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阎敬铭生平简介?阎敬铭历史评价?
Posted 捻军
篇首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阎敬铭生平简介?阎敬铭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阎敬铭生平简介?阎敬铭历史评价?
阎敬铭
一
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危机四伏,加上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噬,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上上下下的官吏进入了分化、蜕变、转折的历史时代,但仍然有这样的一批官吏,极尽全力维护以儒家理想建构的封建旧制,他们虽然思想陈旧,然而却为官正直、忠亮,这里说的阎敬铭便是其中的一个。
阎敬铭字丹初,朝邑( 今陕西大荔)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地主家庭,自幼受良好的封建教育,他也是个十分刻苦的孩子,祖上没有显赫的社会威望,但阎敬铭却是个心有大志的人。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阎敬铭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在散馆( 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余分别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任州县官,谓之散馆。)学习,后分属户部为主事。道光朝,中国历史正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鸦片战争及其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毫不留情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清王朝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在东南沿海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阎敬铭怕也是昧于时事,然而,中国人民却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村拉开了帷幕,很快就震惊了清朝上上下下的官吏。咸丰四年四月,阎敬铭正式补官,九月,亲生母亲去世,他辞职守丧,一年后,服满,咸丰六年,又补任原官。这时长江以南战火纷起,太平军所到之处官兵无不束手或望风而遁,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并定都于此。同年五月,太平军开始了北伐和西征,特别是北伐军直扑北京,吓得咸丰皇帝准备逃往热河,直到1855年北伐军才彻底失败,但北伐军却给长江以北乃至京师一带的清王朝统治以沉重打击,又唤起了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军的得势,给阎敬铭也带来了一次重大的转变。他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堂堂大清帝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灾难”?当然他永远不可能知道这原因是什么?可是,他已开始从自己的周围着手解决一些他认为是“原因”的问题了。在户部为主事虽说还有顶头上司,但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他的权力也不小,他从不为自己捞油水,更没有托门子的事情,为政严整,如查出某人以权谋私,他必然劾奏,以正风气。所以,部里的吏胥无不畏他三分,使他刚踏入仕途就有了名声。咸丰九年,湖北巡抚胡林翼听说阎敬铭在部里很有正气,上奏要求调他到湖北给以重用。胡林翼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为政清正,在湖北积极镇压太平军,屡建“功勋”。当时,曾国藩训练乡勇组成湘军在湖南镇压太平军,时称二人为“胡曾”。