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李天馥生平简介?李天馥历史评价?
Posted 康熙
篇首语:黑暗带来恐惧。知识可以点亮你,驱逐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李天馥生平简介?李天馥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李天馥生平简介?李天馥历史评价?
李天馥
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月,大学士李天馥去世。
康熙闻讯,大为震惊,命大臣侍卫到李天馥的府邸以茶酒祭奠。并谕令翰林院起草一篇悼文,表述李天馥的生平及其功绩,以示对李天馥去世的哀痛。
在李天馥的丧礼即将举行之时,他唯一的儿子官拜编修的李孚青上书康熙恳请韩菼为其父写一篇墓志铭,记叙父亲的一生经历。康熙很慷慨地同意了。这篇墓志铭概括了李天馥的一生。它是这样写的: 李天馥,字湘北,号容齐,先祖是湖广黄冈(今湖北黄冈市)人,后有子孙李英率领族人迁徙到庐地(今合肥)。李英即成为合肥李氏的始祖。李英在明朝洪武初年以军功授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历经七代到李天馥的曾祖李应元,祖父李长瘐,父亲李万化。李氏家族虽然历代都是世胄之身,但却持身清正,喜读书,好雅名,家庭里书香气息浓厚。李万化初入仕途时先补了一个诸生,不久即承袭了庐州卫指挥一职。康熙初年,李万化官拜都司,管理上江漕务运输。这期间他喜好与朋友交游,赋诗作文,甚是畅快。李万化是个很讲义气的人,言出必践,因此深得朋友们的尊敬。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即天馥。在这个家庭里,李天馥自小就显示出他的聪明才志,七岁即能作诗。他的诗韵律既佳,诗意更奇,因此地方上都以神童称之。明末在李自成的起义军进攻下合肥失陷。李天馥随祖父、父亲仓惶避难,这时他仍每日手持一卷书背诵记录,不停止学习。艰苦的努力没有空掷于东流之水,未及成年,他就把四库全书全部翻阅了一遍。李氏一族有一脉仍然在庐州所辖的永城,李天馥出生伊始就把户籍落在永城。顺治十四年(1658),李天馥因才德兼优被推荐乡试,顺治十六年(1659),考中进士,吏部改其庶吉士,于翰林院继续学习,李天馥在翰林院里广泛涉猎,经史百家之书不必说,有关纵横演绎、经世致用的书也深入研究,三年的翰林院学习,为李天馥日后的经国致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顺治十八年,授以检讨。这年冬天,他亲生母亲张夫人去世,照惯例他回家服孝。除服之后,仍复原官。康熙七年(1669),李天馥父亲去世,又回原籍守孝三年。这时李天馥家里长辈只有祖母翟太夫人健在了,他伤心自己没能在父母亲面前尽孝,于是接祖母进自己府邸,朝夕省视问安。不久李天馥升为翰林院侍讲,之后历经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少詹事,康熙十七年(1678)入内阁,兼礼部侍郎。李天馥为人直爽,有乃父之风。他有什么意见就在皇上面前直陈,无所藏匿,笃诚感人。他的意见也往往被皇上接纳。康熙十九年正月,李天馥担任经筵讲官,九月担任武会试正考官。次年四月因为连降大雨不断,以致农业播种时节错过,康熙帝体察民情,下旨命令李天馥偕同三法司官员等共同详细审问已结案和未结案的囚犯,罪刑减等发落。康熙二十一年,李天馥升为户部左侍郎。户部原来有行礼受贿的惯例。每有事相求,必先备治礼品求见,方可行事。李天馥到任之后首先打破了这一惯例,他自己做表率拒绝受贿,同时也严禁其它官员纳贿。他说: “我只要在户部任职一天,你们就不要希望行礼受贿,如果谁违反法令,严惩不贷。”自此,户部官员为其利害所及,都互相告诫,不敢再故意生事。康熙二十四年,李天馥调到吏部,更是大力标举清廉,树正气,打击恶俗风气。他在户部四年,吏部五年,努力秉公办事。
