等人编的史书。南宋初年李焘用了将近40年的精力,编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

宋朝 宋代·太学

太学宋代的国子监,是中央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它直接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官办学校。太学是国子监的主体,也是宋代的教育典范。北宋前期,太学规模不大,仁宗时也不过三四百人,而且是借用锡庆院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