就这样经胡林翼的荐举,阎敬铭离开京师来到湖北前线,参加了血腥镇压太平军的战斗。咸丰十年的正月,清军在安徽与太平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清军占领了太湖一带,阎敬铭因镇压有功,以员外郎补官。这年三月,阎敬铭总办湖北的运粮事务,并兼理营务。当时,太平军在天京变乱后,重振朝纲,重用陈玉成、李秀成在安徽、浙江一带开始了反扑,扭转了天京的危局,湘军损失惨重,所以,清军急需得力的人手来共同镇压太平军。五月,胡林翼上疏朝廷推荐贤才,称赞阎敬铭为人处事名副其实,心术端正,有雅量。十月,阎敬铭与道员邢高魁带军前赴蕲、广交界的灵东乡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俘获了起义首领何致祥等人,因功敬铭升任郎中,皇上还赏他戴花翎。( 花翎又称孔雀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有三眼、二眼、单眼之分。清初,花翎只赏给朝中有特恩的贵族与大臣,自咸丰后,赏戴甚滥。又定有报捐花翎之例,于是五品以上官员皆可援例捐纳单眼花翎。而双眼花翎成为特恩之赏,三眼只赏给亲王贝勒。)
咸丰十一年二月,陈玉成率西征军北上入安徽与胡林翼所率湘军交战,阎敬铭在安徽的怀、桐两地剿杀太平军的援军得力,皇上诏令加任阎敬铭四品京堂侯补,先换顶戴。( 顶戴是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服饰。清制规定,官员高低以帽上顶珠色质区别,故谓之顶戴。)三月,胡林翼上奏称赞: “阎敬铭为官公正廉明,办事认真,是湖北全省仅见的才子。自从接办粮台以来,他查核名实,删除虚耗,每年可节省10万缗钱。只是他位轻权小,只能在本职范围内节制流弊,却不能督率府、厅、州、县共开财源。可否任以湖北两司( 布政和按察)之处,明断出自圣裁,如果有一天,阎敬铭蒙受特恩赏以顶戴,专掌巡抚事,为臣敢保他理财用人,定不会有负圣望。湖北每年筹措饷款,实际上很充裕,如接办得人,尚可不尽为府、厅、州、县私饱,这对国家来讲,毫无疑问是大有裨益的。”胡林翼十分赞赏阎敬铭为政的作风,所以大力荐举,果真到四月,朝廷令阎敬铭为按察使候补,七月,代理按察使,九月正式上任按察使。
阎敬铭得以平步青云不仅在于他的务实能干,而且得力于胡林翼这样的伯乐。同治元年(1862)六月,湖北巡抚严树森( 胡林翼在咸丰十一年病逝)上奏称赞: “阎敬铭总掌考核十分精细严密,作为一方之长,其德可以教化风俗,其才可以挽救时局。执行刑律严格又酌情处理,为政崇尚清廉,杜绝弊端。前任抚臣胡林翼荐其才堪大任,实为湖北第一贤能。只有严厉打击舞弊才会被小人怨恨; 只有臣节忠亮才会受到同僚的猜疑。然而流言蜚语,终不会有损清望。长期任职于湖北,总掌用人理财大纲,早在胡林翼时已形成规矩,为了不使大政颓废,完成胡林翼没有完成的大业,一定要有后来人。”这年八月,朝廷下令阎敬铭署理湖北布政使,成为湖北省最高行政长官。然而,九月,阎敬铭老家来人报,老爷子病故。阎敬铭是孝子,闻听噩耗急赶回家守孝。湖北总督官文深知当前陈玉成的太平军正西征,形势如此危机,正当用人之际岂能放走阎敬铭,所以,官文上奏请求留下阎敬铭督办粮台,皇上考虑到这种情况,诏令赏给阎敬铭百天的假期。阎敬铭这才昼夜兼程地赶回山西临晋县寄宿为父办丧事。假满后仍回湖北督办粮台。
二
阎敬铭回来后没几天的日子,朝廷调他出任山东盐运使。不久,诏令赏他二品顶戴,署理山东巡抚。这些晋级是在同治元年十月任命的,当时阎敬铭尚未满假。朝廷的谕令说: “如今山东形势危机,捻军、幅党、棍党、教徒各股反叛纷纷兴起,山东邻近直隶,十分紧要,眼下山东的军务和吏治都急需有人整顿。阎敬铭前任湖北监司时,认真妥当地办理各项事务,如今朝廷破格录用人才,不得已才夺情起用阎敬铭,阎敬铭定能将孝心作忠心,激励世人,以报效朝廷。阎敬铭接奉此旨后应立即从临晋起程赶赴新任,不一定要拘守百日孝期。”阎敬铭接旨后,左右为难,他去求山西巡抚英桂帮忙,不久,英桂上奏朝廷说阎敬铭历诉其哀情,呈请朝廷允准他守满孝期,但朝廷不准。并谕令英桂催促阎敬铭昼夜兼程赶赴新任,不得迟误。阎敬铭只得遵令。同治二年四月,阎敬铭抵达山东新任。这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咸丰帝病逝,西太后发动北京政变,与新帝载淳共同执政,开始了同治时代,由此也制定了“借师助剿”的方针,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军,自1862年下半年起太平军屡屡失败,到1863年,太平军已形成败局。然而,北方以捻党为首的起义军却活跃起来。