李天馥一身正气,廉洁声名朝内闻名,皇上也更加器重他。不久就提拔他担任工部尚书。康熙二十六年三月,皇上召见综河靳辅,巡抚于成龙,问关于治河工程的措施。靳辅说: “高家堰外围应该筑造两道大堤隔住上游的流水,把它从清口排出去,而不能把它流到下游河段,这样,淮、扬七州县被淹的土地以后就可保无事了。如果疏通下游和海洋通道,恐怕会留下海水倒灌的隐患。”于成龙说: “整修下游疏通海口,是遵照皇帝的旨意行动的。再说,如果现在在高家堰外筑两道大堤,封闭入海口,那么,即使上游的流水不到,绵绵的秋雨也会使河水暴涨,这样天长、六合等地的河水便无处排泄,仍会形成水灾。所以入海口不应该封闭,而应疏通。”两个人各持己见,争议不休,皇上也无可适从。于是命令大卿大臣商议此事,应该怎么处理。这时李天馥任工部尚书,于修河之法在翰林院学习时他就研究过,深通此理。他上书皇上说: “高家堰外修两重大堤总不是长久之法。在雨季,上游的流水加上各地的降雨,河道根本无法容纳,而又无处排泄,这样就极易形成水灾。权衡之下,臣以为双重大堤应该停止筑造,同时疏通下游河道与入海口,以便水流顺利流入大河。”皇上又问其它大臣意见,均言李天馥之说甚是,于是治理河道的措施就这么定了下来。
不久,李天馥经刑部调到兵部。康熙三十年,吏部考核知县以备提升,要求京中大臣推荐自己所了解的廉洁奉公的知县,李天馥推举了三阿县知县彭鹏、灵寿县知县陆陇其,称赞他们深得百姓感激,在地方上很有清廉的佳誉。康熙说: “彭鹏、陆陇其任职期间廉洁守法,性格直率诚实,朕也早就知道,着令吏部提拔他们。”康熙见李天馥深有知人之明,举贤不避私,遂调他至吏部任尚书。李天馥立即着手进行改革人事安排问题,驱逐那些奸诈狡邪的官吏,选拔有政绩的官员,制定内部律令,要求官员奉公守法,一时吏部的清正廉洁在各部大臣之间盛传。
康熙三十一年,内阁大学士缺员已经有一年之久了,皇上还没有选定。这一天早朝时,皇上对内阁满汉大臣说: “内阁担负着国家重任。如今国家财政紧张,经济萧条,内阁成员绝对不能用喜欢生事爱挑事端之人,现在要保证国家稳定、和平,以求促进农业生产,这是当前最重要的。朕观察李天馥很长时间了。他老成清正,做事谨慎周到,学问德行都很有名。既然内阁缺少一名大学士,朕意由李天馥填补,你们以为如何?”大臣们纷纷上奏: “皇上英明,所见极是,李天馥博学多识,经史子集经济纵横无所不通,为政多美名,而且善于知人,真乃人中智士,如此人才理应入内阁。”“李天馥为政二十余年,历经各部,做事恭行严谨,功绩累累,少有差错。皇上选其入内阁,是皇上有知人之明。”
康熙三十三年,翟太夫人去世,李天馥上书皇上请求回籍守孝,皇上怜惜他为官勤恳,而屡遇家庭不幸,恐其有心灰意冷之举,欲赐言勉励,上朝时便对大臣们说: “李天馥入内阁不久即遇此不幸,未及施展抱负,今上书欲回原籍服孝,朕不得不答应他。为勉励李天馥为国效劳,朕赐给他一卷书,朕亲笔‘贞松’二字,量天馥必知我意,另外朕赐给他一幅卷轴。”李天馥离京后一日,康熙帝环顾左右的侍臣,突发感叹: “李天馥服侍朕已达30余年,却从未有什么过失,难能如此啊。服孝三年,时间很快,李天馥空下的内阁位子就不要再补了,留待他回来。”康熙三十五年,李天馥孝满回京,皇上召其入宫觐见,宽和地对他说: “你离京三年,朕思念你三年。现在你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尽可放手大展雄才了。你的内阁位子朕仍给你留着,你看还有什么事吗?”李天馥见皇上如此器重自己,感激涕零地说: “臣虽无才,定以犬马相报,请皇上放心。”李天馥离京三年期间,修心养性,闲时读书练字赋诗,性情更是圆和了许多。回京之后,京中事务自是生疏了不少。但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态度恭敬谨慎,举止不越常规,毫无因居高官而傲物凌人之势。于同僚之间走动得也很勤,他的勤奋和随和赢得了内阁和各部司大臣们的一致称赞。回京之后的所作所为没有引起同僚们的一点讥刺、诽谤,他的无私、清正、才学、品德使大臣们尽皆佩服。
