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平定“三藩”之乱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平定“三藩”之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平定“三藩”之乱
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铲除了鳌拜集团后,才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此后,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和巩固统一的政策,揭开了清朝历史的新篇章。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爆发了“三藩”武装叛乱。这对当时年仅20岁的康熙来说,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三藩”是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个武装割据集团。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以及尚可喜,是早于吴三桂投降清军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他们三人都充当了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明的急先锋。吴三桂以功封平西王,留镇云南;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镇广东;耿仲明及其子耿继茂死后,由孙耿精忠袭靖南王爵位,镇守福建。
“三藩”拥兵自重。其中耿、尚各有精兵十五佐领(十人的首领),绿旗兵各六七千;吴三桂的兵力,比他们两人的总兵力还要多。在“三藩”控制的地盘内,他们有权任命官吏,广罗党羽,私开关市,圈占民田,中央政府不得干预。吴三桂最为跋扈,他盘踞的云贵地区,实际上成了一个对抗中央的独立王国。“三藩”每年还向朝廷索取巨额军饷。据说当时“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
“三藩”势力的膨胀,和清廷的中央集权政治产生尖锐的矛盾。
早在鳌拜专权时期,康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现在,他掌握了最高权力,更是把这种危及国家安定的割据势力视为心腹大患,必须彻底根除。他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
康熙十二年,一个撤藩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尚可喜因年老多病,奏请归养辽东。康熙抓住这一时机,立即批准他回辽东居住,拒绝了由他儿子尚之信袭爵并留镇广东的请求。
消息传开后,吴三桂和耿精忠虽不感到意外,心里到底有些不踏实,于是假意呈请撤藩,投石问路,想探明康熙的真实意图。他们还暗地里调兵遣将,做好武装叛乱的准备,一旦形势有变,便可传檄而动。
康熙收到吴三桂和耿精忠请求撤藩的奏章,朝廷上便议论开了。多数大臣担心会因此惹出大祸,主张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不要引火上身。康熙指出:“吴三桂早存叛逆之心,如不采取断然措施,终会酿成大患,到了那时,就更难对付了。现在,形势已经十分明朗,撤藩,他要造反;不撤藩,他也要造反。既然如此,不若先发制人。”
康熙颁布诏书,批准了吴三桂、耿精忠同时撤藩的请求。
吴三桂接到撤藩的命令,大失所望,便在云南组织党羽,于十月十三日率先发动叛乱。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杀死了清朝派驻云南的巡抚以及其他重要官员。第二年二月,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响应。两年后,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后袭王爵)又造反了。那时,西北地区一些与吴三桂素有瓜葛的汉族将领,看到叛军声势浩大,也纷纷占据陕西、甘肃起兵反清。一时间,战火几乎燃遍了半个中国。
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廷为之震动。一些胆小怕事的大臣,主张杀死那些怂恿皇帝撤藩的人,收回成命,让吴三桂感恩戴德,甘愿为朝廷所用。西藏的五世达赖,也向朝廷提出了“裂土罢兵”、承认既成事实的主张。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康熙镇定沉着,力排众议,决定武装讨伐。尽管在叛乱初期,吴三桂依仗雄厚的兵力,东进贵州、湖南,北攻四川、陕西,在军事上取得了暂时的优势,但是,康熙却以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运作艺术,分清主次,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对吴三桂加以重兵。首先处死了住在北京的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娶清朝公主,为额驸)、孙吴世霖,抄没了其北京的家产,表示对吴三桂的叛乱绝无妥协的余地。其次是发布诏书,分化瓦解参加吴三桂叛乱的汉族军阀。对耿精忠和尚之信,则下诏恢复藩王爵位,采取笼络政策。康熙还千方百计稳定西北局势,他先以优势兵力击败了陕西的王辅臣,接着又恢复他的官爵,授予他靖寇将军的荣誉头衔,让他的部队仍驻守在陕西汉中地区。尽管王辅臣是个叛附不定的人,但由于康熙政策灵活,处置得当,最后还是将他争取过来,从而消除了“三边动摇,势难猝定”的后顾之忧。
吴三桂攻取湖南后,几十万大军未能乘胜出击扩大战果,当清军侧击其东西两翼成功后,就开始对湖南发动猛攻,多次打败吴三桂的叛军,收复了大片失地。
通过上述一系列政治与军事攻势,到了第四年底,康熙扭转了战机,不仅稳定了西北局势,粉碎了吴三桂的湖南防线,而且争取了耿精忠、尚之信先后投降清朝。从此以后,吴三桂在军事上陷入了孤立的困境。