他们长期活动在皖北、苏北、河南、山东一带,“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常常是数十人、数百人为一股,称为一捻,进行反抗斗争。自1857年起,捻军在领袖张乐行的领导下,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活动在江淮之间,与陈玉成部配合作战,有力地打击清政府。当阎敬铭来到山东时,捻军等各股起义势力正在山东展开游击战,一部分教徒起义军进入新泰活动,幅党又多次进攻邹县、曲阜,阳谷、聊城一带也有义军活动。阎敬铭的立场是坚定的,他要用武力彻底镇压农民起义,对农民反抗他是恨之入骨。他檄令曹州镇总兵保德、直隶提督恒龄等人先侦探起义军,然后进行堵截围剿,并饬令各州县要严密防范,如有敌情,坚决堵截。他还亲自率军到淄川围剿。起义军已在淄川活动很久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同年二月,于雉河集大破捻军,擒杀张乐行后,调集兵力回师北上山东进攻淄川城,久未攻下。阎敬铭来后经考察上奏说: “山东省士兵乡勇骄横放纵,不熟习军纪,僧格林沁与臣尽力整顿,还不得力,实难姑容乡勇,先行将其遣撤。”上报朝廷知道。五月,已被革除参将职的宋景诗,带领投降的义军屯驻在东昌旧米市街,反叛迹象日益明显,阎敬铭调按察使丁宝桢前赴东昌相机进剿。经过整顿军队,战斗力提高,六月,清军火力攻打淄川,起义军寡不敌众,淄川城失陷,朝廷命阎敬铭暂住淄城,妥善管理。阎敬铭将各营的乡勇队,分别挑选,或遣或留,以节俭军饷免除不必要的开销。阎敬铭在淄川打了漂亮仗,来了开门红,但更大的麻烦在后头。七月,宋景诗举义,率义军进入莘县活动,分别进屯到清平一带,在运河二十里铺、戴家湾等处活动。阎敬铭前后派遣都司杨通廉、副将范正坦等率军两路,一路赶赴堂邑助剿,一路赶赴清平、博地河堤防御。不久,丁宝桢克平王家海,阎敬铭又檄令道员林士骑重新勘探运河,分出军队防御魏家湾、土桥、李海务和附谷的七级镇等处。并下令: “只要有一个匪徒偷渡,就要格杀无赦! ”还檄令千总张祖荣率炮( 古代以机发石的战具,又作“砲”)船入张秋运河,上下巡查。他亲自从淄川带军进围东昌,驻扎在博平,企图一举全歼起义军。八月,清军攻克甘官屯,起义军撤退到直隶的开州,部分人进入莘县延家营,阎敬铭又派保德等人围剿,焚烧了起义军的老巢。九月,宋景诗带领起义军的余部由直隶的东光转入山东的陵县、平原、高唐、清平等地,并分成小股渡黄河,杀回堂邑。阎敬铭檄令杨通廉等人前往清平镇压,又令保德由朝观一路回击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又撤回直隶的开州。为了保存实力,起义军分散隐藏起来。朝廷谕令阎敬铭要督饬保德,丁宝桢等人分别搜捕,斩草除根,不要留下后患。阎敬铭从四月入山东至今半年的时间,东征西讨,南北驰骋,被起义军拖得精疲力尽,终于病倒了。朝廷赏假20天,却要他在军营里调理。十月,在阳谷俘获了起义军的头领刘厚德、张逢海,在馆陶俘获了程敬书。自八月至十月,共计搜捕起义军3000余人,均受到惩处。只有宋景诗还未被捉到,朝廷再次下令催促阎敬铭尽快将宋景诗缉拿伏法。总得来看山东的起义军被镇压了,有的逃到了外省,山东相对地平静了。阎敬铭这才奏请回老家为父亲守丧终制,朝廷不准,下旨令阎敬铭将可以抽出的士兵派往蒙城,交给都统富明阿助剿。阎敬铭上奏请求: 酌情留下丁宝桢等兵营,分别驻扎在东昌境内; 都司马春峤一营驻扎在武定; 守备郭大胜一营驻扎在德州、平原等境内,来往巡视以防不测。所留东治六营扼要设防,并在绿营中选练兵马一营,以应起义军的游击战。奏入,诏令同意其奏。十一月,阎敬铭守孝期满,朝廷补任他为山东巡抚。随后谕令他: 捻军首领李大个孜己在安徽向僧格林沁投诚,只有项盤等人带领捻军顽固抵抗。山东与徐州、宿州毗邻,要严饬各军谨慎防范,不要让捻军擅入山东。阎敬铭还未从征战中歇口气,又来了军情,他赶紧派遣副将陈锡周扼守马良集,游击王心安扼守韩庄,守备郭大胜扼守台儿庄。他回省城后上奏说: “抽调绿营兵,改练骑兵队,为有备无患之资。”朝廷知晓他的意思,没有批文。
