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逊柱生平简介?逊柱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逊柱生平简介?逊柱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逊柱生平简介?逊柱历史评价?
逊柱
逊柱,满洲镶白旗人,姓栋鄂氏。他出身名门,祖辈即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统一女真各部的时候,逊柱的曾祖父郎色就顺应时代潮流,偕同他的哥哥郎格一起,率领瓦尔哈什所属的人马归顺太祖努尔哈赤,为女真各部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受到努尔哈赤的嘉奖和封赏。
女真各部统一后,努尔哈赤把旗的数目增到八个,称八旗。郎色被划入镶白旗,归皇太极统治。此后为对抗明朝,清军曾多次进攻却都以失败告终。清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因患脑溢血突然死去,他的儿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由于当时福临仅有6岁,只好让他的两个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第三年,恰逢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当时掌握政权的多尔衮看到时机成熟,扬言要为崇祯报仇,招降汉族官僚地主,共同绞杀农民起义,以夺取全国的统治权。这时他已与吴三桂相勾结。五月二十六日,吴三桂开山海关迎入清军,二十七日,多尔衮兵分三路入关。在多尔衮的军队中便有逊柱的祖父阿尔泰,这时阿尔泰已任护军参领,他领导所属军队一路酣杀猛追,使李自成的军队节节败退,直到望都县,不久即得到顺治的褒扬。
逊柱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以军功闻名的家庭里。从小耳闻目睹自然是如何骑射、如何作战了,所以他从小就锻炼骑射,并得到长辈的指导,立志成人后以武报国。康熙八年(1669),逊柱补为吏科笔帖式,虽官职不大,却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做事,受到上级的赏识。他做了14年的笔帖式职后,于康熙三十二年升职为工部主事。接着在仕途上屡屡升迁: 康熙三十四年,升为户部员外郎; 康熙三十七年又升为户部郎中,不久又被调至假疋库。康熙四十三年,逊柱担任监察御史,经常给康熙帝提出正确的意见,受到康熙的赞赏,在议政时也特别器重逊柱。到了四十六年,被调到翰林院任侍讲学士,仍兼御史的职务,此后,事务繁忙却愈加用心,康熙在大臣面前常常提起他的学识与能力。第二年,任内阁学士。当时的内阁是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而设立的,班居六部之首,地位崇高,却实权不大。只是等皇帝下诏时讲给内阁大臣,由大臣们详细写明再呈给皇帝,皇帝过目同意后才下诏。逊柱就在内阁服务多年,其间两次奉命祭祀,一次是康熙四十八年的祭祀江渎,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奉命祭祀东岳,尤以后一次盛况空前。逊柱领命后,即打点行装,带众多人马,并把各地上贡的祭品装上马车赶赴泰山。泰山是名山,从秦代开始皇帝或皇帝派人前去祭祀以求国泰民安。逊柱这次前往更是浩荡,又有当地百姓前往,场面宏大,气势不可一世,显示了皇家威严。在岱庙和南天门拜祭上天时,香火缭绕,鼓磐声不绝。10天后返京,得到康熙的赏赐。
康熙五十六年,逊柱以劳苦功高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当时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关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兵部名义上是全国最高的军事机关,但实际上军务由军机处按照皇帝的意图指挥。兵部的职责,只是考察军员素质,并进行额籍制度的管理。逊柱接任后勤于理事,期间难免发现一些管理上的不当。那是他刚刚上任不久的一个下午,处理繁杂的事务之余,他走出官邸向下属官员办公的地方走去,可还没有走到,就听见有人吵吵嚷嚷,这么多人不知在干什么。就叫住匆匆经过身边的一位官员问道: “这些人在干什么? 吵吵嚷嚷的。”这位小吏认出是尚书大人,赶忙叩头下拜: “回大人,是些差官及站堂的,因无事可干,正在玩闹。”逊柱听后心里一动: “人员多杂,一定会导致推诿责任的事发生,而且使无才能的人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所以应上书皇帝减员。”还没等上书,在每月的军士操练选拔中他又发现了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月选中守备、千总等使用的军人在骑射水下上多数非常低劣。刚刚上任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对一个精诚报国的官吏来说,不能不引起他的忧虑,接着便派人下去调查原因。不久,原有的制度及军士选拔材料就送来了。他一翻阅就找出了问题所在: 原来皇帝勤于国家治理,重用人才,在任用和推举武官问题上,从提镇到千总,皇帝都亲自考察他们的骑射水平,对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很重视。而兵部用人时,一般只有任用武举、武生等官员的子弟,服役三年期满后,考察他们的骑射,分为一等和二等,再让他们担任守备和干总。