康熙第二次远征朔漠,耗资费力,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农业生产一片萧条。还京之后,皇上召群臣问治国之道。李天馥回答: “臣以为仍以简易之策为主,不生事,保民安,促生产,则国家升平。现在要改变原来的政策还不如遵守以前的政策。改变政策在现在的状况下容易引起混乱。那么本来想纠正弊端的政策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臣以为皇上如果下令严格遵守执行原来简易为主的政策,不故意生事,那么可保四疆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想宋朝时李文靖公(即李沆)做宰相,真宗皇帝向他寻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 ‘不任用见识浅薄,性格浮燥喜欢故意生事的官员,这是最为重要的。’我同意李文靖公的治国之策,一切恭请皇上决定。”李天馥提出的政策和当时清朝的整个形势相一致,社会形势逼迫清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其意见深得皇上的赞许,这件事以后,李天馥更为皇上器重了。
然而不幸的是,不仅李天馥的施政方针和李沆相似,年寿也一样,他们都是执政没几年便因劳累过度而辞世。因此被士大夫们所称誉。康熙帝也曾说: “李天馥是至孝之人。”
关于李天馥的孝名在民间还有许多传说: 一是祖母翟太夫人去世后,李天馥护送灵柩回原籍安葬。因为他家在庐州,所以必须取道巢湖西口,当时正是严冬腊月,巢湖的水量很小,船工们担心船不能划行。但当船快到巢湖时,巢湖的水位突然猛增,船工们大喜立即加快速度,安全平稳地出了西口。出西口后一船工返身回视巢湖时,奇怪得发现巢湖的水位那么低,实不足以载舟。百思不得其解,遂以为这是天助李天馥,嘉其孝心。
二是李天馥回庐州安葬翟太夫人之后,他亲自在坟墓两侧载了两棵松楸树。在服孝的日子里,他每天早上都带着家人到坟上祭奠祖母,每次都是痛苦流涕,伤心而归。后来他干脆在墓侧盖了一间房子。一者是为日夜陪伴祖母亡灵,一者在此读书作诗。有一日,他正漫步在墓旁的小路上,忽然发现有两只白燕从河对面掠水而来,他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两只唧唧喳喳上下飞舞的小燕,你啄我,我啄你,相伴而飞,最后它们竟停在祖母的墓碑上,相对而鸣。李天馥想,有这两只小鸟陪伴祖母,想她老人家此刻也在微笑吧。过了一会,两只燕子突然飞起,李天馥一惊,以为他们要飞走。可是出乎意料,他们围着祖母的墓转着圈追赶,时而并驾齐飞,它们的欢快样子煞是激动人心。他看呆了,这时来送饭的家人也看到了。这两只白燕,转了一圈、一圈又一圈,飞了很长时间,才又掠水而去,家人都说这是李公的孝心感动了白燕来陪伴老夫人,替老夫人解闷的。后来这件事被家人传了出去。李天馥去世后,地方上为纪念他,遂把他守灵的房子命名为“白燕庐”。
李天馥的政绩在地方上也有很多传说。有一次白燕庐后面的村落因为天旱,禾苗枯萎,村民们烧香磕头求龙王,百法用尽,仍未降雨。李天馥知道后,亲自在墓前设祭坛,斋戒三日,默默地祷告上苍,未几时,暴雨大作,二日不止。村民俱感激他,以为神人。到了秋天,庄稼即将成熟,忽然有飞蝗漫天遍地而来,村民慌告李天馥,他又设坛默祷,本来朝村落飞来的蝗虫突然转了向。村民更加敬佩他。甚至有村民家中以神明敬他的牌位。
李天馥在翰林院时以儒雅知名,做大学士时亦不改其风。有一次学士韩菼与李天馥谈起自己心有不平之事时就对家人严词厉色。李微笑着说: “你还应该多加修养啊,凡事心平气静求圆通方才达道。我年轻时亦和你现在一样,后来多读诸子的百家圣贤之书,深入其中,出乎其外,也就渐渐不再为外物所扰了。”韩荚甚是心折。李天馥在翰林院时时作文思敏捷,曾以文章为己任。他和叶文敏、陈文贞、王文简诸公倡议复古,逐伪体。每次上朝回来,就相互集合隐隐然有林下之风。登相位后,虽事务繁忙,但仍不时作文章宣示于众人。后来李天馥诗文结集命名为《容斋集》。