关于军队的问题,阎敬铭一来山东就发现战斗力不强,所以他首先是整顿了军队。早在十月份,皇上曾谕令阎敬铭切实抓好训练,不得徒有虚名,白白花掉饷银。对所用乡勇全都遣散回乡。如今针对山东的形势,阎敬铭再次上奏谈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山东的绿营兵废弛很久了,加上多年来拖欠军饷,又无良将统领,绿营兵实际上已不堪一击。如今立马整顿,撤去乡勇,起用士兵,首先就会出现兵额足不足的问题,再加上训练士兵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眼下还不能马上整顿,不得不留下乡勇以防不测。当然,乡勇和士兵的粮饷同时发下来,司库也有一定难处。接着他又分析了撤掉乡勇后的不良影响,乡勇被撤,回家无所事事,特别是兖州一带的教徒会更多,这些人很不安分。目前山东形势虽已渐平静,可仍潜伏着危机。在沂水、兰陵、郯城、费县一带被安抚的幅党中,还有心怀叛逆的人。在山东与直隶交界的北边。起义军虽被刚刚镇压下去,那是他们畏惧官军的威力,实际上,他们革面未必革心。甚至在省城济南、武城等属县的盐贩,有时也闹事生非,所以,不能撤掉乡勇。阎敬铭当然也不敢渺视谕令,他进一步解释说: 为臣不敢在事平之后,拥兵费饷,也不敢有什么成见,更不是袒护乡勇轻视绿营兵,实在是因为山东事变尚未彻底解决,起义的人多半是当地人。山东只有自强才可致富。只有百姓不起叛心,农田不荒,劲敌尽除,百姓自然会交纳赋税。身为臣子不敢为了节俭饷银的好名声,作粉饰太平的下策,敢为我皇太后( 慈禧太后)、皇上讲明实情。不久,阎敬铭又上奏建议如何加强军队建设的问题。他认为: 军队能强大,主要是依靠将领。将才本是天生的,但天性贤能,也要凭借他人的推荐提拔。象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招募乡勇,善育人才; 像李续宾等人虽很有将才,也全赖他人推荐牵引,使朝廷知道他们是可用之才,加以提拔。有了将才,懦弱的士兵就变成勇士,故而,楚勇名扬天下。象多隆阿这样的名将也是赖胡林翼而成为名将的。然而,北方的军队比之南方战斗力相差甚远。自古名将出北方。为臣是北方人,以不习兵为耻,以才不堪定乱为愧。多年来,臣在军中反复考虑胜败的原因,得知拼凑的军队,不求好的将领,就是有兵和无兵一个样,有将和无将一个样。如今北方虽令各省招募乡勇,但这些乡勇均为乌合之众,上不知尊君亲上,下不知基本兵法。而统领乡勇的人又功利熏心,贪婪欺上。竟出现是士兵就可以出战,是镇协就可以领兵的事情,这就难怪会出现临阵仓皇无措,将逃勇溃,为起义军所耻笑的事情了。实际上,北方人并不比南方人差,智勇双全,兼步兵、骑兵之长的大有人在。应饬令多隆阿多多招募北方的将士,教习战阵,历以忠纯,挑选忠勇质朴的人,请补授北方各省的提、镇、参、游。令他们训练士兵,万一有战事,绿营兵就变成了劲旅,这又何必再招募乡勇?此事为目前最为紧要的事情。对阎敬铭的两次上奏,朝廷认为合理属实,所以,皇上诏允其奏。这年年底,省城附近的济阳屯田团长王文训聚众抗漕闹事,阎敬铭派参将志昌等人掩袭闹事者,很快,在直隶的新城俘捉了王文训等人。又山东的团练,恃其势大对抗官府,已成恶习。阎敬铭自上任后,檄令郡县,对那些罪大恶极的豪霸,要严缉正法,自此,山东百姓始知有官府,团练也被驯服。
阎敬铭虽然是主管山东军事的长官,然而,他也很关心民政。同治三年正月,阎敬铭上奏请求将临沂、兖州、曹州、济南四府所有的亩捐,一律免征,朝廷准奏。4月,阎敬铭上疏请求变通捐例。他说: “征收捐例,主要是为了筹备京外的粮饷,原本是朝廷万不得已的办法。然而,日久生弊,不但无补于兵饷,而且还暗亏于国计。各省自道府至佐杂都有捐纳标准。州县为地方基层组织,直接掌管百姓事务,城池府库,钱粮征收,责任最为重大。自古以来,没有不慎重选择地方官的。如今要捐纳州县为官,直至到省,所捐纳不超过千金,就是专收实银,也只是增加数百金。这样以千金为本钱,为数万生灵的父母官,他的目的只是想州县的钱粮,未必考虑到地方上的百姓。为臣所知,山东一省,收纳钱粮大县五六万两,小县也有万两不等。而地方官稍有侵吞就超过他原来捐纳的钱数,即使查核,也无从查出。国家所依赖的只是正粮,而捐纳不过是在万一的情况下给以补助。为臣以为应饬令道、府、州、县四级官职,仍按筹饷定标准再减去二成,明文规定交纳实银,所交实银均在京铜局办理,这样可挽救弊端补救偏失,对京饷也大有裨益。”此外,阎敬铭还谈了山东吏治腐败的情况。他说: “山东官吏恶习积年,深陷其中难以清治。他们以奸诈、虚伪、轻浮、见机行事为有才能,以欺诈粉饰能掩过为有智谋,以散布谣言、诽谤他人为能力。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谋利争财,专图私利。而对国计民生,一概不顾。对国家钱粮就想方设法侵吞挪用,令其交代又多半不给,州县官吏更为狂肆,上下以宽弛为政,于是渐渐出现了财匮民乱的恶局,酿成今日的忧患。一般来看,州县官吏本来没有多少有实才实学的人,为什么山东比他省要严重呢?为臣看来是山东上下官吏不求实际,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导致的。