吴三桂为了稳定人心,鼓舞士气,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三月二十日,冒着狂风暴雨,在湖南衡阳即皇帝位,国号周,改元昭武。接着,改衡州为“定天府”,修筑朝房100间,演出了一出“登基”闹剧。这个反复无常的明、清两代叛臣,心里并不舒坦。那时,衡州的门户永兴城还在清军手中,使他放心不下,寝食不安。他多次派兵攻打,总是大败而归。最后困守孤城,等待末日的来临。这年秋天,74岁的“大周皇帝”,在疾病和忧愤的交迫下死于衡州。
吴三桂死后,部将将他的孙子吴世璠(吴应熊庶子)从云南接到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妄图苟延残喘。吴世璠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不能定攻守之策,人心更加涣散。湖南立足不住,便退守贵阳,接着又逃往昆明。清军乘机大举反攻,收复了湖南全境。清军在广西、四川战场上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失地多被收复。
康熙十九年,康熙令清军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进攻云南;次年将昆明团团包围。吴世璠困在城内,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不久,昆明南门守将大开城门,投降了清军。清朝析吴三桂骨骸,传示天下,并将吴世璠首级悬于市。早在昆明光复之前,尚之信已被康熙赐死;耿精忠则在云南平定之后,遭凌迟殒命。至此,延续八年之久、波及十余省的“三藩之乱”遂告平定。
康熙撤销了藩兵的建制,福州、广州等重镇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等地派绿营兵镇守,藩镇制遂被彻底废除。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避免了国家的再次分裂和持久的混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
相关参考
清朝入关后33年,清朝迎来最大一场叛乱,此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所谓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吴三桂是领头羊,但尚可喜未参与叛乱,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参
三藩之乱几年,清朝时发生过“三藩之乱”,请问发生于哪一年,经过
清朝时发生过“三藩之乱”,请问发生于哪一年,经过多少年才平定,具体经过怎样?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需要对
按左携右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主次、缓急之分,有重点打击对象的。清康熙帝平定三藩,就是抓住主要敌手,各个击破的。“三藩”是指顺治年间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
伴君如伴虎,他帮康熙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的功臣却落得这样下场
在康熙还没有坐上皇位之前,清朝就存在一颗毒瘤,那就是鳌拜。鳌拜是一个很张扬的人,但他却不贪财,这才是最可怕的,说明他的目标更远大,已经不在乎金钱的多少了,他深知只要得到整个江山那么所有的金钱就都在他囊
平定三番,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不可不提的功勋之一。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三藩之乱的始末。三藩之乱(1673年农历11月21日-1681年农历10月29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
平定三番,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不可不提的功勋之一。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三藩之乱的始末。三藩之乱(1673年农历11月21日-1681年农历10月29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
吴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乱,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三藩坐镇南方,揽着枪杆子,搂着钱袋子,辖区官员都以亲信为主,根深蒂固。现在要把拔掉这三棵巨树,必然引起震荡。可康熙没有想到,动乱会如此猛烈。不仅三藩先
确有其人但未当将军是命其夫婿孙延龄为将军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
皇帝 平西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于1673年爆发,当时的皇帝康熙历时8年终将叛乱平定。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清军被批判大肆屠杀百姓,平定三藩之乱期间更有死者超过一亿人之说? 三藩之乱清军屠
大家好,这里是本站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蔡毓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681年,清军经过几年的艰苦作战,终于兵临昆明城下,并在一番血战后,夺取了昆明,至此三藩之乱宣告结束。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帝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