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农奴制的残余
Posted 农奴制
篇首语: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农奴制的残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农奴制的残余
农奴制的残余
清代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在松弛。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着,特别是清初,这种残余因满洲贵族在旗地上毫无例外实行农奴制,在一些地区还有加强,只不过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随着中原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可抵挡的冲击,维持并不长久罢了。
在北方的旗地上,壮丁和投充户实际上就是封建制的农奴。他们无人身自由,常遭责打凌辱,甚至虐待致死。各王府虽无生杀之权,但私设公堂家法,许多壮丁等同奴隶。清代地主官僚都蓄养大批奴婢,也没有人身自由,《红楼梦》 中的荣、宁二府就是囚禁奴婢的监狱。在南方某些地区,也还有各种农奴制的残余,如湖北麻城,“大户多用价买仆,以事耕种,长子孙,则曰世仆”; 江西“吉赣俗,以佃为仆,子孙无得与童子试”; 江南其它地区也有 “将佃户随田转卖,勒令服务,不容他适”。清代还存在 “贱民” 阶层,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地位接近于农奴,如乐户、丐户、疍户 (在广东) 等。
农奴制的残余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受到农奴的强烈反抗。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一年内,“八旗逃走男妇子女共八千八百一十四名”,雍正时,“现今旗下仆人一年之内逃避者至四五千人”,这便使旗地生产难以维持了。许多八旗士兵则不得不出卖他们占有的小块旗地,发生了大量越旗交易和民典旗地的现象,另一部分旗人地主则采取出租土地的办法,使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过渡。
在江南,由于佃仆的反抗,致使“富室不敢蓄奴”,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还下令将皖南地区依附地主的伴当、世仆解放为良民。在雍正统治期间,不断解放“贱民”,将他们编列甲户。
相关参考
清朝后期,沙俄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说:「”解放农奴,就会使俄国的侵略性增强千百倍。”果然,沙俄先后征服了中亚的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建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府。但是,沙俄的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即废除农奴制,是当时俄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封建农奴制危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这次改革是沙
俄国农奴制的形成早在10~11世纪,在基辅罗斯期间,俄国就出现了农奴制。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
不丹最伟大的国王,主动把君主专制改成君主立宪,还废除了农奴制
不丹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君主制国家,在历史上长期以部落形式归属中国西藏管辖,直到20世纪初的1907年,旺楚克部落首领乌颜·旺楚克统一了境内所有部落,建立了旺楚克王朝统治的不丹王国,不丹正式以一个国家的形
治理西藏清入关前,达赖喇嘛就与皇太极有联系。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曾进京朝见顺治皇帝,清廷赐金册金印,敕封“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普通鄂济达赖喇嘛”。但反动农奴主第巴桑结等,表面归附清廷
綦江文告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军仍然有强大的战斗力。不过,所面临的敌人也更强大,一方面,清肃亲王豪格分兵四出追击;另一方面,明在西南的残余势力继续与农民军为敌,总兵官曾英屯驻重庆有20万人,杨展纠合几十万
“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铭记废除封建农奴制度的社会大变革
五十年前,在雪域高原上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社会大变革,西藏百万农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站起来,彻底废除了野蛮、残酷、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铲除了三大领主联合专政的政教合一的政
一、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框架,,只要框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
李自成殉难李自成退兵西安以后,制定了南取汉中、西征甘肃、攻克兰州、确保关中、以关中作为抗清基地的战略计划。但是,这时李自成的大顺军面临的敌人是兵强马壮、士气正旺的清军和明的残余势力两股力量,农民军虽作
血洒凤凰坡张献忠虽然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但他面临的敌人不仅是清军,更有明朝在四川的残余势力,如:王应熊及王祥在遵义,马乾、曾英在重庆,范文光、曹勋在洪雅,詹天颜在松茂,谭宏、谭诣在夔万,樊一蘅在纳溪