象清查移交的工作,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起至今没有记载有亏案,大部分都是从全省的俸廉中支补的。乱摊派现象也比较严重,以州县计,多的时候摊到五六千金,中小摊款也有千金或数百金不等。地方官吏上窃公款,下勒民财,日用私侵,纠缠纷杂。贪污成风,甚至肆无忌惮。为臣到任一年来,严查虚妄,督催官吏移交,近来稍有起色。为臣以为参劾官吏不难,要想令其人人守法却很难。仅凭为臣愚力难以扭转全局,但为臣仍要孜孜不倦地整顿下去,以求达到大治。”阎敬铭所奏山东吏治腐败情况实际上是全国各省均有的现状,他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也无法找到,因为清王朝的统治本身已经腐败不堪。对他的上奏,朝廷答复他说: “知道这些情况不难,但做起来却非常难,务必实心实力,其次要慎重。”
阎敬铭还未来得及整顿吏治,南部的捻军已进入山东省界,阎敬铭只得把精力放到镇压捻军上。面对捻军入山东,御史王师曾上奏建议: 饬令带兵提臣傅振邦总办登州、莱州、青州、沂州四府的团练。皇上命令阎敬铭考察团练实情上奏。不久,阎敬铭上奏说: “收敛乡里的财物以为练饷,招集耕地的成丁以为士兵,这对事情来讲是有害无益的。傅振邦也是本籍人,他也说不适宜再为团练。臣只有严格督察地方官,力行坚壁清野的办法,不借以团练御叛者的名声,以挽救颓风,弥堵后患。”这样就停止办团练。
三
自1864年底,捻军与赖文光所率太平军余部结合,共推赖文光为统帅。在整编后,采取了以骑兵奔袭的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战术,提高了捻军战斗力,习称“新捻军”。为了将捻军尽快彻底消灭,清政府重用僧格林沁所率蒙古骑兵为主力,进行围剿。同治四年正月,捻军在河南打败僧格林沁后,主动退入山东,诱敌穷追。三月,捻军的骑兵队到了菏泽、郓城、巨野各州县境内,阎敬铭檄令曹州镇兵保德等人率兵围剿,捻军向北撤,拖着敌人走,然后再迅速折回向南击败保德军。阎敬铭又檄令沂州知府文彬、兰山知县长庆招募乡勇分别防守莒县、兰山、蒙阴、沂州的要道,以防捻军进入。四月,阎敬铭赶到东昌督军作战,这时,僧格林沁也从河南追捻军到菏泽。五月十八日,捻军在菏泽高楼寨设伏,一举全歼僧格林沁军,僧格林沁亦被砍死。阎敬铭闻听差点吓得背过气去,他对捻军是又恨又怕。僧格林沁是满州贵族,死在他管辖的山东境内,当然他要负一定的责任,所以,阎敬铭赶紧上疏请罪: “敬铭不能率军救援,请治为臣重罪,以示臣过。”朝廷失去一员猛将当然悲痛,但也不能在大敌当头的时候处罚重要将领。皇上因阎敬铭曾事先陈奏,“亲王( 僧格林沁)忠诚勇敢,敌势嚣张”的话,已经屡次降旨告诫僧格林沁,要持重、谨慎地进攻捻军,只是僧格林沁求胜心切,所以中埋伏。这样就没有处分阎敬铭。然而,僧格林沁的满州贵族王牌军的覆灭,使朝廷只得把镇压捻军的希望寄托于汉族地主武装身上。当时,太平天国已被镇压下去,朝廷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主持“剿捻”军事。当时,捻军有数万人集居在菏泽、郓城、巨野、濮阳、范县之间,另一股捻军北上章丘打算攻打省城济南。阎敬铭督令游击王正起,回军防守省城,因黄河水仅有尺余深,水师船板无法行驶,于是增设砲船数十只,另派游击周森藻率领以待捻军。捻军避开清军实力转向东。闰五月,阎敬铭赶到齐河,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商办砲船事宜,而后进驻兖州治兵,饬令兖州知府惠庆等人前赴金乡、鱼台、单县、郓城、菏泽、濮阳、范县等地,凡是有捻军的地方,都要严格搜查捻军的余部; 又饬令总兵杨飞熊扼守济宁的冉堌集,游击王心安扼守菏泽的皇镇集、沙土集。安排完毕,各路分头行动,一齐向捻军扑来,各路均有小胜。九月,捻军由单县撤退到江苏的丰、沛一带,云集于欢口。敬铭估计捻军将由鱼台、沛县的湖边杀回山东的峄城、滕州两地,于是,他檄令杨飞熊率军从金乡抄小道直奔滕州,捻军果然沿湖岸进入郑家集,杨飞熊扼守在运地以待捻军,捻军发现情况后,撤入徐州。这年十二月,阎敬铭为了对付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捻军,编设了骑兵队,并练习洋枪。