由于此规定施行已久,而且制度太粗糙,在使用中没有衡量的标准。他还发现,武生官员的子弟骑射水平低劣,而武举、武进士人员水平高却又使用不了。根据分析,逊柱向皇帝提出了裁减人员和分级使用一、二等军士的意见,上书中请求皇帝下诏把差官60名裁减掉30名; 把站堂30名裁减4名,并且停止使用武生官员的子弟,专门使用武举、武进士中愿意效劳的人充当守备和千总。同时还提出宗人府、栾仪卫、兵科中使用的人,一样全部使用武举人。服役三年期满后,内臣会同兵部的要员严加考核,武进士中的头等分作守备使用,其中的二等可做为守备的卫士使用,而武举人中的头等也可作守备使用,其中的二等可用为守御所的千总使用。他还向皇帝提出骑射水平生疏、才能达不到要求的不准推举使用。皇帝看到逊柱的上书后,高兴得拍案叫绝,立即召集大臣们,命令按他的上书部署事务。康熙六十年,逊柱奉命兼任吏部尚书。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世宗宪皇帝雍正登极,又任命逊柱为经筵讲官。这时的他由于多年的从仕经验,加上在兵部时为清政府做出的各种决策,使他在朝中的声名大震。雍正元年(1723)十月,皇帝为嘉奖老臣逊柱,赐他“老成戎府”匾额。挂匾这天,京城里的大小官吏都前去祝贺,由于他忠于朝庭并且对百姓也非常体恤,也有许多百姓自发前往逊柱的府邸庆祝。逊柱成为闻名京城的人物。逊柱得到皇帝的器重后,更不负期望,为迎合雍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积极从事政务,这恰附合事必躬亲的雍正帝的为人。
雍正登极以前,国家所设各部,其具体职务分由下面的各司管理,并且司员的任命也有规定,满族的司员都是由该部堂官据情派遣,汉族的司员则全部由皇帝补授。可逊柱在兵部所闻所见,使他发现了其中的不少弊端。这些弊端又都是在他的细心考察中得来的,那就是: 由于司的大小不同,而且繁忙程度也各异,至使司员的分配上存在才能与职位不相附的现象。逊柱在雍正二年十月向雍正帝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我认为人的能力并不一定相同,如果司员很有才能而所掌管的事务却十分简单,这样就不能充分施展才能; 如果司员的才能不是很高,而所掌管的事务却异常庞杂,那么事务就有可能迟延耽误。所以我主张汉族司员补缺授官后,各部掌管事务的官员要试用考察他一二个月,如果这个人的才能可与他所补缺的司员之职相称,就继续留用。而如果他的才能与所补的官职不能相称,就可以调离再补。”雍正帝看过后,把它下达给九卿官员们讨论,得到一致的赞扬,自此各部下的司员之职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众多有才能的官员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即使才能居中的人也按此奏疏安排了职位。第二年六月,他担任实录副总裁。雍正四年二月,逊柱任吏部尚书兼兵部事务; 不久,又受命专门管理兵部事务。
雍正五年正月,逊柱暂任大学士,在赋闲中度过春夏两季。九月,受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但是,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到意外的事件。这天,皇帝突然接到一位御史的奏折,上面比较详细的记录了逊柱受贿的经过。奏折中讲,在逊柱任兵部尚书期间曾屡次接受检讨沈竹和道员石文彬的贿赂,并且数量极大。皇帝看后大惊,赶紧召集兵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商量,并命令他们尽快查明。几天后,检讨沈竹和道员石文彬被捉,据供词,逊柱受贿一案确凿。皇帝知道后无言以对,心想: 一位忠厚老臣犯出这等事来,如何办好。后来只好下令按律例处罚,把贿赂的钱物全部追回,纳入国库。可是,逊柱恃老臣的资格故意懈怠,所受贿赂超过了期限也没有交出,皇帝只好下令兵部处理,经讨论决定扣留他的俸禄从而延长追回的期限。但时间一长,皇帝念及他是两代元老,为清政府做出了不少的成绩。雍正七年十一月,皇帝下诏: “逊柱素食多年,并没有大的过错,况且年纪已近八旬,先帝在时的旧臣现在在朝的已经很少了。所以现在朕下令逊柱应追回的所有银两全部豁免,停俸一事也取消,以表示朕对老臣的怃恤、优待。”至此,逊柱受贿案了结。
雍正九年,逊柱在经过受贿案后,更加感恩雍正帝,也正显示了雍正帝的开明大度。这年五月逊柱又上书皇帝,就自己对兵部多年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有关改革已有章程的六条建议: 第一,备司的文件,应有人专门负责,不论大小官吏都应有当尽的职责。逊柱在处理兵部事务时,经常看到有些文件涉及的事务繁杂,或事务有些稍微劳苦,有的司员便颇费心计的相互推诿。有时推到别的司,有时更推到别的部里,文件在往返中拖延了时间,常常耽误了大事。逊柱要求主事者应严加惩戒、整顿,如有懈怠而不改正,重蹈覆辙,就严惩不贷。第二,外省以及各部的事件,也严格按日登记在册。然而轻重缓急很难统一,应分清文件是否紧要,再按先后处理。逊柱指出有的司员故意推迟,有时称无先例可查,有时称旧文件没有处理,从不考虑朝廷用人的难处,只随意办事。所以他要求,应严格按规定办事,司员务必竭尽全力,如有文件较为疑难,可以交堂官酌定; 如有差错他们也应负责; 如推诿迟误,就按渎职论罪,决不含糊。第三,讨论的文件如关系国家大事,奉命后应立即办理,不能相互推诿拖拉。逊柱在奏疏中说一个文件讨论的人员多到110人,其中有一二人注册不明确,有一二字重复错误,相互矛盾,迟延多日,弊端百出。所以他要求以后讨论文件,应随到随办理,即使一二人应当重新稽查,也不得因一二人的迟误和一二字的重复错误,就忽视原文件的调查,应立即分析。如有一些不肖的官吏再借此推诿,更要严行禁止。第四,军功的讨论议定也关系重大。