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开发边远地区

Posted 少数民族

篇首语:峥嵘过去已经彪炳史册,璀璨当下正在不断延伸,光明未来需要踏实开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开发边远地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开发边远地区

开发边远地区

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清代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甘肃地区,在汉、回各族人民辛勤劳动下,垦田数字不断增加,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 到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的13年间,民田数由177831顷上升为236320顷。回族人民在汉族的影响下,注意田间管理和施肥,土地收获增加。贵州民田数,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到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由9597顷上升为26730顷,增加近2倍。四川各地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如: 金川地区,在汉藏人民的辛勤垦殖下,户口日增,几乎再无空地可开。湘、贵地区的苗族人口,随生产的发展,也有所增长,由原来一户数丁,增加到数户数十丁,原来一寨的,分为数寨或数十寨,如: 湖南的凤凰、永绥 (保靖)、乾州 (吉首) 三厅,原不到1000苗寨,到嘉庆时增至近4000寨。

同时,各族贸易日益发展。

汉、回商人把盐、布、铁运进云南哀牢山彝族村寨,再把香菇、蜂蜜、鹿茸、麝香转销全国。汉、蒙商人把茶叶、布匹、瓷器等运进西藏,成都机户所织 “哈达”,专为西藏所用。藏族生产的红花、氆氇、麝香等,由商人转销全国。当时,汉、藏各族人民的重要贸易场所打箭炉 (康定),“商旅满关,茶船饷以酒食”。黎族人民对客商热情引路,饷以酒食。苗族人民对来客无偿供给食宿的方便。

在长期友好的交往中,不少汉人学会了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也学会汉语。西南各族人民的舞蹈、音乐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满、蒙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关参考

清朝 蒙古地区的开发

蒙古地区的开发清代蒙古地区仍以畜牧为主,但农业也有了发展。康熙时,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的汉族到蒙古地区开荒就有数十万之多,有的变成蒙古王公佃户。18世纪初,内蒙卓索图地区已是麦苗盈野,当时口外出产的

关于军队艰苦边远分类

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的界定一、中西部地区的界定:西部地区是指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指河北、山西、吉林

知名人物 李俊人物简介

·李俊李俊,养蜂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创办人,我国现代养蜂事业奠基人之一。主持形成全国养蜂技术协作网,推广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和活框蜂箱饲养技术,以及开发蜂王浆新产品;支援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养蜂事业

清朝 台湾地区换新颜

台湾地区换新颜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势力后,经济发展较大。当时从闽、广等地移居的汉人达20余万。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宝岛台湾。汉族人民供应高山族布匹、食盐、铁器、瓷器;高山族人民也将自己生产

秦国的西部大开发,是怎么把蜀郡打造成天府之国的

公元前316年,秦国首都咸阳大殿之上,将军司马错与相国张仪产生分歧,就是否先攻打古蜀国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一场影响中国历史的决定即将诞生。影视剧里的秦惠文王张仪认为古蜀乃西方边远野蛮之国,不足建立

秦国的西部大开发,是怎么把蜀郡打造成天府之国的

公元前316年,秦国首都咸阳大殿之上,将军司马错与相国张仪产生分歧,就是否先攻打古蜀国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一场影响中国历史的决定即将诞生。影视剧里的秦惠文王张仪认为古蜀乃西方边远野蛮之国,不足建立

中国历史 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

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明朝海上贸易的发达和航海事业的进步,为人口外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更由于当时东南沿海各省土地高度集中,人口密度大,赋税沉重,破产失业人口很多,所以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劳动人民出海移居南洋各

清朝 开发新疆

开发新疆新疆境内分布着维吾尔、蒙古、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汉、满、塔塔尔、锡伯等十几个民族。这些民族,在清朝统一的局面下,联系更加紧密,用辛勤的劳动,共同开发新疆。首先,发展农业生产

清朝 逃人法

逃人法清政府为维护满族统治阶级的利益,在顺治三年(1646年)制定了“逃人法”。规定:“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约,各鞭一百,流徙边远。”以后又设立兵部督捕衙门,专责

清朝的边疆政策及改土归流的详细资料、

清朝的边疆政策: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大体有以下几项: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从国防方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保卫;上述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围绕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