同治五年正月,阎敬铭因荐举贤能不实,被降为三品顶戴仍留任原职。二月,捻军再度入巨野,大败王心安的清军,当时,阎敬铭正患病休假,闻听王心安大败,不顾病情赶往东平安抚军队。三月,阎敬铭调杨飞熊回军扼守运河,捻军乘机扑向运地,兖州沂州曹济道的主管文彬督促乡勇、团练夜袭捻军,捻军受损,见敌人势力强大撤退。四月,阎敬铭赴济宁与钦差大臣曾国藩商议军事,共同定下分段扼守运河的决议。五月,又增设了四板砲船,加紧训练洋枪队。他又偕同曾国藩定下分段扼守黄河的决议,并训练黄河水师。这就是曾国藩采取的重点设防,坚壁清野,划河圈围的战略。企图将捻军围困在包围圈之中,进而缩小包围圈,全歼捻军。然而,捻军在赖文光、张宗禹的带领下,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多次击败防堵军队。当然捻军也确实受到很大损失。在山东战场,八月,捻军的大部从菏泽前往巨野、金乡,并分成小股潜入运西,这无疑分散了战斗力。阎敬铭调知府王成谦及王正起等人,分赴巨野、郓城迎击捻军,他亲自与道员潘骏文、知府龚易图露宿河堤,分段巡守,整整呆了四天四夜。捻军连连失利,不得已西撤,王成谦等也战败了捻军。同年九月,赖文光的捻军在河南大败清军,以镇压太平天国名扬天下的曾国藩被捻军拖得不堪重任,于是,清政府又改派了淮军头目李鸿章主持“剿捻”。此后,捻军的形势愈发不利,在山东已立不住脚。这年十月,捻军分成两路,赖文光带领东捻军战斗在中原地区; 张宗禹带领西捻军挺进西北,与西北回民义军会合。东捻军直到同治七年,被李鸿章的淮军镇压下去,这是后话。九月在捻军被赶出山东后,肥城的教徒张积中又密谋起义,与官府抗命。阎敬铭令按察使潘鼎新兼管河防,又抽调防守在运地的各军赴肥城围剿,仅10天的功夫,就镇压下去了。这回是取得了与捻军作战以来头一次的“大捷”,“捷报”传到朝廷,因功又赏还阎敬铭的二品顶戴。不久,阎敬铭又病倒了,朝廷赏假1个月。十一月,他上奏请求开缺( 凡实缺官员,因犯过失而罪不至降级革职的人,即饬令开去本职),又得赏假3个月。同治六年的二月,他再次上疏延假,准假。十月,朝廷召他回京师,但他因病重推辞了。
四
整个同治朝,阎敬铭大部分时间是在地方紧张的战争中度过的,到同治八年,阎敬铭被调补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但他病情严重,故而辞去。这一休养就是四年的时间。直到光绪三年(1877),朝廷命阎敬铭稽查山西救济事务,才又回到工作中。光绪四年三月,他偕同山西巡抚曾国荃上疏请求朝廷应再次申明栽种罂粟( 鸦片)的旧禁令。光绪五年三月,阎敬铭查实吉州知州段鼎耀扣留救济银,上奏请治其罪。五月又上奏: “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各省的差徭十分沉重,请求敕令各省要查办裁减。”于是,皇上谕令督抚详察民情,破除恶习,严定章程,革除所有无名科派。阎敬铭又查实去年奉使大臣恩承、童华过山西境时,骚扰百姓特别厉害,上奏给恩承等人处分,如其所奏。同时,阎敬铭完成了稽查任务。因身体不佳,上奏请求就近到解州就医诊治。皇上因他办事一心一意,任劳任怨,就诏准他安心养病,等病愈后立即来京见陛下。光绪八年正月,阎敬铭被提升为户部尚书,他推辞不就,皇上不允。五月走马上任。很快他就查出事情来了。十一月,阎敬铭弹劾广东布政使姚觐元、湖北荆宜施道的董俊翰、侯补道杨鸿典在任户部司官时声名贪劣,请求罢黜其职,朝廷从之。光绪九年正月,皇上赐给阎敬铭紫禁城骑马,以示殊荣。又令他署理兵部尚书。十一月,因饷款不济,他上疏请求在新疆南北两路办屯田,并令新疆各路统兵大臣迅速议出章程,到期兴办,诏准其奏。光绪十年二月,阎敬铭考虑到新疆屯田抵饷银,每年不过节省数十万金,如不裁减乡勇,终究是个难题,所以,他就统筹全局上奏陈请实行三件事: 一是定饷额。对西北军饷定在400万两左右。二是定兵额。要求全疆兵力定在4万左右。三是统一事权。就是要将饷额统一分配。目的是节俭军饷,以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此后又上了二次奏章进一步申明他的三项建议。朝廷很重视他的意见,诏令全疆大臣列锦棠依部奏各条款切实筹划商讨,务必就原来左宗棠所议军饷300余万的建议,量入制出,节俭开支,以为经久明实之计,议完后,立即施行前详细奏上。
阎敬铭的实干精神为年轻有为的光绪帝所看中,三月,命阎敬铭为军机大臣上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阎敬铭奋斗大半生,终于走到了他从政以来的顶峰,身处朝廷的决策机关,他更加竭尽全力地效命于朝廷。四月,大臣商议关于乌鲁木齐都统恭镗所奏请恢复乌鲁木齐旧制所设武官额数的事宜。阎敬铭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上疏说: “乌鲁木齐各级武官数额实难恢复旧制,新疆改为郡县,左宗棠早就有设督抚的建议,应当饬令督办大臣刘锦棠等人将乌鲁木齐等处的都统大臣应否裁撤,及一切事宜应如何办理,悉心妥善筹划,有个明目奏上办理。”皇上诏如所奏。