三军将士,效命疆场,是一般其他劳绩不可比的。检查以前议定功绩的文件,力战一次给予一个功牌,力战几次仍给一个功牌,这是不合理的。逊柱要求重新修订这个文件,不能认定以前的定例,已经有战功的就不能再讨论定功了,这不是国家论功行赏的意思。第五,武职议处的偷盗疏防案,往往反复诘难。最初上报的疏防案,有的反驳说是疏护案,有的说另有隐匿,议处又提出实无隐匿,又称确有盗窃者,应等刑部审判完毕后再议。查刑部的盗窃案,有的几十年未结案。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实应解散人员,其中虽有可用之才,但因上报的文件未结案,按旧例该不升补而应讨论处罚的,均将其降级罚俸。疏防案件,应按照督抚、提督所上报的文件定案; 如审结后,经刑部调查有隐匿捏造等情况,立即将该司员和查报不实的上级处理。第六,所有案件应随到随结,不至挤压太多。在法律上没有规定,可虚设一个小官,只让他收送文簿,此外不掌管其他的事务。而一些不负责的官员,将新到的文件故意拖延,将旧存的文件擅自隐藏起来。更有一些司员认为稍微推迟一二天,偶尔遗失一二件,不一定有大错。然而按时间先后提交的文件,稍迟一二天,就先后各不相同; 按顺序审理的文件稍稍遗漏一二件,处罚的轻重就很不相同。所以逊柱指出这样的事情要严加禁止,迟误一二日,遗漏一二件者,按轻重处罚。迟误或遗漏到五件以上的均应分轻重给予杖责的处罚。如果还有行贿和舞弊之事,就送刑部定罪。以上六条建议提出后,交雍正帝过目,接着下诏九卿讨论,结果通过实施。
一年以后,雍正帝特别下令因逊柱年逾八旬不再兼职兵部事务。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下诏逊柱以大学士职终官。这年八月,逊柱去世,终年84岁。死后,皇帝念及他为人醇厚平和,在朝廷任职多年,特赐很多钱物祭祀他。
相关参考
松筠清朝康雍乾盛世时,国势强大,周边臣服。自乾隆中期开始,政治危机四伏,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怠惰偷安,官场一片乌烟瘴气。松筠生逢其时,然而近墨不黑,是当时少有的清正廉洁、勤于职守的官员之一。松筠,字湘
阿桂乾隆年间,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次降服廓尔喀,清朝国势达到极盛。乾隆对边疆用兵屡屡得胜,这同他十分注意奖掖功臣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四次令画工为功臣画像,挂在紫光
刚毅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他由笔贴式入仕,历任刑部郎中,江西、直隶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山西、江苏、广东巡抚等,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机大臣。纵观刚毅的一生,外
文祥在清末重臣中,文祥可谓宦途风顺之人,也是清末较有作为的满族大臣。一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文祥出生于一个满洲正红旗瓜尔佳氏家庭,取字博川,号文山。经多年刻苦努力,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
明珠明珠,字端范,姓纳喇氏(又作纳兰氏、纳腊氏、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康熙前期著名的权臣,曾位至大学士。明珠的祖上亦非泛泛之辈。明初,
桂良一闽浙总督瓜尔佳·玉德是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五十年(1785)得一子,取名桂良,字燕山。桂良从小好学上进,玉德甚为喜爱。嘉庆十三年(1808)桂良由贡生捐纳为礼部主事,第三年又捐升员外郎。挤身仕途后
瑞麟19世纪50至60年代,正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作为清廷重臣的瑞麟,既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又为清廷效力抵抗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一瑞麟,字澄泉
荣禄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族,清末满洲正白旗人。他祖父是帮办大臣,父亲是甘肃凉州镇总兵。荣禄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从承袭骑都尉开始,而后便是工部员外郎、神机营翼长、副都统、左翼总兵、正蓝旗护军统领等
文庆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因其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向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权力重大,故成为清代的中枢机构。文庆在3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曾三任军机大臣,为官
长龄长龄,字懋亭,姓萨尔图克氏,蒙古正白旗人。他的父亲纳延泰官至理藩院尚书。长龄以翻译方面的生员起家,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主要“政绩”是镇压人民起义和平息张格尔叛乱。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