相关参考
李天馥李天馥是清朝初年大臣,曾是顺治年间进士,担任过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位,他选贤举能、肃清吏治,深得康熙帝赏识重用。李天馥简介>李天馥(1635年~1699年),
李天馥为官清廉、体恤爱民,在政治上贡献颇多,文学方面他也毫不逊色,他主张诗贵高雅,诗歌成就也不俗,代表作有《容斋千首诗》《容斋诗馀》等。李天馥子女长子李孚青,字丹壑,号盘隐。康熙十七年举人,康熙十八年
历史人物 李天经的主要事迹 李天经的人物生平 李天经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李天经 出生地:河北吴桥 出生日期:1579年www.cha138.com 职业:明代历法家 代表作品:编写《崇祯历法》137卷李天经——明代历法家编写《崇祯历法》 李天经(15
明朝人物中文名:李天经出生地:河北吴桥出生日期:1579年职业:明代历法家(历史lishixinzhi.com)代表作品:编写《崇祯历法》137卷李天经人物生平李天经(1579年—1659年),字长德
近代人物中文名:李天洁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达县性别:女(历史lishixinzhi.com)人物生平李天洁(1927~1979)解放后,李在双流县委工作,1950年4月,奉派接收双流县立女子中学,任
中文名:李天霞别名:耀宗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省宝山县县城(今上海宝山区)出生日期:1907年12月23日逝世日期:1967年2月10日职业:国民党陆军中将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主要成就:抗日时期率部参加
历史人物 李天霞早年是什么样子的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李天霞简介
李天霞(1907—1967),字耀宗,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74师前身)旅长、师长、副军长,与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军长、余程万师长、廖龄奇师长、张灵甫副师长等均为
李天霞(1907——1967),字耀宗,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74师前身)旅长、师长、副军长,与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军长、余程万师长,廖龄奇师长,张灵甫副师长等均
越南曾有一个女皇帝,叫李天馨,史称“李昭皇”,是越南后李朝的第九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李天馨是李惠宗的女儿,李惠宗只有女儿,一个长女李莹、一个就是李天馨。李天馨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亮眼的政绩和才华,但其传
越南曾有一个女皇帝,叫李天馨,史称“李昭皇”,是越南后李朝的第九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李天馨是李惠宗的女儿,李惠宗只有女儿,一个长女李莹、一个就是李天馨。李天馨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亮眼的政绩和才华,但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