此后,他还遵旨商议了御史程鼎芬所奏关于遇有灾荒之年,州县应在查实的基础上,照条例停止征发赋役的问题,阎敬铭为此建议制定了五条章程。五月,皇上又命阎敬铭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户部掌管全国的财政,很难理出头绪。阎敬铭为官清廉、公私分明,对属下要求也特别严。六月,阎敬铭上奏请求停止各省都统等官员来京由官府报销路费的规定。不久,塔尔巴哈台的参赞大臣锡纶奏请饬令户部先替塔尔巴哈台垫上俄国商人的积欠钱款。皇上诏令户部垫拨20万两银子。沙俄侵华已久,早在1881年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块领土被沙俄割占,赔款500万两银。这还不算完,沙俄经常和新疆地方官勾结,侵掠中国主权、财富。阎敬铭对沙俄的野蛮侵略十分仇恨,他上疏称“臣部一向没有代各省清偿欠款的先例。如今锡纶私下与俄人定议,应诺俄人向臣部及总理衙门索要赔偿,实属无理要求。应当下旨将锡纶严加审定处分,以示训戒。至于户部系为国家根本,京畿近在天津之邻,如今又办海防(1884年,洋务派建立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开销很大,户部实难拨款外用。据查实山西、河南、安徽、陕西等省均有欠塔尔巴哈台军饷的事,大概各省均要提拨积欠银3万两支给塔尔巴哈台。陕西、安徽路途较远,先令山西、河南两省代陕、皖垫上,以免贻误。”阎敬铭处理事情甚得皇上心意,既批评了皇上允准锡纶的请求,又解决了皇上要解决的问题。公正合理是阎敬铭为政的一条准则。所以,皇上诏令依他的上奏办理。因清政府对外有巨额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军需要军饷,特别是眼下办海军更需要钱,加上统治者的挥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十二月,阎敬铭遵旨商议筹饷事宜,他偕同军机大臣上疏陈请开源节流的办法24条,均得旨依次实行。光绪十一年六月,阎敬铭遵旨商议御史刘恩溥所奏清查百姓欠款的问题,他又上疏建议制定了10条章程。
五
这年十一月,皇上命阎敬铭补为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十二月,授任为东阁大学士。光绪十二年三月,皇上陪着慈禧皇太后到东陵拜谒时,阎敬铭为随从扈卫,皇太后还赏了他件黄马褂。这时皇上和慈禧太后对他还十分信重。四月,阎敬铭进一步查明了八旗超支库银事项,为了杜绝此种现象,他上奏制定了10条章程。阎敬铭敢在八旗贵族头上动土,这给他带来很大麻烦,八旗贵族纷纷向慈禧进言,陷害他。从五月到八月,阎敬铭因病屡屡请求开缺,皇上赏了他四次假。九月,他又奏请病重休假,皇上谕令: “阎敬铭久病之后,力难兼顾,自应加以体恤,免去军机大臣的差使,让他专心于户部事务。每年应得的赏赐,一律照军机大臣的待遇赏给。”这年十月,又令阎敬铭为会典馆正总裁,负责编撰会典,当时朝议整顿钱法,拟定先令直隶、江苏各督抚添购机器以制造制钱。阎敬铭身在户部,所以对这一议项当有自己的看法。十一月,阎敬铭上奏说: “机器制造钱文,工本费太高,京局开炉,恐怕会引起市场收税的疑虑。请在临江靠海的各省在应当送往京城的款项内,酌情改造制钱,再送到天津备用。”这次整顿钱法是慈禧太后的旨意,慈禧想通过制钱来解决她穷奢极欲的生活,以及巨额赔款。阎敬铭虽说没有完全反对,但也提了不同意见,这下可惹了大麻烦。奉慈禧太后的懿旨: “该堂官( 阎敬铭)不能体谅朝廷裕国便民的意图,矫饰虚词,一派胡言,交给部里严加处分。”不久,部里就依太后的意思上奏了。阎敬铭有这样的结果主要与他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公私分明的工作态度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女人干政,生活又奢侈是为封建士人所不容的事,所以,他在户部管国家的钱粮,从不给任何人开小灶,难怪太后对他有意见。但念他对皇室忠心耿耿,为政持正,太后又下旨加恩改为革职留任。
阎敬铭自从担任户部尚书后,凡是他所上议的有关陕西、甘肃关内外、伊犁、乌鲁木齐、古城收支军饷、俸饷; 有关防勇口粮、杂支章程、各省制造善后筹局经费等问题,有的给以裁减,有的删除,有的合并,有的酌情定额数,有的停止部垫,有的恢复饷额又符合旧制,他所上奏的一切,只围着一个目的来转,那就是力求节俭以保障饷源。对各省藩司督催移交不力的,或押解饷项迟延的、他都上奏请求给他们处分,他认为这样的地方官与徇私舞弊的人没有区别,处分他们以警戒后人。光绪十三年十二月,朝廷免去了阎敬铭革职留任的处分。从这年十月到光绪十四年三月,阎敬铭因病屡屡请求免职,赏了他三次假。七月,他又上疏请假,诏准其假,令他在京师安心调养,并谕令他: “该大学士,近年来整顿部里事务,日有起色,朝廷十分倚重他。一旦病愈,立即到朝请安。”光绪十五年,他又上疏请求回老家养病,诏许其奏,并诏加恩赏他驰驿,一旦病体全愈马上来京见陛下。
然而,阎敬铭再也没有回来,他悄悄地离了繁华的京师,悄悄地回到了他生长的故土,三年后,光绪十八年三月的一天,他悄悄地离开了人间。临终,他还上疏关心国事,然而,他无法也不可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他死后的第二年,就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及结果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度。对他的死,朝廷颁下哀悼的谕令: “致仕( 退休)大学士阎敬铭,清勤直亮,练达老成。在咸丰年间由部里下属调赴湖北军营督办粮台,卓有成效。又蒙穆宗毅皇帝( 同治)的特达之知,提升为山东巡抚。因病乞归,不久,补授工部右侍郎,因病辞任。朕御四海后,召他来京,授任正卿,参予机务,辅赞朝政。他尽心尽力恪于职守。因病回乡。闻听溘然而去,朕悲伤万分! 加恩追赠他太子少保,依大学士例赐恤。任职内的一切处分,全部免除,应得待遇,望有关部门依例实行,以示朕深念老臣之心。”不久,赐他祭葬,谥号文介。
相关参考
清朝人物中文名:阎敬铭别名:阎丹初国籍:清朝民族:汉出生地: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出生日期:1817年逝世日期:1892年3月7日职业: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主要成就:号称“救时宰相”追授:太子少保谥号
阎敬铭是清朝著名大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位数不多,有凭有据的理财专家。阎敬铭生于公元1817年,去世于公元1892年,享年75岁,字丹初,晚年“无不悔翁”,去世之后,清廷为其上
人物档案 姓名:阎敬铭 别名:丹初 谥号:文介 国家:中国 民族:汉 所处朝代:大清 出生地:陕西朝邑 出生时间:公元1817年 去世时间:公元1892年 职业:东阁大学士、户
人物档案 姓名:阎敬铭 别名:丹初 谥号:文介 国家:中国 民族:汉 所处朝代:大清 出生地:陕西朝邑 出生时间:公元1817年 去世时间:公元1892年 职业:东阁大学士、户
阎敬铭是清朝著名大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位数不多,有凭有据的理财专家。阎敬铭生于公元1817年,去世于公元1892年,享年75岁,字丹初,晚年“无不悔翁”,去世之后,清廷为其上谥号“文介”。 阎敬铭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郎中、山东盐运使、湖北巡抚、户部尚书,光绪时出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阎敬铭所处的时代,正值清王朝走向
阎敬铭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为官廉正耐劳,生活奇俭,以直言敢谏、曲正分明而闻名。曾弹劾大小不称职的官员百余人。阎敬铭做官多年,一直穿一件布袍,不管周围人如何评论,他都毫不在
阎敬铭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为官廉正耐劳,生活奇俭,以直言敢谏、曲正分明而闻名。曾弹劾大小不称职的官员百余人。阎敬铭做官多年,一直穿一件布袍,不管周围人如何评论,他都毫不在...
阎敬铭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为官廉正耐劳,生活奇俭,以直言敢谏、曲正分明而闻名。曾弹劾大小不称职的官员百余人。阎敬铭做官多年,一直穿一件布袍,不管周围人如何评论,他都毫不在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晚清重臣。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热心地方公益,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